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東北軍

第577章︰利益所在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早點包子鋪 本章︰第577章︰利益所在

    上一章說到東北空軍以絕對的優勢空襲了河源的日軍機場,炸毀了敵機12架,機場報廢,日軍的兵營也被波及,損失不詳。東北空軍無一損傷,全部安全返航。這一次空襲讓日軍第13師團受損,在兩天內沒有了進攻的動作,顯然是在調整。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航空兵,損失了12架飛機,機場跑道和其他機場的設施的損失也不小,地勤人員也有不小的傷亡。對于一個航空隊來說算是遭到重創了。由于日軍是東西兩面作戰,西面戰線還有來自廣西方面的威脅,日軍的一個航空隊明顯不夠用了,他們暫時無法抽調飛機對東線補充,河源的機場也沒有修復的跡象。因此,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東北空軍取得了東部戰場上的制空權,日軍的飛機輕易不敢出動了。

    為此日軍也在加強防空,特別是惠州機場。同時日軍也在向國內求援,要求增加兵力。航空兵是急需的,地面部隊也需要增加,否則難于打開局面。

    在龍川前線,日軍受挫需要調整,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抗聯軍的一方畢竟兵力不是很充足,地形復雜不利于坦克的行動,因此也不具備主動進攻的條件。因此河源龍川前線暫時處于僵持的局面了,只有小摩擦沒有大規模的戰斗。

    日軍的第13師團正在加緊向前線調動,準備更大規模的進攻。抗聯軍利用這段時間對預定的誘敵戰術做精心的準備,雙方都在調整喘息。

    ......

    梅州,藍軍第一方面軍的司令部里,武玉杰和聞如志正趴在桌子上看地圖,用手指指點點的,他們關注的焦點就在龍川。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龍川是個交通要點,從龍川向西的方向上,沿著東江的官道可以到河源、惠州,然後就進入了廣州平原了。從龍川向東的官道通達梅州。向北的官道通向江西重鎮贛州。因此,龍川是個重要的路口,特別是藍軍的根基都在江西中南部,這條路就成了藍軍重要的交通線,難怪他們如此的關注。

    目前中日兩軍的前線在龍川以西,也就是說龍川還在中方控制之中,交通線尚未丟失,依然暢通。按前方抗聯軍的戰報說,藍軍打了個勝仗,使得前線穩定下來,懸了多日的心總算能放一放了。

    他們今天關注的是另一件事︰有情報說,一支日軍的部隊從河源向北面的山區運動,意圖是迂回包抄位于龍川的中國軍隊,這種迂回戰術是日軍慣用的軍事手段。

    聞如志問道︰“武老總,昨天我們不是聯系抗聯軍了嗎?有回音嗎?他們有什麼行動?”

    武玉杰︰“有回電,他們說已經派出了偵察兵。根據東北空軍和他們偵察兵得到的情報,說那一帶山區里地形復雜,日軍行進的方向與山脈走向不合,所以難于尋找道路。說日軍沿著山間小路繞來繞去的行進緩慢,現在的位置還在石城以西一百多里。”

    聞如志連忙在地圖上尋找,武玉杰指點著說︰“這里,哦,在這里。”

    聞如志又問︰“那麼抗聯軍有什麼行動嗎?”

    武玉杰︰“是呀,這個局面讓人擔心啊,我一再地追問。蔡廷鍇回答說他們也在研究方案,暫時沒有對日軍迂回部隊做出反應,但是正在積極準備抽調部隊。”

    聞如志有些不耐煩,他追問道︰“戰場瞬息萬變,怎麼這麼兒戲呢?要催促他們趕快出兵攔截。”

    武玉杰︰“你說的我也想到了,當然會催促他們。可他們總是認為日軍的迂回部隊運動速度太慢,短時間內不會有實際的威脅。他們總是強調日軍運動的那一片山區地形太復雜,日軍人生地不熟的行動困難。還說他們隨時監視著日軍的行動,說是請我們放心,日軍行動遲緩,說我們自己出擊的道路是暢通的,隨時可以到達指定位置。另外他們還一再地說,抗聯軍能調動的部隊都到了龍川前線,前線很緊張,他們的兵力顯得不足......”

    聞如志︰“唉,畢竟不是一家人呀!求人不如求己,看看咱們哪支部隊可以調過去?一定要擋住這支偷襲的日軍!”

    藍軍對這條交通線的擔憂溢于言表,他們真的心急如焚啊!當然更多的是擔心交通線。

    抗聯軍不是推脫,也不會等閑視之,肯定會采取措施的,以避免被日軍兩面夾攻。可是更焦急的是藍軍啊,原因無他,就是要保持通往江西的通道,因為這條路對于藍軍是致命的要害。所以不論別人如何,藍軍必然會拿出主力部隊來力保這條生命線,這是利益所在呀。

    藍軍拿出來的的確是主力,那是林虎指揮的第一軍團的第2師和第16旅,這可是藍軍的主力部隊了。可以說廣東根據地就是第一軍團打下來的天下,這一次日軍侵佔的大片土地都是一軍團的駐地。他們不少的部隊現在都集中在龍川附近,這是因為日軍的進攻把他們從各地趕出來,他們一步一步地抵抗,慢慢地就退到龍川一帶。

    現在藍軍調動部隊主動出擊抵抗了,抗聯軍也會主動配合,因此在這個方向上形成了兩軍首次聯合作戰的局面。應藍軍的要求,抗聯軍調一個炮兵營過去配合他們。

    這次派給藍軍配合作戰的是抗83營,它屬于抗三旅16團。三旅共有六個營,其中有一個重炮營(81營)裝備了大口徑榴彈炮。這個第83營有兩個炮兵連,每個連有三個排,每個排兩門炮(120榴彈炮或者迫擊炮),全營總數12門火炮。這些火炮都是輪式的,可以汽車拖動也可以馬匹拖動,甚至人力拖動也可以。他們從龍川向北運動都是山區,但是他們要走的這條路是粵贛兩省間的官道,官道就是可以通行馬車的路,他們的火炮和輜重車輛當然也能通行。炮兵營有自己的工兵和舟橋,遇到個別難點路段可以緊急施工,保證通過。

    除了火炮之外,每個炮兵連還有用于防空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其他的還有營部下屬的指揮連、輜重連、警衛連等輔助單位。

    看到抗聯軍炮兵的這些裝備就不由得擔心他們在山區的運動能不能快速便捷?這的確是個問題。為此我們就要看看實際的情況,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如果籠統地說汽車每小時行進多少公里,那是沒根據的。

    東北軍的炮兵部隊中不能絕對地說沒有馬車,但是無論是拖動火炮還是運輸炮彈等物資都是以汽車為主。如果從山區道路的通行便捷來看其實還是馬車更便利,那麼東北軍為什麼選擇汽車而不是馬車呢?

    原因很多,咱們挑緊要的說。炮兵的火炮、炮彈和其他物資都需要用車拉,如果使用馬車那麼每一噸貨物至少需要一匹馬,一個炮兵營需要30到50匹馬是最低限度的。養馬又是一套需求,需要管理飼料也需要飼養員馬夫還有獸醫什麼的,這是很麻煩的,相比較之下就沒有汽車維護來得方便。其他的原因還有載重能力,行進速度等等。因此,非不得已的情況下,部隊更願意使用汽車而非馬車。

    此時的卡車不能跟現代的比,載重三四噸的居多,類似于中國最早的老解放牌卡車,至于載重七八噸的就算大卡車了。

    那麼抗聯軍的炮兵行軍的場景會不會是塵土飛揚,汽車隊跑起來很拉風呢?在好的道路上是這樣的,但是在此時的廣東山區絕對沒有這樣的場景。我們看到的是士兵們都在幫助汽車艱難地一步一步地前行。這是為什麼?听說過“車同軌”嗎?問題就出在這個“車同軌”了,听我來講一講這個道理。

    現代里到處可以看到的平整的柏油路面,在民國的年代里是極為少見的,那時候絕大部分的道路(官道)都是泥土路面,用砂石鋪的路面都不多。年紀大一點的可能還有印象吧?那些所謂的官道都不是很寬,特別明顯的特點是道路上都有深深的車轍溝,這是往來馬車壓出來的。馬車的車輪距離都是標準的,車輪都在車轍溝里行進,因此,不同輪距的車就沒法上路了,如果強行上路就可能毀壞車輛。這就是“車同軌”的意義所在,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了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想當年這個“車同軌”還是重要的國家政治舉措,提高到國策的高度,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這就是汽車走不快的原因,汽車的輪距大,一般都是兩米左右,馬車的標準輪距是1.26米,它們就不是車同軌啦!于是就需要平整路面,要把車轍溝鏟平,清除障礙,汽車、炮車才能通行。這樣的道路上,汽車能一溜煙地開著跑嗎?

    ......

    抗聯軍與藍軍的部隊在同一條道路上行軍,他們的軍裝有明顯的區別,抗聯軍的軍裝是草綠色國軍軍裝,藍軍是藍灰色。現在的藍軍經濟基礎也不錯,也是軍裝整潔劃一槍械齊全,但是兩軍相比之下差距還是不小。首先,藍軍的官兵很少能見到這麼多的車,個別的人有可能還是頭一次見到汽車呢,他們會覺得很新奇。藍軍也有炮,但是最大的也就是山炮(小口徑的步兵炮),像這種帶膠皮輪子的大炮還是少見。

    炮兵裝備的步槍很少,每個班才一兩支步槍,那是站崗放哨用的。可是炮兵營里有一個警衛連,他們的步兵裝備優良,輕重機槍、小鋼炮、擲彈筒等等的都有,普通士兵的步槍也全是半自動,這種帶彈夾的步槍藍軍的戰士們是沒見過的。在吃飯休息的時候有不少人湊過來問這問那,甚至動手摸一摸,愛惜羨慕溢于言表。

    到了5月初,這支藍軍部隊(包括抗83營)到達了粵贛邊境的連平,就地集結並派出多個偵查組探查日軍的動向。偵查結果顯示日軍尚在150里以外,至少還有四五日的行程,藍軍來早了,事實證明抗聯軍的判斷是正確的。

    未完待續。

    ---577end---(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啊!東北軍》,方便以後閱讀啊!東北軍第577章︰利益所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啊!東北軍第577章︰利益所在並對啊!東北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