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當酋長

第1260章 打不過就耍賴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我是火法師 本章︰第1260章 打不過就耍賴

    關于全甲格斗到底好玩不好玩,蕭鵬和楊猛兩人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二天在小波波維奇的邀請下,他們去了貝爾格萊德大學的體育場,看了他們的一場全甲友誼賽。

    蕭鵬看的津津有味,楊猛則跑到大學里瞎逛去了。

    用楊猛的話說︰太中二了。

    所謂的全甲格斗就是選手穿著1317世紀期間的戰甲手持武器格斗的比賽。

    那些戰甲都是全身重甲,里面一層是‘武裝衣’,這種武裝衣有點兒像棉襖,里面是厚厚的棉花起到緩沖的作用;武裝衣的外面則是使用3毫米軟鋼制作的金屬甲。而金屬甲的外面則是布做的罩袍。

    這個罩袍的作用就是起到分辨敵我的作用,同時也可以隱藏自己甲冑的弱點位置,比如說肩膀的甲縫之類位置。

    而他們使用的武器也是要符合時代,不許開刃,同時只能劈砍不能捅,而且重量也有要求,單手武器有單手武器的重量上限,雙手武器有雙手武器的重量上限。

    另外武器類型也有限制,比如說古代戰場上的主要兵器長矛、長槍因為主要攻擊方式是刺,所以不允許存在,另外還有中世紀作品里常見的鉤鐮、瑞士戟、斧槍也因為類似的原因被禁或者限制用法。

    雖然這些全甲看上去和古代的甲冑很像,但是差距那可大了去了︰首先,鋼材厚度就比那些文物甲冑厚了很多,另外像什麼古代壓根不存在的‘65錳鈦合金’之類的材料被大量用于甲冑制作。

    比賽類型也有好幾種,有一對一、五對五、十五對十五、二十一對二十一之類,關鍵看的是看比賽規模來定。

    甚至還有過150對150的‘史詩級’對戰。

    其中團體賽要求是把對手全部打倒,個人賽則是比用擊打點數來決定勝負。

    其中還要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戰陣之類的,還有每個人的分工,比如說靈活一些的選手做‘游擊手’執行戰術,身材高大的選手做‘坦克’正面攻擊之類。

    這種比賽現在有很多國際賽事,什麼老塔林杯、中世紀格斗世錦賽之類的,關鍵是這種運動還真有‘奧運會’,名字叫做both,又叫做‘諸國之戰’,從09年開始一直到今天,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個國家有隊伍參加,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龍國加入這個項目已經是2017年的事情,在龍國境內只有少數愛好者堅持玩這個,基本就在北都和魔都兩個城市。算是極小眾極小眾的冷門運動。

    不過成績還真不錯,第一次參加‘諸國之戰’就在個人賽有人進入了八強。

    基本上別的新加入國家都是一波帶走那種。

    小波波維奇說龍國剛剛奪冠,這個事情細致了解一下蕭鵬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全甲格斗盛行于歐洲尤其是東歐地區,有種繼承當年羅馬遺風的感覺,在這個比賽項目上的強國主要是前甦聯國家,是最早玩全甲格斗的,另外漂亮國也是這個項目的強國。

    而半個月前的比賽是在俄羅斯舉辦,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比賽規模大大縮水,所以舉辦方設計出了一套2v2的新戰斗模式,而龍國就在這個戰斗模式里奪冠。

    但是那也是個冠軍!

    蕭鵬認為︰不管是什麼東西,電競也好、全甲格斗也罷,只要能為國爭光、強身健體,弘揚正能量,那就該支持!

    事實上這種格斗在歐洲尤其是東歐真的能算是一種‘全民運動’了,很多五六歲的小孩就身穿海綿衣做練習,當然,主要還是為了孩子喜歡玩而且可以強身健體。

    另外家長支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個運動比足球之類的運動受傷幾率低太多了——愛好踢球的有幾個沒受過傷的?

    所以一般國際比賽中什麼女子賽、兒童賽都有。

    不過這個比賽絕對不像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那麼精彩。

    為了安全考慮,那些甲冑重量基本上都在八十斤以上,普通人穿上想要走路都難更何況格斗?所以可以說所有選手的行動都比較笨拙。這也是楊猛不喜歡看的原因。

    但是蕭鵬卻看的津津有味。

    而他喜歡看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好萊塢明星︰希斯萊杰。

    沒錯,就是那個號稱‘希斯萊杰之後再無小丑’的希斯萊杰。咳咳,個人認為杰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更精彩,可能是因為劇本走向不同。)

    這位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獲得者曾經在2001年時候拍攝了一部輕喜劇勵志電影,叫做《聖戰騎士》或者《騎士傳奇》,蕭鵬對那部電影印象極其深刻,甚至超過了人人叫好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畢竟那部電影開場就是一群中世紀的人齊聲高唱《e i rock 》的橋段太讓人記憶深刻了。對了,還有那個用宮廷舞音樂蹦迪的橋段……

    蕭鵬當時真的就以為這是一部惡搞片,結果沒想到那還能算的上是一部‘紀錄片’,那部電影竟然是有歷史背景和原型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根據西方歷史記載,公元八世紀墨洛溫王朝‘采邑制度’登上歷史舞台後,‘騎士比武’就迅速在法國發展成熟然後不斷擴散。

    到了十世紀的時候,法國王權崩潰,出現了很多獨霸一方的貴族,而這些貴族就非常熱衷于舉辦、參加騎士比武。

    這個意思就跟今天的‘軍演’差不多,一邊是震懾對手,一邊是吸引人才。

    另外還有一些貴族次子或者私生子也會熱衷于參加這樣的賽事,為的就是揚名立萬獲得被賞識的機會和賞金。

    而且這比上戰場的傷亡率可低太多了,于是很多貧窮的騎士不惜貸款參賽為自己搏個前程。

    西方歷史上有個著名的騎士叫做威廉馬歇爾︰其影響力多大?英語里‘元帥’一詞就是‘馬歇爾’,他先後為四位英國皇帝服務,最終成為英格蘭的攝政王,被稱之為‘最忠誠的騎士’。

    而他就是靠著騎士比武發的家。

    他只是一個小貴族的二兒子,從擔任貴族扈從開始參加過上百次各種各樣的騎士比武,在這過程中積累財富,獲得名聲,成為唯一一位在騎士比武賽場上擊敗‘獅心王’理查一世的選手,然後得到賞識,贏取白富美,加官進爵成為最終的攝政王。

    這就跟《聖殿騎士》對的上了︰聖殿騎士里男主角叫威廉撒切爾,在影片里他是唯一一個在騎士比武中擊敗‘黑王子’愛德華的人,然後得到賞識成為騎士,加官進爵迎娶白富美……

    不過這個改變是有原因的︰在查理一世那個年代的騎士比武那都是以命相搏,騎兵步兵都有進行對抗,說白了就是一場小型戰爭,然後抓住對方的俘虜索要贖金,如果交不起贖金還可以帶走對方的騎士,一場比賽下來出現死傷都是正常的,而且也就因為投資回報比很高所以才有那麼多領主熱衷于舉辦騎士比武。

    不過到了黑王子愛德華時期,這個事情就發生了改變。

    這就要不得不提英王愛德華一世。

    這哥們是騎士比賽的狂熱擁躉,舉辦了無數次比武大會斂財。

    其中在查隆舉辦的一場比武大會上他親自上陣跟一名伯爵比武,結果被對方打下馬。然後……

    英國人的祖傳手藝拿了出來︰賴賬,他們非說是伯爵違反了比武規則,然後雙方就爆發了一場群毆,最終導致八十多名騎士死亡,數百名平民和隨從喪生。

    然後這場丑聞還被他們冠以一個好听的名字叫做‘查隆戰役’。

    當時愛德華一世差點兒把命丟在查隆,于是他制定一個新法案,禁止除了參賽者之外的其他人攜帶武器,防止貴族階層大範圍死亡。

    打不過就改規則,這也是西方人的祖傳技能。

    契約精神?

    呸!

    喜歡我在非洲當酋長請大家收藏︰()我在非洲當酋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非洲當酋長》,方便以後閱讀我在非洲當酋長第1260章 打不過就耍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非洲當酋長第1260章 打不過就耍賴並對我在非洲當酋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