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一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天子 本章︰第一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

    ,最快更新寒門狀元 !

    八月下旬,即便居庸關內外一片秋雨綿連,但天氣到底不是很冷,正是韃靼人在大明國土上恣意縱橫、劫掠最為厲害的時候。

    這會兒出居庸關,沈溪所率兵馬,本身就沒有多少戰斗力,軍中倒是有一些火銃,但連一門佛郎機炮都沒有,遇到韃靼騎兵襲擊,只需五六百韃靼騎兵一個沖鋒,就能將散亂的隊伍沖垮。

    民族責任什麼的,沈溪只能暫時放到一邊,就算提著腦袋上戰場,也要讓自己死得有價值些,直接當韃靼鐵騎刀下亡魂之事他可不干不出來。

    再者說了,人死了,隊伍被沖散,什麼家國情懷都是扯淡,沈溪自認帶兵往西北就是送死,但他還是希望能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沈溪沒有心思理會胡嵩躍等人,這些人就是貪財怕死。

    沈溪心想,既然你們想跟我對著干,還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逼我就範,那我就先硬扛著,不磨去爾等稜角就帶著上戰場,純屬給韃靼人送菜。

    沈溪摒退胡嵩躍等人,張永滿懷憂慮過來見沈溪。

    沈溪不著急帶兵出居庸關,張永作為監軍有些為難。

    “沈大人,您看這都到居庸關下幾日了,雖說近來天氣不是那麼好,一場秋雨一場寒,但若再不出居庸關,任由北夷在關外胡作非為,陛下追究下來,你我可擔待不起啊!”

    張永對于沈溪這種畏縮不前的舉動還是非常欣賞和支持的,因為這樣就不用上戰場送死了。但他發愁的是朝廷交代的差事沒法完成,沈溪在這兒磨洋工,他作為監軍,不能不加理會。

    沈溪笑著問道︰“那以張公公之意,應該馬上帶兵出關?”

    張永輕嘆︰“軍中這狀況,咱家也看在眼中,那些個京營兵眼高于頂,知道是往西北拼命,誰願意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玩,遇到北夷必然崩潰!倒不若……讓咱家給陛下寫道密折,告訴陛下這邊發生了什麼,讓陛下狠狠懲治一下那些不听話的兵痞?”

    沈溪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這會兒他看出來了,張永看似老實本分,但其實狡猾多端,他也不想出關送死,但這麼原地駐扎,總需要找一個理由。

    既然胡嵩躍等幾個軍將正在跟沈溪這個主帥鬧,張永就想借機把責任歸到這些個將領身上,密折一來一回需要三五日,出征大軍便能在居庸關內多駐扎幾日,腦袋又能在脖子上多安生幾天。

    “不必了。”

    沈溪道,“若我所料不差,這幾日,居庸關外或許就會有麻煩,一兩日內我等就要進駐居庸關,走一步看一步吧!”

    張永驚訝地問道︰“莫不是沈大人得知什麼消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居庸關不是很安全嗎,幾時……也罷,領兵打仗,那是沈大人之事,不用跟咱家解說,咱家在軍中純粹是給沈大人湊數的,您不必將咱家的話放在心上!”

    張永說完高高興興走了,他听說馬上可以屯兵居庸關,這比駐扎關內更加安穩,自然滿懷喜悅。

    張永腦子靈光,他在出京城前就設想過西北這一戰怎麼才能保住性命,最穩妥的做法便是仗一開始,就讓沈溪駐兵在某座城池,偶爾出去跟韃靼人的騎兵交鋒一下,賺三五人頭回來,如此就能跟朝廷交待,不至于被朝廷說成是無所作為,他自己也躲在城池里不至于為小命提心吊膽。

    張永原本發愁怎麼跟沈溪說,現在沈溪主動提出要陳兵居庸關,這跟他的預期不謀而合。

    果然,八月二十五,就在胡嵩躍等人見過沈溪的第二天,有情報傳來,說是韃靼人的哨探已經在居庸關外出現,居庸關告急。

    沈溪屯兵在距離居庸關不到二十里的地方,這會兒無論如何,也要馬上進駐居庸關。

    胡嵩躍和京營那些不識相的孬兵,這會兒也沒了之前“不給錢就不走”的勇氣,因為他們清楚一點,如果不馬上進居庸關,居庸關一旦有個什麼好歹,他們罪責難逃,家中的妻兒老小都會跟著倒霉。

    駐兵居庸關下,眼睜睜看著雄關失陷而不加馳援,朝廷絕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發生,不是治一個沈溪的罪就萬事大吉,他們都要遭殃。

    而且,韃靼人威脅居庸關,等于是威脅到這一路六千京營人馬的安全。每個人都明白,關內並不安全。

    幾十年前同為蒙元余孽的瓦剌人便成功叩關而入,一旦居庸關破,他們連當逃兵的機會都沒有,不如先行駐兵居庸關,再慢慢跟沈溪談犒賞的問題。

    當天上午辰時兵馬便起行,到下午未時,六千京營兵馬帶著糧草輜重進到居庸關關溝。

    士兵們在荒山野嶺里露宿幾日,又是恰逢秋雨連綿大幅度降溫的時候,進到居庸關內整個人終于踏實下來。

    京營兵懶散的風氣歷來便非常嚴重,當天一群孬兵好似回到京師的大營一般,在扎營和歇宿時吵得個不亦樂乎。

    ……

    ……

    居庸關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

    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三十多里的溪谷,俗稱“關溝”,居庸關便橫跨于關溝之上。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與長城連在了一起。

    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通往上都的重要交通大道,皇帝經常從此路過,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這些建築一直留到大明朝。

    明初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此後永樂和宣德兩朝曾大規模擴建,到英宗御駕親征時,英宗便是從居庸關北上,一路到大同,撤返到距離居庸關不到百里的土木堡,兵敗飲恨。

    明代宗繼位後,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甕城,防備瓦剌人去而復返,自此後便形成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上關城、中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的居庸關防御體系。

    居庸關中關城是主關口所在,隆慶衛負責鎮守,隸屬于後軍都督府。

    沈溪曾在之前運炮去西北時,路過居庸關,當時他抱著輕松的心態,畢竟那會兒韃靼人尚未大舉入侵中原腹地,但這次再來,延綏鎮已然失守,韃靼人在內長城到外長城這片空曠區域橫行無忌。

    居庸關是內長城鎮守京畿的最重要一道門戶,沈溪領兵抵達居庸關,意味著他正式登上大明與韃靼人交戰的“第一線”。

    進關城後,沈溪首先要見的是隆慶衛指揮使。

    此番沈溪是以新任延綏巡撫的身份領兵路經居庸關,本身對隆慶衛並無直接統調關系,但皇帝給了他收攏沿線殘軍和便宜行事的權力,再加上他是文臣領兵,帶有欽差性質,如此沈溪就算不能直接調命隆慶衛的將士听令行事,也有權力將衛指揮使叫來,商議一番用兵大計,讓隆慶衛“配合”軍事行動。

    隆慶衛指揮使李頻親自到京營兵駐扎的營地覲見沈溪。

    雖然李頻身居要職,在居庸關關防中地位很高,甚至在西北開戰後便掛上總兵官頭餃,可以調遣居庸關周邊衛所兵馬,但當他面對沈溪這樣一個正二品右都御史、延綏巡撫時,卻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在大明西北邊防體系中,三邊總督所行乃“兵馬大元帥”權限,而延綏巡撫一向是三邊總督的副官,在戰時相當于負責後勤補給的副元帥。

    沈溪臨危受命前來拯救西北危局,之前在東南平匪,不是皇帝臨時起意征調,早有培養和鍛煉之意。

    綜合方方面面的情況,沈溪在戰時地位相當高,李頻見到沈溪後,趕緊單膝下跪行禮,令旁邊幾名京營把總看了無比的詫異。

    胡嵩躍等人一向眼高于頂,覺得沈溪“不過如此”。

    就算沈溪為延綏巡撫地位尊崇,但到底只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郎,何德何能讓我們听命于他?

    但在西北邊軍中,沈溪的名頭相當響亮。

    弘治十三年明朝與韃靼一戰,沈溪在西北助劉大夏力挽狂瀾,此事雖然在兩三年後方為弘治皇帝所知,但在西北三邊以及大同、宣府等鎮將領中間,卻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沈溪以牛車運炮破韃靼數萬雄師的事跡,早在這些世襲的軍將中流傳,而且傳聞永遠比現實玄乎,在這些個邊關將領眼中,沈溪是當代諸葛亮,用兵如神,沒人敢輕視。

    沈溪對于李頻的恭維,沒太當回事。

    閩粵兩省的都指揮使李徹和常嵐的官位比李頻還要大,對他的恭維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都沒覺得有多榮幸。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從文武並重逐步變成文臣統兵,武將地位逐步變得低下。更何況沈溪乃封疆大吏,掛正二品右都御史餃,算是頂級文臣,雖然這只是虛餃,但足以嚇唬一大批人。

    “李將軍不必多禮,本官前來西北,乃是奉皇命平北夷之患,公事公辦即可。”沈溪語氣中帶著一股威嚴。

    胡嵩躍等人暗中不屑,李頻乃是配總兵餃的居庸關守將,麾下掌握上萬兵馬,僅僅直屬的就有五個千戶所,能受得了這麼無禮的話?

    卻未料李頻畢恭畢敬地道︰“大人能駕臨居庸關,實乃我等榮幸。末將在關防衙門為大人設宴,不知大人……是否肯賞臉?”

    ***********

    ps︰第一更到!

    今天繼續三更,天子求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未完待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寒門狀元》,方便以後閱讀寒門狀元第一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寒門狀元第一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並對寒門狀元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