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一經濟綱領實施的又一重大步驟
——從時事發展看《石油》預測的延伸之八06-04-16
昨、今日新聞報道︰
1中央宣布一攬子15項對台經濟政策,
2國共經貿論壇吸引台灣50余家知名企業,所有台灣大企業一網打盡悉數登陸,其中包括半數原來資助陳水扁的金主企業,
3台股聞訊猛長百點達6952點創波段新高。
評論︰
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始由中悅(石油咽喉保衛戰的作者)于1998年提出,作者曾與大陸有關部門官員討論,也與台灣一些高層人士交換了意見。2000年起作者在互聯網上陸續發表一些文章,2003年起在《石油咽喉保衛戰》中結合情節作了較系統的論述。有關文章摘錄如下︰
一、為什麼要提出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1998)
50年來,經濟綱領以外的手段已用到極限,憑之難以實現統一︰
1武統,現在及今後一段時期,我們不是打不贏,也不是怕美帝,而是怕打斷我經濟迅速發展的勢頭。新中國的實力迅速增長有3次︰50年代前半是第一次,被左傾政策和中甦分裂打斷;60年代前半是第二次,被文化大革命打斷;改革開放至今是第三次,尚未被打斷,唯一足以打斷的因素,就是台灣問題。國際反華勢力支持台獨,是利用它牽制、阻止中國的強大。我們利用軍事威懾旨在保持台灣不要迅速分裂出去,贏得時間來建設。依據是︰台灣問題最後必定憑實力解決。
2文的方面,現行策略已用到極限︰
2-1外交圍堵︰台灣邦交國近年已穩定在近30個,再行大幅減少很難。即使減到一個沒有也不行,因為對台灣真正起支持作用的都是非邦交國家,如美國。
2-2政治、外交方面切斷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尚難以做到。因為中國要發展為足以與美國抗衡的強大國家,這個前提下,台灣不找美國,美國也要找台灣。這個工作遇到很大困難,也出現過失誤。利用經濟手段也難以實現以美制台,因為是中國對美國有數百億美圓的出超,這方面的手段倒是握在美國手里的居多。以美制台只是權宜之計,只可利用,不可依靠。
2-3文宣方面,歷史的、政治的、國際法的道理都反復講了,國際社會也基本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大家都在講一個中國。
2-4台灣內的統派力量︰較小,並呈下降趨勢,現在實際上不到30%。
二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能夠代表群眾的基本利益
(注︰下面這篇文章先在台灣發表,作者也給了我有關部門,在隨後一次研討會上被宣讀)
現在是2000-3-18早上7點。此文發表時,台灣大選已塵埃落定。
人們的關注,集中在宋楚瑜、連戰、陳選舉3人誰會當選上,問題的實質是︰這三人誰當選,並不是頭等重要。現在的態勢下,無論誰當選,都會或明或暗地續走台獨路線,只有程度、方式、緩急、口號的不同,這將是台灣大選後島內局勢發展的主要動向。
其基礎在于︰台灣70%的人,內心深處是想某種程度的獨立,而非心向統一。這個島內群眾基礎,決定無論誰上台,要想鞏固政權,則非明獨即暗獨;決定國民黨統派從主流變成非主流,由台上而台下;決定李登輝能高票當選和選後能夠引導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理念合流;決定美國的干預只是數十年來難以統一的輔助因素而非主要因素。
這個島內群眾基礎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利益。從大陸的基本策略方面檢討,統一的道理來自歷史的、民族大義的、國際法理的,統一的手段有文--談判和圍堵、武--不放棄使用武力兩手,但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或說是主要的策略,是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及其實施。
對于台灣的群眾來說,告訴他獨立有什麼壞處--比如經濟蕭條和戰爭--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告訴他統一有什麼好處,首先是經濟上的好處。這就要提出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綱領是首要的政治經濟政策,決定國家興亡、政權更迭。例如︰
李自成展轉數十年不得,“迎闖王,納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一正確經濟綱領實施不長時間就得了天下。
共產黨從國民黨手里得天下,靠得是六個字︰“打土豪,分田地”。有了4億農民的擁護,小米加步槍打敗國民黨800萬軍隊才是可能的。
粉碎“四人幫”能夠一槍不發(那時四人幫都是擔任了軍隊最高層領導職務的),是因為四人幫在經濟政策上的倒行逆施︰農民沒有土地,自留地被沒收,連自己種的果樹、養的豬羊雞鴨都被砍了、充公了,被迫去趕“社會主義大集”,嚴重侵犯了農民的基本經濟利益。而解放軍的士兵、班長、排長、連、營長,都是來自農民,軍隊基層的基本經濟利益決定了軍隊基層的政治取向,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軍隊的指揮權。
後來的“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再後來的軍隊與所辦企業脫鉤能順利實施,都說明根本利益大于暫時利益,說明改革開放這一基本經濟綱領得到人民和軍隊的基本擁護。
11屆3中全會後農村承包式的經濟改革贏得了8億農民的根本支持,奠定了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群眾基礎,憑此,他可以在12屆3中全會前作了重要的中央組織變革,改革力量自此掌權。但是此後推行的城市-工業改革卻不是一帆風順,兩屆領導班子的更替,**風波,及至國企改革的艱難攻關,都是工業經濟改革實施不盡順利的現象反映。工業經濟比農業經濟代表更高級的生產力,有更大規模的分工合作,不是承包制代表的生產關系所能充份適應和容納。改革不得不向先進生產力的方向繼續深化。總起來說,社會主義中國能夠歷經80年代末甦聯、東歐的瓦解而屹立不倒,能夠在新冷戰環境中發展壯大,根本上依賴于正確經濟綱領的實施,使執政黨與大多數人的基本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
共產黨得天下、坐天下最厲害的法寶,就是代表了人民基本利益的經濟綱領,及其有效實施。這個最厲害的法寶,也必須用到解決台灣問題上來。當大陸提出完整的國家統一經濟綱領,並有效實施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台灣老百姓都明白國家統一之後,台灣以大陸為腹地,經濟會得到怎樣的突破發展,工業收入、農業收入、商業收入會增長多少、房子和土地價值會長多少,股票會漲多少,自己和家庭的收入會得到怎樣的保障和大發展,而不只是獨立就要挨打的時候,國家統一就成為群眾的要求,也就為期不遠了。
三、經濟基礎決定了國家的統一和分裂(2001)
生產力發展程度的不同階段,要求不同程度的生產分工與合作。
生產力發展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更大規模的分工和更高程度的合作,也就越要求政治制度和國家形式能夠適應、能夠集約和統一。
而生產力發展程度低下時,分工規模小,對合作的要求不高,就沒有對高度集約化國家的需求。
我們看到,小農經濟下,每個農戶各自為戰,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前院養豬,後院種蔥種蒜,少量不能自給的去趕個集交換一下。這樣的生產力分工水平很低,只能產生小農經濟的家長制政治制度,形成一個個小小的獨裁的地主國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歐洲中世紀的上百個城堡國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分工規模越來越大,資本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大規模分工對高度合作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由此,產生的上層建築,包括國家機器,集約化和民主化程度越來越高,表現在國家形式上,也就越來越趨向整合和統一。
因此我們看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歐洲先是由眾多的城幫國家整合成十幾個大國,又進而簽訂馬斯垂克條約,整合成歐盟,出現統一的歐洲議會,統一的貨幣,並進一步在軍隊、外交上趨向統一國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美國實現南北統一;日本從戰國割據整合成統一國家。
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地區,分裂的國家走向統一,如東西德國的統一。
在生產力不夠發達,或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地區,國家統一進度緩慢,甚至出現分裂和倒退。例如南北朝鮮至今難以統一,而甦聯出現國家分裂。
.
由此可以歸納︰
(1)國家統一還是分裂,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在上層建築的表現;
(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總的趨勢是走向國家統一,走向國家之間的整合和合作。例如現階段出現的經濟全球化整合運動。
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早已經超越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階段。
現階段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是︰
台灣只有以大陸為腹地,才可能突破瓶頸,進一步向外發展;
台灣只有以大陸為市場,才能得到出口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台灣只有在大陸提供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條件下,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甚至是才能夠維持經濟不凋敝;台灣只有與大陸的經濟結合互動,特別是與上海-甦杭經濟圈密切結合,形成大中國台海經濟圈,才有可能整體再上一個台階;
台灣只有做到上述與大陸的經濟結合,經濟發展需求對資源價格的拉動作用才會出現,對島內勞動力需求會猛增,勞動工資才會增加,房產價格才會有長期增長,從而土地價格才會長期增長,從而房地產抵押值——工業資金才會充裕,工業才會發展,拉動股市價格提高,從而,人民總收入才會快速、長期、穩定地增加,工商業者的財富才能快速穩定地持續積累;
台灣只有與大陸形成大中國經濟體,才能乘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享受中國成為當代世界工廠的利益,獲得廣闊的國際生存和發展空間,國際地位才能穩固和提高,融入經濟全球化才有入門權利,各種國際經濟文化組織以至以中國屬幫地位加入聯合國才有可能。
四、台灣統獨力量的經濟基礎(2002)
(1)統一力量的經濟基礎在于與大陸的經濟合作根本利益。表現形式上,主要有台灣企業來大陸投資的踴躍,甚至“戒急用忍”的種種限制也無法阻礙,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還表現在近年台灣經濟界要求三通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要求經濟率先整合統一的力量,是代表高度社會化分工的工業、流通業、金融業力量,由此拉動的相關產業和土地經濟也有相應的利益要求。
(2)農業經濟、手工業、小生產成分、小商販階層,要求的社會化分工程度較低,對合作程度和資本集約化程度要求不高,成為不甚支持統一的力量,甚至在反面宣傳下會傾向獨立。
(3)個體階層和低級勞力階層,不僅對統一沒有需求,還對大生產效率提高後對勞動力的精實有本能的排斥,甚至在反面宣傳下,恐懼一旦統一,大陸廉價勞力的涌入會搶了他們的飯碗,這些人會傾向獨立。
這樣的經濟基礎,形成政治倒置的奇怪現象︰
支持統一的是大、中資產階級,而傾向獨立的確是中下勞工階層,農業生產者、小商小販和小手工業者等,.
所以,要提出國統經濟綱領,把絕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靠近到統一上來。
只有引資和三通還不是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引資和三通還未能反映大陸與台灣生產力發展到目前階段,其次,吸引台資只是針對台灣資產階級的政策,台灣資產階級本來就是趨向統一的力量。而台獨勢力的社會中下層基礎,勞工和小業者階層,我們尚沒有針對他們的經濟政策。
這樣也就改變不了力量對比。
第五部分是國家統一經濟綱領的主要內容,大部分內容是中悅先生借助《石油咽喉保衛戰》來提出、說明和演繹的。我們將把內容與現在現實發展的內容和現實發展到哪個階段了,一一對照研討,以判斷後續局勢發展,推動國家統一的經濟綱領的實施。
壯士笑談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