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笑談
鐵血金幣︰150.00
工分:30086
本區職務:會員<a href="http:///6410203/sho="_iexue.net/6410203/shoml</a>第2樓
壯士笑談2004-10-1421:48:57鳳凰網
據俺所知,作者這兩天正以”論壇調整”為借口,偷懶整理稿子。這時候評論幾句,應該不會挨罵吧。
看到這里,這篇的突出優點是︰
1
提出了統一台灣的”國家統一經濟綱領”,在我們的歷史、法律、政治、外交、軍事手段之外,在這些手段用了幾十年尚未能打破僵局之際,提出了經濟手段。盡管”國家統一經濟綱領”的具體條條仍然大有值得商榷完善之處,但是正如作者提及的,共產黨得天下*得是”打土豪,分田地”六個字,道理很深刻。
2作者提出的《以數量制質量,以模糊制精確,以簡單制復雜,以經濟制軍事-論大陸攻
台戰略》,不止用于對台,對付霸權主義也是很有意義的戰略思路。在中國國力不如美國,既要保持主權完整,又不能陷入軍備競賽被拖垮的局面下,提出軍事經濟戰略的制勝之道。
這里是應該再展開一些的。
3提出了幾項顯然對于中國國情是易于實現而軍事意義重大的技術創新思路。這里,俺不贊成作者在網上展開寫。
以上三項,使這篇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的範圍。
不足之處在于︰
1把中岳島這樣一個主要的正面載體放在台灣愛國進步力量方面,有欠妥當。還是應該放在大陸方面為妥。
2第一部應該先在新加坡事變告一段落處暫時收束,正如網上多位有識之士已經指出的那樣。
後面的事,如果是中國依托技術非常先進的中岳島等作了許多不宜政府直接出面做的大事,體現民間力量的,會很精彩,可以作為第二部嘛。
3
應注意人物描寫和對話。在新加坡事變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大局勢中,用作者前面的寫法是可以的,甚至是一種獨特風格。但是第二部要寫的東西,恐怕風格就不能像第一部那樣了吧,有些要有的東西還是應該加進去,比如感情描寫什麼的,否則可就真拍不成片子了。
以上僅供作者修改時參考,也供大家批判。俺客觀評價一句︰如果作者能按照大家的意見好好改一改,這部作品會成為當代極為出色的一部作品,開創出一個新體裁。
就先羅嗦這麼多吧。
(這是當時對初稿的評論)
------------------------------------------------------------------
再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2004-10鳳凰網
現在發發評論還處于合法期吧。作者擱筆2周,俺猜原因是寫到了解決台灣問題、反軍購,已經和眼前的現實政治餃接上了,作者面對現實人事政治,感到很難下筆了吧。
俺給你出個主意︰里的人物、職務、單位、地點、事件名稱,所有與現實掛鉤的東西,都盡量遠離現實。就像在武器上,寫出\”f34\”
”fc1”這樣的段子就很好,大家明白指的是哪一種機型的未來發展,而又沒有寫實。
如果能夠用的網絡版略為領先一點現實,就是說預測基本準確,並且能夠分析出事情發生或是將要發生、可能發生的深層原因,就成為一種與現實同步或略為領先的體裁,這種體裁在網絡時代才可能實現,是一種嶄新的文學體裁。
這樣也便于作者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斷修改完善,每一個階段付印一次,會比作者悶頭寫閉門造車要好得多。
作者在1年多之前在鳳凰老版提出石油問題時,那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問題,今年7月開始寫這部的時候,石油問題仍未見諸熱門話題。但是進入10月,石油進入了大國政治經濟的頭等重要問題。
解決石油問題,正如作者借著中政要們的思維描述的那樣,一是剩下的石油分配給誰、由誰來控制,二是誰率先用新能源代替轉換成功。
前者,作者描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全方位作戰;後者,作者描述了風力發電和海洋波浪能利用的兩大方式。
從技術角度看,風力發電是老生常談,但是把大直徑風輪機與大型飛輪電池結合起來,則是作者的發明,這樣可能解決風力發電傳統的同頻率、同相位、同電壓並網和高風速儲能、低風速釋能兩大問題。其中飛輪儲能涉及的材料強度和飛輪形狀兩方面近年都有重大進展,很可能會出現一次技術突破。相信作者會關注有關技術的進度。
從現實可能的技術發展來看,燃料電池還是會繼續領先常規化學電池很長時間,如果要超過燃料電池,現實可能就是飛輪電池了。
大型浮板帶動鉸鏈的海浪能收集利用方式,是嶄新的技術構思,技術可行性很高。我國的黃海、東海的年平均波高1.5米,南海的平均波高一米,年平均波周期為六秒,據此可以估算出,我國沿海的沖擊海浪能約為每米20∼40千瓦,總能量達1.7億千瓦。全世界所具有的海浪能高達25億千瓦,與潮汐能相近。”中岳島”的1000米浮板有效長度理論上可以利用沖擊海浪能,可達3萬千瓦,但是如果像書中描述的那樣用波浪勢能,確實可以達到上百萬千瓦的水平。當然,轉換效率可能要打個折扣。
--------------------------
三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
作者指出了可能敵對方面的經濟結構的戰略弱點。對于美國,這個弱點是”強勢美元”,由于貿易赤字過大,美國依賴資本流入來維持平衡,因此需要以強勢美元為基礎,一旦美元垮台,美國經濟就會”轟然倒塌”。
針對美國經濟的這個致命弱點,作者設計了以經濟為主軍事為輔的總體戰戰略,在危機時刻放出摧毀美元的勝負手,轉瞬瓦解美國從事戰爭的經濟基礎。
至于新加坡這樣的面積狹小工業基礎薄弱資本密集度高的國家,指出”一枚重型炸彈既可擊毀其經濟”。
針對台灣地區,則提出延承于”打土豪分田地”的國家統一經濟綱領,不戰而屈人之兵,現實意義無庸諱言。
對于日本,則指出雖然也屬于面積狹小資本密集的情況,但是由于工業基礎雄厚,所以即使是原子彈攻擊軍事目標也難以摧毀其經濟基礎。制日的要害在于控制其能源海上通道,比如扼制台灣-先島群島-沖繩島鏈。
對于歐洲,著墨較少,僅簡略指出歐洲在戰略能源保障問題上的多極主義傾向,因而具有與我們組成”反霸權國際統一戰線”的現實可能。
同時,指出歐洲強大的工業經濟需要貿易乘數拉動,因此歐洲經濟的興旺發展需要幣值較低的歐元。事實上,歐元區主要國家一直唯恐歐元幣值過高,前6年的經濟復甦受益于0.8-1美元的低匯率歐元,如今升值接近1.3美元,對歐洲經濟恐非福音。
不足之處在于,作者的描述過于粗疏.
經濟上的基本道理應該展開講,講清楚。比如作者借索羅斯之口嘲笑”美國攻擊科索沃是為了摧毀歐元”的幼稚觀點,既然指正這個問題,就應該把問題展開講清楚,至少要說明要點-歐元幣值較低對于歐洲經濟才有利,強勢歐元才會摧毀歐洲經濟。
科索沃戰爭期間歐洲股市勢頭強勁,老歐洲們對美國人扔在科索沃的炸彈心中暗喜。
的主要長處就是提出經濟軍事總體戰略,那麼你就要把要點展開,講清楚,否則就不如不提出。
-----------------------------------------------------------
四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2004-10鳳凰網
不得不承認,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還是在軍事方面。雖然竊以為的主要長處不在軍事。
就軍事而言,得之于極為貼近現實,也失之為有些地方不夠貼近現實。
在軍事戰略上,提出美國以扼制中國的石油咽喉來代替利用台灣。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且可能即將發生。美國總要尋找一個扼制中國的辦法,此前50年,是利用台灣,此後,既進入作者所說的”後能源時代”之後,美國可能轉向采取扼制中國的石油咽喉來代替和補充,作者先行提出這一判斷,敲響警鐘,盡管台獨
勢力可能產生失落感。
如果美國發生這個戰略轉變,那麼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一線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政府不會再無動于衷了。
因為石油短缺將摧毀經濟發展,而經濟停滯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必然嚴重影響就業,就業不足就會影響執政穩定。
因此,中央必然極其重視能源保障問題。現在已經開始討論,學者們發點文章,政府在後面會有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大動作。
軍事方面的大動作,俺同意作者的預測,將以保障南海和東海石油為主。東海方向,以海軍保障春曉油田(中叫春潮油田)開采的強硬姿態已經做出。現在日本方面不甘示弱,態度日趨強硬。
如此發展下去,將會演變成潛軍事對峙的局面。
美國的態度,正如作者的預見,表面上可能支持日本,實際上卻未必。中國如何運用,處理之妙,存乎一心。建議作者在修改稿中把這里預測、展開一下。
南海方面,中國不得不考慮收回南海油田的問題。每天讓周邊國家大量抽走石油,而國內面臨緊缺,長此以往不是辦法。不能顧忌中國威脅論,打破中國威脅論的最好辦法就是中國真實有效地威脅到他們。但是美國必定支持周邊國家對抗中國,首先是支持菲律賓,其次是印尼,再次是馬來西亞,然後是越南。新加坡地理位置重要,舉足輕重。
中國如何施展合縱連橫手段分化瓦解周邊國家與美國的聯盟,將考驗我國政府的能力。
當然,軍事手段是背景,是依恃,也是最後解決的途徑。因此,未來10年,南中國海和東海將戰雲密布。中國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發展新型航空母艦的武力,必須設法取得太平島基地的支持。實際上中央心里很清楚,這里比起台灣,急迫性尤甚。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一)
以模糊制精確,以簡單制復雜,以數量制質量,以經濟制軍事,是作者提出的核心戰略思想。可惜沒有展開論述。
美國的國力,以gdp衡量是10萬億多美元/年,而中國的國力,不計購買力平價因素是不到2萬億美元,既美國國力是中國的6倍。如果中國1︰1地被美國拖進軍
備競賽,則必被拖垮,如同前甦聯那樣。如果中國不參加軍備
競賽,在美國咄咄逼人的霸權主義進逼下,難以維護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也無法統一台灣。
如何解決這個帶有根本性的難題?
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相結合的技術發明可以從根本上打破這個困境。作者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戰略構思,並舉出了幾項戰略技術發明例子。
一個例子是戰略防御武器。美國人一發精確制導的巡航導彈的總成本(包括導彈造價和發射成本)達數百萬美元。中國如果也發展愛國者那樣的極其精確的反導導彈,攔截概率即使達到50%,打掉一枚巡航導彈使用2枚反導導彈,總成本也是數百萬美元,這樣一比一地與美國拼國力是拼不過的。
但是作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冷發射方式,後面還可以接續以常規電磁加速,這樣可以以極高初速射出數量巨大實心小彈丸,彌漫在空中,任何具有表面積和體積的飛行器在這個彈丸”如雨霧般彌漫”的空間都要被擊穿幾個洞,而發射這些小彈丸則無需精確制導和瞄準,這就是以模糊制精確,以數量制質量。試計算一下,以作者提出的全新冷發射方式(不展開討論)其射速是初速除以彈丸長,1秒鐘內射出數萬發小彈丸,而巡航導彈、飛機類飛行器的速度一般是1-2馬赫,直徑在0.3-0.6米之間,被彈面積約1-2個平方米,1秒鐘之內通過的空域軸向剖面面積約幾百平方米,粗略瞄準的數萬發小彈丸在1秒鐘之內模糊散布在這幾百平方米上,每平方米散布100發,因此具有1-2個平方米被彈面積的任何飛行器都無可避免地在1秒鐘之內挨上100-200發小彈丸,機體難免被打成馬蜂窩,渦扇發動機無可避免地吸進不少小彈丸,打碎”在高溫下本來就很脆弱的渦輪”,如果有飛行員,也難免血濺駕駛艙,飛行器的”任何干擾都無濟于事””任何機動躲避動作都是彈丸暴雨中的舞蹈”。的確,現行技術制造的任何飛行器都難逃毀滅的命運。
那麼這樣做的成本是多少呢?數萬發鋼制小彈丸大約重不到1噸,材料費加上加工費也不過2萬多人民幣,每枚30克小彈丸具有2000每秒米初速時具有動能60千焦,5萬發的總動能為3000兆焦,總轉換效率為0.7時總耗電約1190千瓦時,成本人民幣1200元,加上武器系統折舊、發射人員工資分攤,都放一起也不過人民幣幾萬元,不到1萬美元,與所消滅的幾百萬美元的目標價值之比是一比幾百,是中美gdp比值的數十倍,這說明什麼?
說明美國即使以傾國之力制造戰略飛行器打擊中國,也無法突破中國用百分之幾的國力制造的這種zy防御系統的防御!
就是說,美國無論多麼精確、多麼復雜、多麼先進、多麼昂貴的武器系統,在這種具有根本意義的技術經濟武器防御面前,都是終極無效的!這個比例,美國人如果非要搞軍備競賽,那麼被拖垮的只能是美國!
而且試想,除此之外,我們現在又有什麼可*手段防御美國的幾千發核彈頭戰略導彈的攻擊呢?
這是在根本的國家戰略防御系統方面,以模糊制精確,以簡單制復雜,以數量制質量,以經濟制軍事的方式。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二)
以模糊制精確,以簡單制復雜,以數量制質量,以經濟制軍事,是作者提出的核心戰略思想。為了表現這個思想,是否一些軍事場合的描述要再展開和修正。
美國的k31高能激光戰略武器系統,是軍事上的一個重大關鍵,中美雙方一旦開打,就對這個制高點反復爭奪,中國不惜代價地作了前赴後繼的攻擊,卻始終未能徹底摧毀這個系統,這就預示著最後的結局是個戰略平局。中國只要沒有可靠的戰略武器有把握地徹底摧毀k31,那麼總體戰略力量對比就是美國國防部長說的“美國打中國,中國防不住,中國打美國,什麼也打不進來”。
如果中國沒有可靠的戰略武器,只是“人力攻擊”“計算機病毒攻擊”、出奇制勝的海軍戰術甚至j12那樣性能超卓的戰機,都不能挽回大局,只能在眾多的戰術局部優勢下勉強維持一個戰略上的平局。
戰略高能定向能武器系統一旦實現,傳統的核武器威脅的恐怖平衡戰略就失效了。無論是陸基空基潛基戰略導彈發射,都會被定向能武器攔截。核威脅變成單向的了。舉了個例子,中國先後用9發、15發、300發陸基彈道導彈攻擊,但是導彈一出對流層就被連連擊落,不到1/3路程就損失過半,也就是說,即使300發同時發射的攻擊密度還是無法突破射擊頻率很高的陸基高能激光武器的防御。
但是如果加大射擊的密度達到短時間內發射6萬發彈頭,那就什麼武器也攔不住了。列舉了“布什號”航母上裝載了兩具射擊周期達到2-3秒的高能激光武器,艦隊防御達到“飛鳥莫入”的地步,結果在遭受到6萬發炮彈的攻擊時,“只來得及攔下了幾百發”,就被冰雹般落下的彈頭炸毀。
同樣,可以計算出從中國到美國彈道距離17000公里,10公里/秒的速度要飛行1700秒,即使美國的k31那樣出色的系統做到射擊周期2秒,也只來得及打下850發彈頭,要攔截6萬發,就要裝備70部k31,可以計算出,這就大大超出了美國財政能力能夠承受的限度。
超高射速的全新原理的冷發射看來是打破高能定向能武器系統的終極戰略武器。即使美國做到了把核能高能激光系統裝置到36000公里高度的同步衛星上“罩在歐亞大陸上空”任何一架飛機甚至地面上的一輛汽車都可以被擊毀,實現美國武器研發總負責人(酒櫃)說的“那才是終極武器”,也依然無效,因為只要短時間內發射2000發彈頭射擊這個星載激光器,它就攔截不了,自己就先被擊毀了。
但是作者也應注意一些很有水平的網友提出的問題。比如中國的15發東風61利用美國k31在我們人力攻擊下暫時故障的擊毀,有3發飛到了它頭頂上,那麼只割斷一根電纜的效果就太戲劇化了,激光只能對彈頭造成局部破壞,近1噸重的彈頭以上萬米/秒的速度落下,其動能已經超過炸藥爆炸的化學能,即使這個大家伙不爆炸,撞在地面,動能擴散打擊也可以嚴重損毀那個峰頂發射站。這些地方,希望作者在修改稿中予以糾正。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三)
作者提出了多項武器系統的發明構思,其中有幾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樣的武器一旦出現,傳統的戰略戰術必然要隨之產生重大變化。我們來逐項分析一下。
1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粒子束和微波三大類,目前以激光類發展較快。
激光武器中,用于探測、瞄準和通訊的不用說了,用于殺傷的,軟殺傷武器已經實用,包括我軍現有裝備使用的激光致盲類武器。具有影響全局的戰略意義的,無疑是硬殺傷激光武器。
硬殺傷激光器中,化學激光和自由電子激光發展較快,而散射小、穿透煙塵能力強的x波段激光器還停留在理論階段。美國最先可能發展成功對我構成威脅的,作者認為是陸基自由電子激光和機載艦載化學激光,這個判斷也可以同意。
陸基自由電子激光與機載艦載化學激光武器二者比較,前者戰略意義重大,而後者應該會率先應用。
關于陸基自由電子激光武器,k31那樣的,如果要在2-3年內付諸應用,從美國目前公開的進度看,能量及其轉換應該能達到,計算機能力應該能達到(作者說的“人不能兩次涉入同一河流”...),但是同步反射鏡衛星和低軌再聚焦-反射衛星的進度,美國在2-3年內恐怕還達不到。
關于機載艦載激光系統,美國已經做了一些實驗,看來要率先成軍。艦載系統易于取得較大能量,是軍艦反導防御和攻擊飛行器的利器;機載系統在能量方面進展慢一些,一旦成軍,空戰形式會有重大改變,遠程導彈攻擊比起遠程激光攻擊就差太多了,激光也能夠形成優良的戰機防御能力。
問題在于,當機載艦載激光發展出來的時候,同樣的陸基系統會同步發展出來,能量更大。激光是無法防御激光的,射程數十公里的陸基化學激光器可以擊落射程內所有飛機和導彈。
因此,激光武器的越發展,飛機導彈這些飛行器就越難用了,激光是飛行器的克星。我軍陸基和艦載激光武器發展出來以後,美國在飛機和導彈上的優勢就被克制。激光武器是優越的打擊飛行器的防御利器。
進一步地,要打破激光武器的防御,可能最終還是要用作者提出的那種超高射速冷發射的飽和攻擊,以數量制質量,1萬發炮彈打過去,激光器只來得及攔下幾百發。
若干年後,當激光武器發展起來之後或之前,超高射速冷發射飽和攻擊武器就成為了激光武器的克星了。這似乎是作者的一個預判。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四)
2關于“機身周緣矢量噴管技術”。我們試看一下可行性︰
2-1目前內燃機可燃氣充氣壓力即使使用渦輪增壓也多在一二十個大氣壓以下,使用“高壓燃氣罐”儲存是現實可行的;
2-2小矢量噴管的推力︰目前內燃機的做功沖程平均起始壓力可高于100個大氣壓,當矢量噴管直徑10厘米時,產生推力約8噸,這已經與渦扇發動機推力相近,這樣1個噴管僅持續作用1秒就可以將10噸空重的飛機垂直推出約4米,這個瞬間垂直位移當然會使已經近身的導彈脫靶,因為導彈沒有垂直動力推力,轉彎半徑再小也反應不過來;
2-3但是,要考慮飛行員在1秒鐘之內對大g數的垂直加速度的承受能力,所以,俺認為這是垂直位移速度的限制。也因此,作者描述的前後兩個矢量噴管反向噴射形成力偶使飛機瞬間倒翻,飛行員承受的能力更大一些,並且倒翻使武器方向向後,很方便打擊追尾的敵機和導彈;
2-4飛機的重心位置是清楚的,距重心一定距離的小矢量噴管的推力和力矩易于計算,機身強度結構與小矢量噴管的合理布置也不難對應。
綜合上述,應該說周緣矢量噴管位移技術在目前技術水平下也是可以實現的,這個技術必然使飛機機動能力產生劃時代的飛躍,對飛機、導彈的後續發展和空戰戰術產生重大影響。
遺憾的是,作者竟然將這樣的偉大構思在網上公開,而沒有妥善處理,使之成為我軍新式戰機的絕密的殺手 。
既然你已經公開,俺就再發揮一下︰應該將可燃氣以可燃氣泵方式連續產生,而不用罐子儲存,作戰時用之不竭,避免1團長可燃氣打光差點被導彈擊落的窘境,進一步地,周緣矢量不是作為躲避導彈的權宜之計臨時用用,而是就把它作為飛機改變方向的基本手段,這就可以省去傳統的翼舵轉向系統,節省出大量的重量,避免許多故障概率,也是許多設計難點迎刃而解,這種全矢量變向的戰機才是周緣矢量系統發揮的極致作品。
再次提醒作者︰科學真是無國界的,任何偉大的發明構思,一旦公開,則誰都可以去研究發展,而我國現在的軍工研制體系總的來說接受新東西的速度還比較慢,研制速度較慢,公開的結果,應該是美國人比我們率先研究出來。如果美國人的有周緣矢量系統,而我們的j12還沒有,這種可能應該不是作者的初衷吧。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五)
作者在初稿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預測和判斷,有幾項可能還有變數,但是大部分能夠令人信服,其中有些已可看出即將兌現了。
1布什連任。連任後推行窮兵黷武的霸權主義路線變本加厲。
布什連任是看到了,連任後的變本加厲也可看出,主要矛頭指向中東︰威脅並準備對伊朗動武、打伊拉克的費路 。解決朝鮮問題放到兩伊之後。所謂“三個邪惡軸心先從最弱的下手”“不是應該打誰,而是能夠打贏誰,就打誰”。
2關于美國有個黑皮膚女國務卿助理,將成為“政壇上迅速竄升的明星”,也被你說著了。這次賴斯接掌了國務院,成為急急跟在布什後面喊打喊殺的小家伙。
3鮑威爾的相對溫和路線不被布什贊成,認為比鮑威爾之類的政治家雖然很出色,但是官也只能“做到此為止”,因為這些人“在政治的最高水準上差了那麼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武力”二字。因此,布什不認為這些溫和路線者能夠“對他的競選連任構成威脅”。
4美國的“世界民主黨”也就是美國的民主黨,反而與英國的守保黨關系良好,並且一起構成英美系統內部的反對力量。這個格局,我們現在開始看出來了,但是,作者判斷英國將由保守黨執政組閣(首相竟然是彭定康先生!),這個,還沒看出來,還要看。
5關于中國為了石油“應邀進駐”伊朗,“在中東心髒地區打下楔子”,與老歐洲共組“國際石油安全部隊”。
這幾天,中國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得原子能機構對伊朗的暫停濃縮鈾決定給予高度評價,從而堵塞了美國借口原子能問題對伊朗動武的借口,而伊朗則派能源部長訪華,並宣布在石油供給上對中國優先,簽署25年長期估計協議,把一個大油田的開發權給了中國公司。而美國對中-伊朗接近“神經過敏”。
這就是說,中國給予伊朗安全保障,伊朗則給中國石油供給。
另一方面,歐洲最近明顯放松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估計明年將對華解禁。此後,中國和歐洲的防務和安全合作必將深入展開。
這樣看來,到2007年,中國和歐洲的國際能源安全軍事合作很有可能成形,落腳點很可能選在伊朗,這當然是沖著美國的單極主義去的,美國從現在開始“神經過敏”,到那時最好別神經病發作才好,讓大家都安生一點。
--------------------------------
五評《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六)
2004-9 新浪網
謝謝東方戰斗機的反駁,某些問題深入討論一下確是很有益處︰
1關于周緣矢量系統是否要用到往復式發動機,當然是用不上的。周緣矢量系統,是要一個小噴管噴出燃燒的可燃氣,結構是很簡單的,但是小噴管的可燃氣燃燒要產生足夠壓力才行。現行技術手段為了得到夠高的燃燒壓力,例如往復式發動機工作沖程要得到接近100個大氣壓的壓強,先要把可燃氣壓縮6倍以至十幾倍。所以,作者提出用高壓燃氣罐儲存高壓可燃氣,使之達到往復式發動機壓縮沖程終了的壓強,那麼直接點燃這樣的釋放燃氣才會有足夠高燃燒壓力的氣體噴出,這樣,我們就要看看燃氣罐要承受多大的壓強,所以我在評論中說“目前內燃機可燃氣充氣壓力即使使用渦輪增壓也多在一二十個大氣壓以下,使用“高壓燃氣罐”儲存是現實可行的”,因為現行鋼制壓力容器已經可以儲存一兩百個大氣壓的氣體了。
2關于用連續噴射的周緣矢量系統代替傳統的翼舵轉向系統,是否會造成較高的燃油消耗。表面上看,變向力的產生是翼、舵偏轉一個角度後,兩側流過的氣流速度不同,而較高速的氣流的一面產生法向的拉力;其實從能量角度進一步地歸結,方向的任何改變都是人為造成兩側空氣阻力不平衡的結果,飛機向阻力相對大的一側轉向,而造成兩側阻力的不平衡,基本都是人為加大了一側的阻力,現行技術手段已經為了減小氣阻做了最大努力,均衡直飛狀態已經設計成最小阻力狀態,要轉向時,一側的阻力已經無可減,只好加大另一側的阻力。
這就是說,現行飛行器的任何動力歸根結底都是消耗燃油產生的,而轉向時只是使整個飛機的整體阻力加大,也就是將主發動機的一部分推力耗費掉,由此,如果用周緣矢量系統直接產生不同方向上的矢量推力,來代替現行的增加某個方向的阻力的做法,飛機的整體效率就會提高,燃油消耗不會增加,而會降低。.
3關于瞬間倒飛的加速度承受。飛機在前飛時,速度方向朝前,如果瞬間倒翻為尾巴朝前機頭朝後,構成尾巴朝前飛的狀態,那麼飛行方向不變,動量守恆,飛行員並沒有承受多大過載,和翻一個跟頭的情形相似,改為背朝前臉向後地原向飛行了,這種倒翻的過載不大。歸根結底,瞬間倒翻是兩個反向的小噴管形成一對反向力構成的力偶造成的,它沒有改變質點的運動方向,也就沒有產生變向加速度。
倒是瞬間垂直位移會受到飛行員承受過載能力的限制,此時小噴管向一側噴出,飛機受到了改變方向的加速度了。
4關于對方是否會用高能激光攻擊我導彈發射井和發射平台。由于激光在對流層以下的高密度大氣環境中衰減急劇,所以攻擊地面目標效果不好,打擊小型輕金屬目標還好,若打擊發射井、發射車之類重型鋼鐵目標,會吃力不討好。所以洲際高能激光武器的主要手段是打擊飛出對流層的導彈,否則攻擊的有效距離就很短,例如機載激光武器的射程就短得多。電影“金手指”描述星載激光攻擊地面站,其實是一種戲劇的東西。
5關于已經射到美國本土的3枚導彈不應那麼容易地被k31摧毀,同意你的看法,作者為了後面的情節而保留了k31,只讓洲際導彈損壞它的一點皮毛,這對于k31來說是過于僥幸了。
6關于中國在發現導彈被激光摧毀後,後續導彈應做一些防護處理。的確是。現有技術手段可以加上去保護涂層,雖然這種涂層可能對雷達隱形不利。並且,洲際導彈重入大氣層會因高溫燒出一圈電離子體包圍著,類似範艾倫帶,自由電子激光很難穿越,這是強有力的激光防護,應該易于人為地加強的。我想,應該涂上一層在高溫下產生大量電離子的物質,在重入大氣層時隔絕激光射擊。
7關于作者似乎不大了解中國大陸軍隊的激光武器進展水平、誘餌戰術等等,有同感。整體看起來,作者對西方國家的領袖思維方式、武器技術和戰術運用、經濟社會結構等等了解的很深入,對大陸的則了解的不那麼深入,這可能與作者所處的位置有關系。
2005-11-13,11:30
---------------------------------
簡論軍用車輛電傳動的優劣
壯士笑談
2007-12-26 23:14:51
1 電傳動是附著在大功率用電設備車輛的基礎上才有意義。例如雷達車電戰車指揮車甚至部分導彈車、工程車,有大功率發電機,順便搞電傳動,有合理性。
[ 轉自鐵血社區 <a href="http://arget="_iexue.net/</a> ]
2 單獨的電傳動裝甲車輛沒什麼顯著優點。原因︰
2-1 電傳動效率低。已知的發電機電動機的效率都高不過0.9左右,發動機帶發電機再帶電動機,發電機0.9,電動機0.9,電傳系效率不過0.8,損耗了20%的發動機功率,10千瓦有200千瓦被電傳系消耗了.而機械傳動的效率一般在0.9左右,純機械傳動可高達0.93-0.95.
2-2 手動或自動的有級齒輪變速這里不論. 對于無級變速,電傳動可以無級變速. 與現行其它無級變速相比較:
現行無級變速主流是液力機械變速,比較:
車輛一般在90%以上的時間里是非變速高速行駛的,例如在公路上跑和一般越野行駛,這時液力變矩器可以機械軸直連短路掉液力變矩器,液力變矩器的損耗只剩液體整體轉動,後面的機械傳動效率約為0.93,整體效率也是0.92-0.93; 而電傳動不能機械軸直連,高速常態行駛時動力也要經過發電機-電動機,產生20%的損耗.
車輛在起步時/上坡時/復雜路況時需要變速,液力機械無級變速的效率此時因液力變矩器插入工作而降低到0.8左右,與電傳系不相上下.
現行機械無級變速如皮帶變徑式和摩擦式的效率都不過0.6-0.8,且磨損發熱限制不能用于中/大功率,小排量轎車可以用用,摩托車用得較多,而軍用車輛動不動就是幾百千瓦,主戰坦克達10-1500千瓦, 現行的機械無級變速是不行的.
<石油咽喉保衛戰>作者發明研制的純機械高效率無級變速器可在100倍寬變速範圍內以0.95-0.97左右的高效率連續無級變速,解決了液力機械變速/現行機械無級變速/電傳動/靜液傳動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是目前所見到的最適合裝甲車輛使用的傳動系,如果用在民用轎車卡車上,也不錯,特別是提高效率等效于節油.
對于軍用車輛特別是裝甲車輛, 0-32公里/小時起步時間非常重要,關系到第一擊決戰的勝負存亡, 決定這個時間的,第一是發動機功率,第二是傳動系效率,此時無級變速系統處于從大速比向小速比過渡的無級變速工況, 效率就決定了起步時間,例如發動機功率10千瓦,電傳動效率0.8,輸出功率800千瓦, 液力機械變速大約也是800千瓦,zy無級變速輸出950千瓦,起步時間短, 主戰坦克第一擊打出去後,己方位置一般暴露了(除非不用火藥熱發射)對方的回擊幾秒鐘內就到,這時要看坦克起步是不是迅速,離開原位置有多遠,還有其它要求機動力的類似情況,不一一列舉.
2-3 傳動系效率低發熱大,容易造成兩大危害:
2-3-1 散熱量大,車體紅外特征明顯,易被發現,易被紅外制導反裝甲武器擊毀. 也就是”熱隱蔽性”差.
2-3-2 坦克動力艙容積有限封閉講究散熱不易, 例如10千瓦效率0.8的傳動系,200千瓦的常態電爐子在里面發熱,怎麼散熱是個大問題. 美國m1系列使用專門的密排管路散熱器給傳動系散熱,還有數十千瓦的風扇對著吹, 疊床架屋為損耗而增大損耗,我們的新型主戰坦克傳動系的總體評價效率和散熱又劣于美國人的先進水平. 當氣溫高時,例如在伊拉克沙地高氣溫環境作戰時,這個問題越發突出,影響車輛的可靠性.
2-4 電動機直接驅動在低速大扭矩工況下難以勝任. 例如,坦克重50噸,要求最大拖動力滿足附著系數要求,在每一邊的履帶驅動輪上要得到約2900公斤米的扭矩,這個扭矩要電動機直接給是非常困難的,電流很大發熱嚴重難以持久且此時銅損大效率很低. 若是後面有機械傳動,傳動比按6計算,給出的扭矩只要500公斤米就夠了. 所以一般機械傳動沒有這個問題.但是電傳動後面再加上機械傳動所為何來? 發動機帶發電機,發電機帶電動機,電動機帶機械傳動系,那發動機直接帶機械傳動系不就得了?
2-5 同功率下,發電機電動機的體積一般比機械傳動要大, 機械傳動又比靜液傳動的大,當然靜液傳動有嚴重缺點,主要就是效率低,液壓泵0.9,液壓馬達0.9 ,傳動系就0.8了,與電傳動的效率也差不多.
電傳動要想提高效率,例如把電動機的效率做到0.95,也可以嘗試做到,但一般與體積矛盾,效率提高體積也要變大,這對軍用車輛不相適應,但不排除在民用大型車輛方面的發展.
2-6 所謂電傳動車輛噪音低的說法也基本不成立. 說傳統車輛”馬達轟鳴” 噪音遠傳易被發現,那麼電傳動車輛就沒有馬達的轟鳴了嗎? 發電機是被發動機驅動的,發動機一般是內燃機,照樣轟鳴嘛. 除非用電池驅動,可是續航力呢? 一路接敵都是靜悄悄的,接近敵人時電池沒電了,不開發動機充電車子就動不了了,開機,則馬達又在敵人鼻子底下轟鳴了. 要是裝上足夠的電池當然可以有夠用的續航力,但是電池組的體積重量呢? 坦克里的地方已經很緊張了,減掉裝甲還是減掉彈藥呢.
並且,真正的噪音還不是來自轟鳴的馬達,而是履帶碾壓地面的噪聲,在地面固體傳播,比空氣傳播阻力小得多,傳得遠得多, 所以<石油咽喉保衛戰>的作者提出陸戰的“陸地聲納系統”,這個創新也不難實施,一旦出現于戰場,發動機的轟鳴與履帶碾壓聲相比就不怎麼重要了。
3 電傳動與用電設備車輛結合時能夠發揮的優點
[ 轉自鐵血社區 <a href="http://arget="_iexue.net/</a> ]
與大功率用電設備結合並用,比如與雷達車結合,會出現優越性︰
3-1 便于輪式驅動車輛的全輪驅動。 用電線代替傳動軸,輕易地拐很多彎…,這是電傳動描述的理想。不過,履帶車的動力傳動一般都緊密布置在動力艙里,傳動系出來就是履帶驅動輪-轉向終端,沒什麼曲里拐彎的傳動軸的。 要是用在輪式驅動上就不一樣了,輪驅動比履帶驅動阻力小也沒有履帶斷掉的的大缺點,可是對地面承載能力不夠,所以要使用許多個輪子來湊,出現了全輪驅動的要求,這時電傳動就比機械傳動有優越性性了,8x8輪驅動4個軸,電線的確容易曲里拐彎地伸過去。
如果這樣用,最佳方案還是電動機後面加一個速比10-20 的輪邊減速器。即︰用輪邊減速器減小電動機輸出扭矩提高其轉速,相應提高發電機-電動機的電壓減小電流,以高電壓小電流高轉速小扭矩的電傳動加終端輪邊減速器的系統,代替大電流大扭矩低速直接驅動的電傳動系統。 使得在小電流下電系統效率提高,如果用電池,放電容量可以大幅增加——1個100安培小時的電池在1安培下可以放電100小時,在100安培下可遠放不了1小時。
3-2 以我國國情而論,稀土永磁材料的優勢利于構建優良的電機。
4 其它
交流數字式傳輸與直流系統相比,前者利于精密控制,但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控制系統的 損耗,又是10個百分點的效率沒了,但是數字式控制炮塔轉動比力矩電機的負反饋控制的確易于精確並縮短收斂振蕩尾巴,當然,電機後面加速比數百以至數千的無間隙角齒輪減速器仍是最精密的系統方案。 總起來看,交流數字式系統利于控制而不利于大功率傳動,直流系統省去中間的 損耗,利于大功率傳動而不利于精密控制。
世界上幾個先進國家發展的前沿和所遇到的瓶頸,以及這些瓶頸在我們看來可以如何解決,不在這里展開了。 我國專家所取得的任何實質進步都可喜可賀。 有些尚未意識到的,要加緊加大投入;有的明顯是不合科學的實質落後的,就不必浪費國防經費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