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東北軍

第384章︰填對聯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早點包子鋪 本章︰第384章︰填對聯

    東京,首相官邸。

    田中義一︰“你說什麼?南北朝鮮停戰了?哪里來的消息?”

    森恪︰“首相,沒錯,的確停戰了,多份情報都驗證了。”

    在朝鮮,日本的情報還是很靈的,他們統治朝鮮幾十年,這個基礎還是有的。不說別的,朝鮮人中心甘情願的做朝奸的就大有人在。比如日本統治了台灣幾十年,在台灣就有不少華人敗類自稱是日本人,而不願意做中國人,李登輝就是榜樣。在朝鮮也是一樣的。

    田中︰“原因呢?是什麼原因?南北和談了嗎?怎麼事先一點消息都沒有?”

    森恪︰“不知道,所有的情報都沒有說到原因。消息就是停戰了,戰場上也听不到槍炮聲,軍隊也都撤了。”

    田中︰“那麼過程呢?總要有個過程吧?”

    森恪︰“過程太簡單,也等于沒有。”

    “什麼過程?”

    “北韓的軍隊在南朝鮮軍隊的監視下列隊回了北韓。南朝鮮的軍隊同樣回了南朝鮮。南北兩方的軍隊脫離了接觸,也就不打了,停戰了。”

    日本人無法理解了。其實日軍再次入侵朝鮮就是促成停戰的原因之一,南北朝鮮都不能容忍日本人!這個原因夠充分的,只是日本人理解不了。

    日本人縱然間諜坐探很多,誰能知道志願軍的謀劃呢?除非朝鮮哪一方的高官是朝奸。

    不管什麼原因,結果對日本是殘酷的。這就等于宣告日本國此次入侵朝鮮又失敗了,並且將蒙受巨大的損失。

    作戰雙方的勝敗首先是軍力對比,還要看國力和經濟實力,這眾多的因素就決定了誰勝誰負。

    南朝鮮的軍力如何呢?

    陸地上的決戰主要看陸軍,南朝鮮在戰爭之前有正規部隊11個師,其中第1到第7師為主力部隊,是精兵。在朝鮮戰爭期間他們兵力不夠用,又新編了五個師,番號為︰12到16師。其中14、15、16師是收攏游擊隊整編出來的。這樣算下來,人民軍有16個師近20萬的地面部隊。在南朝鮮的抗日戰場上還有甦俄為了戰爭渡海而來的部隊,他們是︰第43師(包含一個重炮團)、第216旅和第211坦克旅,這又是接近三萬人。這支甦軍部隊的重點在重炮和坦克裝甲部隊,只要他們出動一部分,就夠小日本喝一壺的。

    假如,甦軍的第211坦克旅來到光州戰場,日軍就只有跳海的結局了。此時甦軍的戰車就是t-18坦克,它的體型很小,乘員兩人,炮塔上多數是機槍,個別的有小口徑火炮,就是所謂的薄皮豆戰車。

    對付這種戰車的武器中,最有效的莫過于戰防炮和無後坐力炮了。所謂的戰防炮,也叫速射炮,從技術角度說,它就是小口徑加農炮。口徑一般是37毫米,裝彈類似步槍裝子彈,一次壓入五到十發炮彈,拉一下炮栓就上膛一發炮彈,因此,它的射速比別的炮更快,所以才叫速射炮。它的射擊動作也類似于步槍,用準星照門瞄準,直瞄射擊。裝備好的可以有瞄準炮鏡。由此可知,對付初級的坦克、裝甲車,這是最好的武器。與無後坐力炮相比,準確度相當,但是速射炮打得快,並且炮彈便宜多了。無後坐力炮的一發炮彈要數千上萬元,速射炮的炮彈也就是幾十到一百多元,差距很大。

    當然了,速射炮也像無後坐力炮一樣,屬于一線火炮,炮手的傷亡率是很高的。

    到1933年1月20日,經歷了近兩個月的漫長時間,日軍12師團全體已經登陸,但是他們的重裝備很少,都在船上卸不下來。如果甦軍的坦克部隊來到戰場,則日軍沒有有效的武器克制坦克,他們就只能用敢死隊拼人命了。

    甦軍的重炮更是日軍的克星,日軍只是勉強卸載了一批步兵炮,重炮一門也沒有,這樣的力量怎麼能夠抗衡南朝鮮的人民軍呢?

    日軍下船不容易,想上船逃跑同樣的不容易。兩萬大軍要多長時間才能登船運回日本國呢?這就給日本政府出了難題,因為日本的政府中已經有了撤兵的呼聲。清醒者總是有的,戰場形勢不利,日軍的登陸部隊已經陷入危機之中了。但是在日本國,清醒者往往被當做膽小鬼而受到指責,日本人永遠不能面對現實。

    南朝鮮一方是絕對的優勢,問題有沒有呢?還是有的。這就是南朝鮮的經濟狀況不佳。經濟能力是支撐戰爭的根本,沒有錢怎麼打仗?南朝鮮的經濟情況本來就不如北方,現在又經過了幾個月的動蕩和戰爭,無論農業還是工業都陷入了窘境。他們在南北戰爭中靠的就是甦俄遠東地區的援助,武器彈藥等一切軍需都來自以甦俄,而甦俄的遠東自身也有不小的困難,他們支援南朝鮮的力度就有限了。現在以李鴻來為代表的高層開始考慮拉近與東北軍的關系,以便獲取中國的援助。

    但是不管怎麼說,南朝鮮是以朝鮮半島的半壁江山為後盾,對付日軍一個不完備的師團,優勢還是明顯的。

    ......

    北韓政府在想什麼呢?統一朝鮮的夢破滅了,不想了,只剩下殘兵敗將,想也想不了。退而求其次,他們最想的就是和平談判,簽訂和平協議,最終目的還是劃清分界線。他們現在的要求也不高了,維持原來的三八線即可。可是,南朝鮮沒有談判的心思,他們正全力以赴地應付抗日戰爭,無心他顧。

    志願軍控制從沙里院到元山一線,拒絕南進。由于志願軍的消極態度,三八線以北的不少地方現在都在南朝鮮的控制之下,北韓控制的地區縮小了。北韓政府也明白了,他們對志願軍毫無辦法,志願軍根本就不理會北韓政府的各種要求。他們是有苦說不出啊,只能忍耐。好在志願軍沒有干預北韓的外交和內政,也沒換個領導人的想法,搞個傀儡政權什麼的,他們也就算知足吧。

    美國曾經支持北韓發動統一戰爭,假如北韓統一了朝鮮,美國的勢力、資本就可以順利的進入整個的朝鮮半島。可是現在沒能實現。現在的美國政府可不是二戰後的樣子,沒那麼狂,現在他們要保持中立的形象,絕對不會主動對外用兵。因此,北韓打敗了,他們也不會干預的。他們的態度也是退而求其次,保持在北韓的影響即可。現在,北韓與東北軍政府的關系疏遠了,這也是美國人的機會,他們應該趁機擴大在北韓的資本投入,為經濟危機中的資本尋求出路。

    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在北韓還沒有什麼投入,因此也就沒有利益可言。

    中國政府,就是南京方面,與韓國政府的關系一直是不錯的。當年韓國的流亡政府組建于上海,就是得到了南京方面的支持。現在他們之間也有正常的公使級的外交關系。再加上南朝鮮與甦俄關系密切,並且照搬甦俄的政治制度,南京方面當然是偏向于北韓的。南京倒是樂于看到北韓能夠統一朝鮮,因此,眼下的結果他們不太滿意。于是這種不滿也就發泄在志願軍的身上了。

    志願軍剛進入朝鮮的時候國內就有過議論,說志願軍不作為。為此,趙三本曾經署名如若發表文章給予反駁。文章的主旨是︰要國人們想一想我們中國的利益是什麼?為什麼而戰?更要珍惜我們子弟兵的生命!

    這個反駁文章不見得能封住所有人的口,但是,作為政府是無法公然批評志願軍的。在沒有中國的國家利益情況下,讓志願軍付出犧牲,這不是負責任的政府所為。

    南京政府心理不爽,總要想辦法出氣。于是,在南京政府的喉舌報紙“國民日報”上登載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其內容竟然是志願軍總指揮吳佩孚和總參謀長趙三本的生活軼事。即不像戰地采訪也不像文藝作品,總之就是個四不像。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為節省篇幅,只做要點摘錄)。

    文章的題目是︰“儒將吳佩孚和趙三本”。

    內容倒是很風雅。說是在志願軍總部里,吳佩孚與趙三本在書房品茶,室內燒著爐火,暖洋洋的。吳佩孚興致所致,對趙三本說道︰“三本啊,我講一個故事。說史上有人出過一聯︰‘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求下聯。于是有人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另有一人對︰‘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這兩個下聯很有趣味,寓意也算新奇雅致,但是都不大合適。為什麼呢?上下聯從內容上相隔太遠,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對仗也有點缺陷。‘春秋’是季節,對東西南北是方位,不工整。‘讀書’是動作,行為,對通州和當鋪就不很合適。咱們閑著沒事,對個下聯怎麼樣?”

    于是這一老一小來了精神,兩個人在那里冥思苦想。

    一會吳佩孚說道︰“我有一聯了︰‘乾通靈坤通靈乾坤通靈通乾坤’,乾坤對春秋,通靈對讀書,還勉強吧?”

    “好好,吳老博學多才!”趙三本極力稱贊。吳佩孚不無得意。

    又過了一會,趙三本說道︰“吳老,我也得了一聯。”

    “快,念來听听。”

    “原上聯是‘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我的下聯是‘歲論道月論道歲月論道論歲月’,‘歲月’對春秋,‘論道’對讀書,如何?”

    “妙,妙!對仗工整,文雅之至。前人對的通州、當鋪與讀書相配則離題太遠,上下聯的意思無法連貫。三本這一聯用歲月對春秋,以論道對讀書就非常貼切了。以老夫之見,這一聯可是壓過古人了。真乃黃絹幼婦也!”

    趙三本︰“黃絹幼婦何解?”

    吳佩孚︰“黃絹幼婦隱指‘絕妙’二字,典出自‘世說新語’。”

    趙三本︰“還是吳老有學問。”

    這一老一少互相吹捧。最後是趙三本動筆,把今天得的兩個下聯配上上聯寫了兩個條幅,送給了吳佩孚。吳佩孚別提多高興了,因為現在的世人不少都知道了,趙三本乃于右任的高足,筆墨珍貴,再附加上這絕妙的對聯,就成了不可多得的精品,是絕佳的收藏。

    報紙上登這麼一篇文章是什麼意思呢?且听下回分解。

    ---384end---(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啊!東北軍》,方便以後閱讀啊!東北軍第384章︰填對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啊!東北軍第384章︰填對聯並對啊!東北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