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的宗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莫名其妙的神、不可理喻的牛崇拜、殘酷又落後的種姓制度、恆河邊上的火葬……
    其實這些人還是不了解印度宗教。
    印度作為佛教的誕生地,結果到了現在為止別的宗教都被他們趕了出去,而印度教卻成為以後了超過十億教徒的大宗教,s統治了印度五百多年,基督徒統治了印度二百多年。可是這都沒有影響到印度教的繁榮。
    這說明印度教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可是如果深入了解的話?會由衷感嘆一聲︰這特麼的是什麼玩意啊!
    要說印度教的崛起,這里必須要提到一個英國人!
    也就是被譽為‘西方宗教學之父’的弗雷德里赫麥克斯穆勒。這位老哥是首次提出‘宗教學’這個概念的人。
    但是蕭鵬對他沒有任何好感。
    哪怕是他在1900年的時候還出版過一本《龍國的宗教》一書。
    為什麼蕭鵬對他沒有好感?
    這是因為他的很多學說基本上都是為了英國殖民服務的。
    英國當年為了更好的在印度殖民,吸引更多的英國人去印度,那是利用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好一個吹捧印度!
    比如說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就是印度人。
    在那本小說里,印度擁有先進的科技、還有神秘的宗教和文化……
    這麼做得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殖民地的反抗更容易被他們殖民。
    這樣的手段也是他們一直使用的手段。
    就像民國時期西方在龍國搞出來一堆所謂的‘大師’一樣。
    當時弗雷德里赫麥克斯穆勒是怎麼吹印度的呢?
    原話是︰‘如果我被問及,在什麼樣的天空下人的心靈對生命中最重大的問題進行了最深刻的思考,並且已經找到了其中一些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是值得那些研究過柏拉圖和康德的人注意的?我會指向印度。’
    ‘如果捫心自問,除了深深影響並使我們受教其中的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的思想,什麼樣的文獻最具有矯正效果,最能使我們內在的生命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普遍?並且事實上更加具有真正的人性化?我會指向印度。’
    因為這個風氣,很長時間段里西方人提到印度首先想到的詞就是‘心靈清修’,在他們那些人的影響下也有很多英國人跑到印度生活,比如說那個主演過《魂斷藍橋》、《亂世佳人》、《欲望號街車》等影片的著名女明星費雯麗,她就是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他父母就是被這麼忽悠過去的。
    但是他們能把印度吹成這樣也真不容易。
    印度這個國家,真不是知道是說他們是宗教奇葩還是國家奇葩比較好。
    舉個簡單地例子︰地球上所有人都知道有‘四大文明古國’印度就是其中之一。也通過考古找出來距今四千六百年左右的印度河文明遺址,但是印度這個地方國家沒有史料。
    沒錯,印度人不記歷史!
    印度人說了,我們是文明古國,我們有古老的‘吠陀宗教’,核心經典《吠陀》尤其是最古老的《梨俱吠陀》是公元前1500年甚至更早就已經成書。
    別鬧了,存世最早的梨俱吠陀》是公元1400年左右成書的。
    印度的歷史都是口口相傳的——俗稱‘全靠一個編’。
    別的宗教都像是‘樹’︰核心經典是‘樹干’,然後長出很多‘枝葉’也就是分支。
    而印度教恰恰反過來,他們是印度無數的小宗教匯集起來而成,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印度教里面有那麼多莫名其妙的神祗存在。而且印度教也沒有類似于《聖經》、《古蘭經》那樣的宗教核心經典。
    而印度教里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就是耆那教。
    關于這個宗教該怎麼說呢……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靜修派’也就是所謂的苦行僧,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苦行教派可以比的上耆那教。
    那是人類最自虐的宗教,沒有之一!
    舉個簡單例子,在耆那教里有一位‘高僧’叫做阿莫巴拉迪,這位老哥從1973年開始高舉右手沒有放下來一直到他死,後來他的右手已經完全柴化成了一根棍兒……
    這還不算是什麼。
    耆那教里‘人類最神聖的解脫方式’叫‘薩萊卡納’,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餓死’。
    就是物理意義上的餓死。
    到了現在每年的都有耆那教徒為了‘解脫’而活活餓死。
    瞧,在別的國家如果有人餓死那是可以上新聞頭條的大事兒,可是在印度有人餓死卻成了追求信仰——印度就是這麼奇葩。
    關于這個宗教的來歷,按照印度人的說法都是來自于吠陀教。
    吠陀教創立了種姓制度後不斷發展,然後變成了兩個宗教,一個是婆羅門教也就是印度教的前身,另外一個則是講究人人平等的佛教。
    那麼耆那教是怎麼來的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是公元前599年有一個叫筏馱摩那的剎帝利貴族,三十歲之前享盡人間榮華富貴,30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了人間疾苦然後出家苦行,在苦行林里苦行十二年後大徹大悟,在一棵娑羅樹下成為‘全知者’,然後建立僧團制定戒律,等到他72歲‘入滅’後,他的大弟子喬達摩斯瓦米建立了耆那教,並且尊筏馱摩那為‘大雄’。
    就是寺院里‘大雄寶殿’的那個‘大雄’。
    這個大雄就是梵文‘摩訶毗羅’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偉大的英雄’,佛教的‘大雄’是釋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就是筏馱摩那。
    他也就是佛經里記述的‘尼乾陀若提子’。
    不經過耆那教的發展經歷堪稱是一部苦難史。
    耆那教誕生沒多久時間就直接因為戒律分裂成了兩個派別。
    就跟金庸的小說里丐幫的‘淨衣派’和‘污衣派’一樣,耆那教也分成了胡二愣嘴里的‘天衣派’和‘白衣派’。
    前者就是光著身子的那種;後者則是身穿白袍。前者極度厭女,認為女性不可解脫;後者則一身白袍,認為女性也可以解脫。
    甘地那個身穿白袍戴小白帽的打扮就是耆那教‘白衣派’的標準打扮——他整天說自己是印度教徒,其實他的就很多做法都是按照耆那教規來的。而這是因為他的導師拉金德拉就是耆那教徒。
    等到分裂後沒多久婆羅門教和佛教爆發沖突,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于是耆那教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一直到公元八世紀在戒日王等的保護下,耆那教再度復興。<s到了印度,在《古蘭經》配彎刀的雙重打壓下,佛教被趕出了印度,而耆那教也就成為了印度教的分支存活了下來。<s的面前存活了下來,殖民者又來了,因為耆那教‘天衣派’不穿衣服,他們又強制推出法令讓‘天衣派’穿衣服。
    但是即使如此,耆那教還是存活了下來,並且因為甘地的緣故又發展起來並且脫離了印度教成了一個獨立宗教。
    說實話,蕭鵬是真的不能理解那些耆那教徒——一個個的都是自虐狂!
    連餓死都成了最神聖的解脫方式,他們還有什麼事情干不出來?
    跟耆那教徒相比,所有宗教的‘苦行僧’那都是弟弟。
    但是耆那教在全世界的影響,絕對絕對絕對比印度教要多的多!
    事實上——被西方人吹上天的印度宗教還真不是印度教,而是耆那教!
    喜歡我在非洲當酋長請大家收藏︰()我在非洲當酋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