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五七五章找麻煩(十一更,再謝書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天子 本章︰第五七五章找麻煩(十一更,再謝書友!)

    ,最快更新寒門狀元 !

    沈溪在大明朝官場,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中了狀元如何,少年得志又如何,不過只是正六品的翰林官。

    京城最不缺的就是官員,大明朝官場的精英匯聚于此,誰都不敢說自己是朝廷必不可少的那位。

    這朝廷缺了誰都能正常運轉,連勵精圖治的弘治皇帝偶爾頭疼腦熱不出來上朝,朝廷不也沒出亂子?

    天塌下來總有個高的頂著,大多數官員想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就好!

    但總有人是沒法撞鐘的,就如同謝遷這樣的內閣大學士,他每天要面對的奏本不計其數,寫票擬,還要跟六部的人溝通,絲毫不敢馬虎。

    謝遷這段時間,就發覺身邊好似少了什麼東西,特別不趁手,皇帝那邊有難題,他竟沒法解決,有什麼黑鍋需要人背,連個識大體可供差遣的人都沒有。

    “那些家伙真不懂事,讓他們體會上意去辦理事情,非搞砸不可,想想還是沈小友在的時候比較好,一人頂一群哪!”

    沈溪的才學自然是很好的,能考取狀元就是證明,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沒人認識的天書就他一人識得,看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給太子上課,沈溪才上了幾堂課就讓太子面貌一新,為弘治◇,★皇帝和張皇後爭了光。

    沈溪關于建文舊事的奏稟很得體,若非皇帝忌于太宗皇帝的威儀,指不定已下旨恢復建文年號。

    這小家伙還會治病,能讓太子死里逃生。

    書畫也精通,《清明上河圖》里有幾個人物都一清二楚,要不是沈溪,徐溥贈畫給李東陽的事可能會成為世人笑柄……

    當然,最被謝遷看重的,並不是沈溪的才學,而是他的好脾氣和為人處世的態度。

    明知道被利用,也不急眼,辦完事情後不計回報,偶爾消遣他兩句對答頗為有趣,要不是身份相差太懸殊,謝遷甚至覺得,跟沈溪做忘年交也是不錯的事情。

    可惜啊可惜,人太過有本事是會遭人嫉妒的,連一向與人無爭的王鏊都看他不順眼,同僚雖不至于擠兌,嫉妒心總是有的,這趟被提早發回鄉省親,也是沈溪被疏離的結果……

    迎接佛郎機使節和貢品的事他做得好尚可,若出了什麼差錯,回來可能就要被降職,從詹事府發配回翰林院修書。

    謝遷想了想,其實讓沈溪回去修幾年書,並非壞事,年長幾歲後就不會這般礙眼了,現在誰都盯著他這個十四歲的新科狀元。

    本無任何關系,謝遷心里還是很想幫沈溪一把,因為他很惜才,可就在他為沈溪離開京城感覺不值之時,沈溪就把麻煩給他找來了。

    沈溪居然寫信告訴他,華北一代發生了大旱,眼看春收就要面臨大面積減產,百姓將會流離失所。

    幾個月後才會發生災荒,你現在報的什麼災?

    最基本上奏的規矩都不懂,災情要發生了以後才能奏報,沒發生你奏報,萬一一場及時雨下來緩解災情,又或者是旱災沒你形容的那麼嚴重,皇帝肯定要降你個妖言惑眾、小題大作的罪名,吃不了兜著走!

    這小子很狡猾啊,你覺得地方災情嚴重,上書皇帝就是,寫信給我是幾個意思?

    我是內閣輔政大學士,不是治理地方的父母官,更非監督地方的御史言官,跟我說了不等于白說?

    本來這種信,謝遷完全可以當作沒看到,他直接將沈溪的信揉搓之後扔在一邊。可等他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時,才知道這封信對他的影響有多大……身為一個對天下百姓負責的官員,知道地方可能發生旱災,不予以關注,良心過意不去啊。

    謝遷把沈溪的信撿了回來,仔仔細細又讀了一遍,對于沈溪所提的內容,他只能用痛心疾首來形容。

    按照沈溪的說法,這場旱災可能會令來年華北及中原一代發生巨大變化,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地方官都沒上報,你不過是從運河邊上走了一趟,知道什麼?算了,我派人去查查就是。”

    索性距離京城不遠,沈溪說得很清楚,只要出了京師,旱情就在眼前,越往南越嚴重。謝遷派人出京沒幾天,第一批回報的人就回來了,把災情一說,比沈溪形容的只有更嚴重,後續回來的幾批人,都印證了沈溪的說法。

    華北和中原地區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災!

    謝遷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這麼大的事情,就在京城眼皮子底下發生,居然沒絲毫的消息傳來,他認真翻閱了華北以及中原一代地方官的上奏,未有只字片語提到這次災情,反倒恭維弘治皇帝“風調雨順”的文字比比皆是。

    “難道不派一個沈溪出去,天下人……包括皇帝和內閣,就要被蒙在鼓里嗎?”

    謝遷有些憤怒,他馬上寫了奏本要向皇帝稟明此事,作為內閣大學士,寫奏本並非他的本職工作,謝遷很久沒親筆寫過奏本,拿起筆都有些手生了,到底是批別人的奏本容易啊,自己來寫,一時間真有些無從下筆。

    不過,謝遷仔細想了想,災情該提還是要提的,不過地方官瞞報的事就不說了,旱災也先往小了說,讓弘治皇帝以為,這只是偶發的一次小範圍旱災,讓朝廷有所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謝遷把奏本寫好,趁著這天午朝朝會,謝遷到了乾清宮,面對皇帝的召對,他果斷將自己的奏本呈上,等皇帝看過後,臉色立即變了。

    奏報旱災的不是御史言官,而是內閣大學士,是否說明都察院形同虛設?

    “閔少保,怎麼回事?”皇帝怒氣沖沖拍了一把桌子,讓太監將謝遷的奏本送到都察院左都御史閔圭面前。

    閔圭看過後,本想直接斥責寫奏本的人僭越,但想到這奏本是謝遷所上,他還是改換了辯論的方向︰“陛下,是臣失職,臣回去必當嚴加查明……”

    到了此時,在場的大臣尚不知發生了何事,等皇帝讓人把謝遷的奏本讀了,在場大臣不由悚然色變,居然在京城周邊發生旱災,而且是從頭年年底就發生之事。

    李東陽道︰“陛下,為今之計,還是先派人去地方查探,以觀災情輕重,以便作出妥善安排。”

    李東陽這話帶著一點敷衍,不過作為“李公斷”,能當機立斷給皇帝出如此提議,也說明他是為皇帝著想,既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連李東陽自己都沒听說華北和中原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

    朱樘微微點頭︰“此話甚為有理,著戶部侍郎高明城帶人前去查看京師、河南和山東等地災情,不得有誤。”

    地方發生旱災,皇帝就算派人去查,也應該派科道官員去比較合適,可皇帝卻直接派了戶部侍郎去,這說明皇帝因此事對科道的人有所不滿。

    至于高明城這個人選,在場有很多大臣還不贊同,因為這個人本身品格就很一般,高明城是從河南巡撫任上調任戶部郎中,後來又因為獻出貪污的贓款獲得弘治皇帝重用提拔為侍郎,讓他到地方行使監察之責,難保他不會要挾地方,發生中飽私囊的行為。

    況且,戶部內部對于高明城貪污受賄有公認,他的戶部侍郎當得有名無實,劉大夏對他防範得很緊,此時派高明城出去,很難保證不會引發民亂。

    不過自從高明城投奔張氏兄弟後,便為弘治皇帝器重,簡直要把此等奸邪當作心腹來使用,一個乙科出身的官員,能做到六部堂官已惹人非議,皇帝不會是準備讓這個乙科出身的貪官進一步當尚書吧?

    午朝散了,閔圭幾步追上謝遷,帶著幾分慍色,厲聲問道︰“謝閣老這般做,怕是有些不太厚道吧?”

    一句話,就令場面尷尬萬分。

    同為朝臣,所做的都是為朝廷謀福祉,七卿之一的左都御史直接呵斥內閣大學士“不厚道”,這是要準備掐架?

    謝遷神色傲慢,似乎並不想跟閔圭解釋什麼,倒是旁邊右都御史�p癰轄艄慈八擔骸靶桓罄喜還槍 鹿  !br />
    “既是公事公辦,有此等事為何不先知會我都察院?奏本連通政司都沒過,直接就帶到聖駕之前,這是要行內閣大學士的便利?”

    任何人的奏本,照理說都是要從通政司轉呈,到內閣,再從內閣到皇帝手上,中間還會涉及到謄抄、備案的問題。

    地方發生旱災,這種奏本按照既定程序上奏,閔圭作為左都御史不可能事前一無所知。現在他卻被皇帝問了個啞口無言。

    一向大公無私的劉健冷聲道︰“地方有災情,所知之人如實上奏,不該是為人臣的本分?倒是朝廷上下對此一無所知……確實應該好好查查,到底是誰有意瞞報。”

    李東陽沒說話,謝遷也沒說話。

    在這個問題上,謝遷的確有誠心為難都察院和地方官府的意思,他或許是覺得“理虧”。

    有劉健這番話,閔圭再想追究,便要掂量自己夠不夠格。

    其實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七卿,論地位跟謝遷這樣的內閣大學士也是無法相提並論,質問謝遷不過是一時出離憤怒。

    旁邊馬上有大臣過來說和,閔圭氣呼呼拂袖而去,眾大臣各自散了。李東陽才看著謝遷道︰“于喬今日似乎莽撞了些,不像你平日的性格啊……”

    謝遷苦笑了一下,連他自己都覺得,今天實在是有跟朝中大臣慪氣之意。

    “賓之兄提醒的是,或許是考慮有欠周詳吧。”’

    謝遷如此說,心里卻在想,若非地方對災情隱瞞不報,置百姓生死于不顧,我至于出來當這個壞人嗎?

    說到底,還是沈溪小友給我惹麻煩。

    此時,沈溪給謝遷找的第二個麻煩,已經在送往京城的路上。

    **********

    ps︰第十一更到!

    天子已經精疲力盡,尤其是寫惠娘母女那幾章,一直情緒低落,能完成爆發的承諾殊為不易,大家來一波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吧!(未完待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寒門狀元》,方便以後閱讀寒門狀元第五七五章找麻煩(十一更,再謝書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寒門狀元第五七五章找麻煩(十一更,再謝書友!)並對寒門狀元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