寒門狀元

第一一五章 重任在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天子 本章︰第一一五章 重任在肩

    ,最快更新寒門狀元 !

    劉大夏如今在軍中通常只是規定一個大方向,具體涉及行軍打仗之事,他都沒辦法進行安排,畢竟他對自己手頭這十萬大軍還比較陌生,派哪些兵馬前往寧夏鎮,哪些人馬駐守榆林衛以及周邊城塞,都沒有頭緒……

    劉大夏感覺頭大無比,這主要是身邊缺少幫手,以前王瓊和朱暉還能幫到他,可現在這二人不在,他只能是獨自承擔,甚至連兵馬糧草供給都需要他自行籌措,各路人馬打亂編制後缺少體系,這些事他只能交給固原鎮總兵張凌城。

    克復榆林衛城後,劉大夏只用一天時間進行休整,此時他還得防止韃靼人去而復返,不得不抽調人馬出塞,在榆溪河與外長城之間布下一張斥候網。

    劉大夏不敢有絲毫麻痹大意,時刻關注榆林衛周邊韃靼軍隊的動向,此時的榆林衛城基本不具備一個重要軍鎮的要素,若是韃靼大軍殺來的話,榆林衛城不能憑牆而守,即便用磚木臨時進行加固,也很可能在戰事進行不久就進入殘酷的巷戰。

    “劉尚書,如今三邊和宣大一線均風聲鶴唳,各處均有韃靼人出沒的消息,但許多都證實是子虛烏有。之前听聞宣府鎮周圍有少量韃靼人出沒,一度阻絕往來通訊,現在宣府再度失去聯系,這個節骨眼兒上我們是否有必要大舉西進?若韃靼突然襲擊宣府鎮怎麼辦?”

    張凌城雖然是武將,但早年曾過鄉試考取舉人,可惜兩次赴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這才繼承父親衛指揮使的職務,多年行伍下來終于掛上總兵餃。他統軍出了名的小心謹慎,屬于做事處處留有後手的那種,這種人可能在戰爭中不會太出彩,但通常在大敗後能保全己身。

    張凌城提出韃靼人可能在宣府發起進攻一事,也是出于對戰局的擔憂,但這顯然不是劉大夏希望听到的。

    劉大夏道︰“按理說,宣府鎮之前,尚且有大同和太原兩大軍鎮,近來太原鎮和大同鎮均無韃靼兵馬活動的戰報,韃靼如何能繞過兩大邊防重地,深入宣府腹地?”

    “如此……”

    張凌城有些不確定地說,“若韃靼中軍從沙城、興和南下,自張家口堡等地尋求突破,是否有此可能?”

    劉大夏繼續搖頭︰“宣府兵馬齊整,即便韃靼大舉南下,也可駐守百日以上,足以令大同、太原等地派出兵馬馳援,你多心了!”

    張凌城听到這里,即便心中還有疑慮,也不敢再多言。

    劉大夏不管怎麼說都是中軍主帥,而他只是一個總兵官,歷來文官掌兵,而他只是個武將,只需做到听令行事便可!

    “劉尚書,這里有延綏巡撫沈溪沈軍門的一份軍報,請您過目!”張凌城將一份軍報呈遞劉大夏手中。

    劉大夏看過後,眉頭皺成一團。

    這正是沈溪在宣府鎮遭到韃靼襲擊前撰寫的一份陳述戰略的軍報,其中提到韃靼人繞過三邊、太原鎮和大同鎮,從內線攻打宣府和張家口堡,並且跟達延部汗部的人馬內外夾擊的可能。

    沈溪在軍報中陳述極為詳細,包括韃靼人行軍的大概時間都做出推理,只是沈溪還是低估了韃靼人進兵的速度,以至于沈溪自己都遇到大麻煩。

    而且沈溪沒算到劉大夏會輕信韃靼人主力出現在寧夏衛的戰報,居然領兵西進,等于是南轅北轍,中了韃靼人的調虎離山之計。

    張凌城見劉大夏在思考,緊張地說道︰“尚書大人,沈軍門在軍報中提到之事,有很多得到印證,在之前的一個月時間里,寧武關以北地區的確經常遇到劫掠的韃靼人,導致我們一度與京城失去聯系。”

    “雖然此後一段時間,消息恢復暢通,但半個月前又再度與宣府失去聯系,如今京師的訊息大多是從紫荊關和固關傳遞。如果這些阻隔訊息的人馬真如沈軍門所言乃是韃靼斥候,此時恐怕韃靼兵鋒已近宣府,此時再向西進兵……恐怕我等回援時間上來不及!”

    劉大夏到底不是昏聵的老臣,雖然他認為沈溪在後方有些畏縮不前,但至少沒失去最基本的判斷。

    劉大夏看到沈溪的軍報後,認為沈溪提到的事情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且真如沈溪所言的話,那韃靼人的陰謀遠不止掠奪大明邊塞人畜和財物那麼簡單,更有可能會染指居庸關乃至京師。

    到個那時,大明主力都在西北,京畿防備空虛,或許會再次經歷當初英宗時土木堡之變後的京師保衛戰一幕,情況危殆。

    “尚書大人?”

    張凌城一直沒得到劉大夏的答復,不由緊張地問道。

    劉大夏這才回過神來,將沈溪的軍報合上,道︰“此事不得掉以輕心,沈溪有勇有謀,之前朝廷的來往公函中,說明他曾預料韃靼人南下犯邊,若此番再如他所料,京師周邊或許會有危難。”

    “如此也恰能解釋沈溪為何在居庸關停滯不前,或許是在防備韃靼繞我背後之情況發生!”

    張凌城听到這里,頓時放下心來。

    張凌城別的好處沒有,為人中庸這點很好,他雖然不至于怯懦,但生性謹慎,看到沈溪所提頗有道理,心里就擔心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現在劉大夏贊同他的觀點,意味著即使後方真的出了問題,他張凌城也不用背負太大責任。

    劉大夏說出這番話後,突然後悔了。此時他想的是︰“沈溪所提是有一些道理,但韃靼人的消息封鎖不可能那麼嚴密,大同鎮和太原鎮至今尚未有任何訊息傳來……反倒是寧夏鎮周邊遭遇敵情更為確切,我若停留榆林衛城不進,豈不是也成了畏縮膽怯之人?”

    “這要探查到後方宣府鎮的確切消息,沒有十天半月做不到,難道這段時間就一直停留延綏鎮?”

    就在劉大夏遲疑不定時,突然門口有傳令兵進來,奏稟︰“大人,有寧夏後衛最新戰報傳來!”

    “報!”劉大夏喝道。

    “是。”

    那傳令兵拿出一份由竹筒所盛放的戰報,打開來,讀道,“寧夏後衛衛城花馬池,于九月二十四日失陷,北寇兵馬約莫在三萬余,此外,胡楊堡遭遇襲擊,安定堡失陷……”

    一連串戰報,都是寧夏鎮周邊一些要隘遭到圍攻和失守的消息,噩耗來得太過猛烈,而且對于韃靼人的具體數字描述得很詳細,一次就有三萬多人馬,還有各路雜兵,劉大夏在心中估算一下,這些兵馬合起來至少有六七萬的數目,甚至比他在榆林衛遭遇的韃靼兵馬還要多,還要來得凶猛。

    傳令兵宣讀結束,將戰報呈遞給劉大夏。

    劉大夏拿在手中仔細看過,再到大幅三邊地圖前,詳細比對這些要隘的地理位置,雖然大明在地圖編撰上有一定局限,但大致方向和距離還是能推算出來的,劉大夏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劉大夏厲聲道︰“事關緊急,容不得再思量,一旦寧夏後衛失守,寧夏衛沿關一代必將受到沖擊,寧夏鎮危殆,此時若再不進兵,恐會令三邊之地再有城塞生靈涂炭,必須馬上西進!”

    張凌城遲疑一下,問道︰“那尚書大人,宣府和沈軍門……”

    劉大夏謹慎地說道︰“韃靼主力如今確實出現在了寧夏鎮,即便宣府周遭有韃子騎兵出沒,必然也是小股流寇,不必理會,現如今最重要是保障寧夏衛的安危。當前我軍的主要任務是快速西進,收復寧夏後衛!”

    張凌城對于劉大夏用兵一變再變有些無語,他其實寧願相信沈溪所說,因為如果是他,也覺得韃靼人進軍宣府,比攻打什麼寧夏鎮收益更高。

    韃靼人攻打寧夏鎮顯得非常拙劣,放著大明九邊糧倉宣府不打,卻盯上貧瘠偏遠的寧夏鎮,韃靼人對明朝三邊的堡壘是有多憤恨,非要打上一圈全部攻克瓦解才能解心頭之恨?

    但這是劉大夏的軍令,讓張凌城無法辯駁,他作為總兵官,絕對不能頂撞劉大夏,而且他也缺少適當的幫手來說服劉大夏考慮沈溪的建議。

    “尚書大人是否三思而後行?”張凌城最後用試探的語氣道。

    劉大夏正因為西北之戰的連續失敗而懊惱和不甘,此時他得知韃靼“主力”的存在,豈能放過這揚大明國威的機會?

    劉大夏道︰“本官之命便是最後的軍令,張將軍只管將本官軍令傳達三軍,任何人不得有違!”

    自從軍中效命以來,張凌城早已習慣听這種不講道理的軍令。

    文官素來都是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不通軍務,看過幾本兵書就以為什麼都會,在軍中耀武揚威,對不听命的手下只有一個字︰除之而後快。所以張凌城不敢表現出絲毫不滿,恭敬地說道︰“遵命!”

    隨後,張凌城便收起自己的質疑和牢騷,出了官衙前去安排行軍往寧夏後衛方向事宜。

    張凌城離開後,劉大夏望著沈溪的戰況分析,心中也滿腹憂慮,生怕沈溪所提到的事被印證,京畿遇到危險。

    “沈溪啊沈溪,你雖然處處料敵先機,但也有可能會出錯。即便你預料屬實,但目前的韃靼主力分明在寧夏後衛,你當面遭遇的韃靼兵馬應該不多,朝廷派給你五萬大軍,還有大同鎮、太原鎮和京營人馬,總算不會讓韃靼人趁勢東進。鎮守居庸關的任務,就落在你身上了!”劉大夏喃喃自語。(未完待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寒門狀元》,方便以後閱讀寒門狀元第一一五章 重任在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寒門狀元第一一五章 重任在肩並對寒門狀元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