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六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天子 本章︰第六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

    ,最快更新寒門狀元 !

    大殿內參與午朝的大臣盡管都沒有說話,但對馬文升的奏請卻頗有些不以為然。

    韃靼人犯邊,你們軍方龜縮不出,分明是怯戰,卻要把責任歸咎到武器落後上,這是要找理由開脫啊!

    但馬文升怎麼都是名臣,而且還是功績卓著的老臣,弘治十三年朝堂七卿的更替中,只有他跟剛上任戶部尚書不久的劉大夏沒有變動職位,其余各部尚書、左都御史,皆致仕或者是調離本來職位。

    吏部尚書屠𨥖被理科都給事中魏等人彈劾,說他結交外放外地大臣,給這些大臣升遷行方便,盡管弘治皇帝沒有接納彈劾,但屠𨥖自行請求致仕,最後得到弘治皇帝準允,皇帝賜屠𨥖每月米三石、雜役四人返鄉,這樣的能臣只能落得個黯然回家種地的下場。

    如今代替屠𨥖擔任吏部尚書的是剛從南京回來的倪岳。

    倪岳可是位牛人,弘治六年便是禮部尚書,但因為擋了與張皇後家有姻親關系的徐瓊的道,弘治九年調任南京吏部尚書,隨後擔任南京兵部尚書,等徐瓊致仕,他又回到京城,擔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

    刑部尚書白昂致仕,代替他的是左都御史閔圭,左都御史如今為前南京刑部尚書戴珊,禮部尚書由原來的禮部左侍郎傅瀚充任。

    工部尚書徐貫致仕,代替他的是工部左侍郎曾鑒。

    因為坐到六部尚書的位子上對于非翰林出身的閣臣來說,官已經算是做到頭了,想撤下來要麼是在六部尚書間調動,要麼只能乞老致仕。就算有一點過錯,皇帝要責罰,也不好意思降職,讓一個尚書回去做侍郎顯然不合適,又不好罷官,畢竟能做到尚書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臣,沒功勞還有苦勞呢。

    所以有明一朝,只要官至尚書,誰若是被彈劾,這頭奏章遞上去,另一頭就得上書乞骸骨,基本成為定例。

    當臣子的不能讓皇帝為難,皇帝是可以把彈劾的奏本給駁回來,可當大臣的不能不識相。當然,如果簡在帝心,一切自然以皇帝的意思為準則,真要強迫你留下也沒誰敢發雜音。

    如此一來,朝堂上換了許多生面孔,但這些生面孔其實對于大臣來說都是老面孔。朝廷上下有威望的老臣就那麼些,大明能做到七卿和閣老的,都是在朝中打拼多年,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算是熟人。

    老臣基本有個特點,那就是察言觀色,不會逆著皇帝的意思做事,凡事都先看看皇帝的臉色,揣摩一下上意,再說話。

    這次馬文升所奏事情,弘治皇帝未置可否,但下面的大臣就會想……皇帝這是不滿意啊!

    馬文升景泰二年為官,到如今已是四朝元老,算得上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平常時候馬文升但凡奏請什麼,只要不是很過分,弘治皇帝都會準允,這是對老臣的尊重。

    可這次馬文升奏請的卻是為邊疆將士更換裝備、增加軍餉,皇帝沒有允許,那就是心里不同意,但卻不好拒絕。

    朝廷缺錢吶。

    西北用兵結束,韃靼人又殺來了,那邊黃河水患剛鬧完,今年華北和中原地區就是大旱,而且其他地方也是大小災不斷,朝廷再有錢也經不起折騰,就算好年景,提出為軍隊更換裝備皇帝都要思來想去,更別說這種時候。

    不想花錢,卻又想打勝仗,天下間就沒這等好事,馬文升的奏請本來沒什麼不對,大明朝軍隊裝備落後,都快連草原上茹毛飲血的韃靼人都不如了。

    眼下大明跟韃靼交惡,以後戰事少不了,不趕緊更換一下裝備,等韃靼人卷土重來可就不好應付了。

    皇帝不想花錢,下面的大臣就只能幫襯著說點兒什麼,右都御史史琳出列道︰“陛下,臣以為邊疆將士避而不戰,不在兵器盔甲,而在怯戰之心,韃靼騎兵不過數萬,我大明邊疆有守軍數十萬,為何固守不出?”

    史琳話音落下,與劉大夏同舉進士的左都御史戴珊不由瞪了史琳一眼,顯然史琳這番話不太符合戴珊的心意。

    戴珊和劉大夏關系很好,跟馬文升也處得不錯,而且滿朝上下,誰不敬重馬文升這樣的四朝元老?你在皇帝面前直接駁斥馬文升的意見也就罷了,還說出一個“不能公開的秘密”,就是這次韃靼人犯邊,大明不是以武力驅走外夷,而是眼睜睜看著韃靼人搶劫完後揚長而去。

    不過這只能說史琳這樣的老臣眼里揉不得沙子,即便你馬文升功勛卓著位列七卿又如何?我左右右都御史就事論事,覺得你不對,憑什麼不說話指出來?

    謝遷卻在那兒嘀咕︰“北關若真有數十萬兵馬,斷不至于此。”

    朱樘點了點頭,卻不知是他同意史琳的說法,還是贊同馬文升的奏請,朱樘看著工部尚書曾鑒,問道︰“工部軍器局內,尚存有多少兵器?”

    這個問題可把曾鑒難住了。

    曾鑒升遷不到兩個月,他以前在工部左侍郎位子上負責的是各省的水利督造,因為弘治朝水患嚴重,朝廷最重視的就是各大江大河的治理,反倒對于工部軍器局這種偏冷的衙門,他沒來得及做功課。

    馬文升看了曾鑒一眼,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在馬文升看來,把督造兵器的重擔交給工部,還不如留在兵部,如此才好上下協調。

    馬文升奏稟︰“陛下,工部軍器局內有陳舊兵器六千副,其中矛刺四千,長刀、短刀各有一千余,弓箭稀缺……”

    曾鑒面帶慚色,自己衙門里的事情,反倒是馬文升這個外人比他了解,這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但細細一想前工部尚書徐貫跟馬文升關系莫逆,加上馬文升又是實干型的老臣,對這些事情了解並不稀奇。

    朱樘听馬文升奏報後,略微沉思,想了想道︰“弓箭,于守城之時,的確能派得上用場……”

    一句話,就暴露出朱樘的性格以及他的思維邏輯。

    作為皇帝,朱樘不是那種善于攻城略地,也沒有開疆拓土徹底把草原部族打服的野心,他只想守住祖宗傳下來的江山,所以優先考慮的便是守城!

    馬文升道︰“陛下,臣听聞佛郎機人炮轟刺桐港時,用過的火炮威力甚大,如今有一門火炮運到京城,不知可否令工部進行仿造,裝備邊軍?”

    朱樘想了想,這事以前好像說起過,但他每天處理的奏章太多,這種小事根本沒放在心中,當即把目光挪向一直沒有說話的首輔劉健。

    劉健回道︰“回陛下,之前工部上奏,佛郎機人火炮,無非是奇淫技巧,上不得台面,無法與我大明火炮相提並論!”

    朱樘問曾鑒︰“曾尚書,可是如此?”

    曾鑒對軍器局的事或有不知,但對此事他記憶猶新,因為這份奏本是他親自署名過的。曾鑒回道︰“陛下,確實如此。”

    朱樘有劉健和曾鑒兩個人撐腰,多了幾分回絕馬文升的底氣,道︰“既如此,馬卿家所奏仿造火炮之事,暫且不提……”

    馬文升卻不依不撓,連忙再奏請︰“陛下,老臣請您三思,佛郎機火炮的確有可取之處……”

    馬文升這一說,令朱樘大感為難。

    此時,李東陽開口了︰“馬尚書未親眼見佛郎機人之火炮,何以知其有可取之處?區區蠻夷豈有我華夏之能工巧匠?”

    李東陽雖然位列次輔,但論名氣,比之馬文升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是李東陽在學術和教育方面名氣很大,他弟子眾多,巴結他的人也多,相反以馬文升耿直的性格卻非常容易得罪人,而且馬文升並不是以治學見長,生平除了上司、下屬和少數幾個朋友,沒多少將其引為朋黨。

    馬文升就算脾氣剛烈,也知道不好公然與李東陽頂撞。

    到了這個地步,在場大臣覺得,事情或許應該到此為止了,反正國庫空虛沒什麼錢造兵器,事情了結便好,免得朝廷拿這些理由拖欠俸祿,那可真是活見鬼了!

    可是此時,一直不吭聲的謝遷走了出來,上奏道︰“陛下,臣此處有佛郎機人火炮之圖樣,請陛下御覽。”

    一語令在場大臣盡皆愕然。

    只見謝遷拿出一份疊起來的圖紙,交給太監,讓太監進呈皇帝面前。

    等弘治皇帝打開,圖紙甚大,前後竟然有兩頁之多,第一頁是大致的圖形,分成幾部分,而第二頁則是相關參數,包括炮身、炮膛的長度、寬度等等,就算看不太明白上面的專業數據,光從圖形就能感覺這是用心之作。

    朱樘粗略看了一眼,抬頭看向謝遷,問道︰“謝愛卿,這圖樣從何所得,可是工部上呈?”

    謝遷本想說這是沈溪所上,但一想,如此會給沈小友惹麻煩。

    “回陛下,此乃老夫所畫。”謝遷理所當然地又把好事攬到自己身上。

    朱樘越看,越覺得驚嘆不已,再將上面的文字看過,不由贊道︰“謝愛卿果真是治世能臣,短短時間竟能將佛郎機人的火炮研究如此透徹,卻不知佛郎機炮與我朝火炮有何不同?”

    謝遷一時啞口無言,不過他很快想到,沈溪把這些東西都記載在他懷里的奏本上,不過眾目睽睽之下拿出奏本來讀,去不那麼合適,因為這會讓皇帝和大臣們知道,圖紙其實不是他繪制的。

    “陛下,佛郎機人火炮的確威力不小,陛下何不親自一觀,以作驗證?”謝遷腦子轉得很快,馬上想出個好主意。

    朱樘想了想,覺得有幾分趣味,或許是在宮里待久了,想出去走走,畢竟除了藉田之外,他很少有出宮的機會。

    “好,就準謝愛卿所言。”朱樘點頭道。

    ps:第三更到!

    明天開始逐步恢復爆發,看看天子能持續多久,請大家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支持!(未完待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寒門狀元》,方便以後閱讀寒門狀元第六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寒門狀元第六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並對寒門狀元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