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的甦軍現在集中在一個方向上,他們如果進攻受阻,會不會改變方向?或者多路包抄呢?如果是多路進攻,防守的一方就更被動了。
原軍官、勞改犯巴庫琴科的突然出現,改善了37號營地的指揮狀況,在“停止反擊”的命令之下,整個營地的防御沉積了下來,連山坡上的火炮也停止了射擊。戰場上呈現出怪異的景象。進攻的甦軍就像面臨著一個無人的營地,槍炮的進攻沒有任何的反應。
甦軍不知道營地里是什麼情況,剛才還有炮火反擊,但是總體上反擊的火力太弱,可是現在竟然鴉雀無聲了。他們猜想︰是不是東北軍兵力太少,丟下囚犯逃跑了呢?囚犯們自然是沒有武器的,也就沒有了反擊。
進攻的甦軍是一個營,為了摸清情況他們派出一個連,攻擊進入營地,他們此來的任務不就是收復集中營嗎?這個連一百五六十人,在機槍火炮的掩護下,一邊清除積雪一邊前進,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在正常作戰的情況下,如果防守的一方火力猛,這種地理環境下的出擊一方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現在的情況的確特殊,防守者槍支太少,沒有訓練,打不準。而東北軍的士兵又太少,一共28個人,並且有半數是專業的技術兵,如通信兵、車輛駕駛員、炮兵、工兵還有指揮員,能進入一線戰壕作戰的才十幾個人。因此,防守者如果反擊反而要吃虧。
所以巴庫琴科的作戰方案就是目前的最佳方案。
防守者沒有反擊,也不等于沒有一點殺傷力,預先埋設的地雷還在,因此也時不時的有突然而來的爆炸之聲,有的聲音還很大,驚天動地的,那是礦山的炸藥,配合著地雷埋設在前沿。甦軍的這一個連也是吃虧不小。那一聲大爆炸發生在一處坡地上,哪里積雪很少,是便于通過之處,七八名甦軍士兵企圖快速通過,結果踏響了地雷,引爆了炸藥包,有五名甦軍士兵被炸飛了。甦軍只能派出工兵用探雷器在前邊幫助開路,他們前進的速度就更慢了。
營地之中完全沒有反抗,甦軍就慢慢地接近了鐵絲網,破開鐵絲網,前方的防御工事就不遠了。此地積雪已經不多,甦軍士兵吶喊著︰“烏拉!”跳起來,蜂擁沖鋒,這依然是人海戰術的沖鋒動作。營地還是沒有任何的反抗阻擊。甦軍越過了障礙物,也就是簡陋的防御陣地,居然還是沒有反抗!營地里沒人嗎?更多的甦軍士兵跟進,跑著跳著沖進了營地,來到了成群的窩棚中間,進攻的一百多名甦軍官兵全部越過了前沿陣地,進入了營地範圍。
猛然間,槍聲大作,手榴彈也成群地飛了出來。
有心算無心,這是戰場上的偷襲。這一陣排槍手榴彈少說也奪去了二三十人的性命。
“為了我們的共和國,烏拉!”
“烏拉!”
四面八方涌出來上千的“勞改犯”,或者叫做難民,這是兩個大隊埋伏于此。他們手中的武器雜亂,步槍很少,鐵鍬最多,還有木頭棒子,斧子、錘子,五花八門,服裝更是亂套,多數都是狗皮帽子、破皮襖。他們吶喊著,迅速撲上來,雙方就攪合在一起了。這種場合不要說不敢開槍,就是想開槍也沒有拉槍栓的時間。
鐵鍬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真是萬能的工具,什麼活都能干,現在又兼職做了武器了。一鐵鍬劈下來,劈到腦袋就是血流滿面;劈到身上,厚厚的棉衣、皮襖就劈開了,里邊露出白花花的肉;直刺下去就能推到對方。這不像是戰場,更像民間械斗、打群架、群毆!一千多人對一百人,十個打一個,時間不長,在歡騰的“烏拉”聲中順利結束了戰斗,甦軍有被打死的,也有舉手投降的。難民們的手中,又多了一批槍械。
“快!打掃戰場!”
“快!救護傷員!”
“快撤!隱蔽防炮!”
“按小隊集合!”
“......”
戰地的大小隊長們各自下達著命令,集合自己的隊伍,也顯得亂糟糟的。
甦軍那邊,看到自己的隊伍攻進營地了,趕緊命令後續部隊跟進。可是那邊突然爆發的戰斗讓指揮官們不知所措,想開炮,想用重機槍支援,但是不敢開火,自己的士兵也在里邊嘛。
“全體前進!快,支援......”
後邊的命令也就不必了,說時遲那時快,沒有幾分鐘的時間,對面的營地里又恢復了寧靜。再沖上去還是這個結果。
“火炮!開炮!把37號營地炸平!......”
這命令有點歇斯底里了。可是,還沒等甦軍開炮,東北軍的炮彈狂風一般地打過來!這是怎麼回事?
就在第一批甦軍出擊之時,東北軍的援軍到了,是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徐德鋒收到了他們的電報,電報說︰“我部在營地南部五公里處,請報告敵軍方位和其他敵情。”
徐德鋒和阿廖沙復電說明了這里的情況,援軍從西邊就包抄了過去。東北軍的大部隊依然使用新裝備的雪地車輛,履帶動力機車打頭,開闢道路。畢竟是專用的裝備,雖說行軍速度不會很快,但是要強于甦軍。
在甦軍進攻之時他們已經到了甦軍的南側三四公里處,架設火炮就可以炮擊,砸向甦軍的這批炮彈就是他們打出去的。這次炮擊就不光是迫擊炮了,步兵的山野炮也有。這些小型的步兵炮用馬拉爬犁都可以攜帶。
山炮三門、迫擊炮四門,同時炮擊。
甦軍已經被炮擊過一次,他們知道了營地里有東北軍的迫擊炮,只有兩門。因此,這麼密集的炮火,並且是從南邊的方向打過來的,就讓他們感到了突然。但是,有一點很明確,東北軍的援軍到了!甦軍偷襲不成,又折損了一個連隊,損失三成,算是受到了重創,現在就只能後撤了。不過能不能跑得了還是兩說。
的確是這麼回事,面臨特殊的道路就看誰跑得快了。
其實他們多慮了,他們只要撤退,東北軍的追擊是有限的,不會緊追不放。為什麼呢?第一,東北軍是在別人的國土上作戰,敵情不明。第二,先頭部隊只有一個營,孤軍深入生疏的地區,就不怕被甦軍打埋伏嗎?第三,第37號集中營急需得力的部隊守衛,那里可是好幾千人吶,關系重大,不能冒險。
細心的讀者可能有一個疑問,中甦雙方都有空軍,這地廣人稀,行動不便之地,正是需要發揮空軍優勢的地方,起碼偵察的優勢很大。可是雙方的空軍都沒有出動,這是為什麼?
答案是︰一,技術落後。二,氣象復雜。
我們先說一個簡單的實例,從北京到加拿大,到美國,如果飛躍北極,那麼航線會短得多,可是飛機的航線都是飛躍太平洋,不走這個近路,這是為什麼?現代世界的商業航線密如蛛網,可是沒有穿越北極圈的。以現代的航空技術都要躲避極北地區,說起來還是這兩個原因。
好了,先說技術。此時飛機的飛行性能、通信、導航都非常的落後,通信和導航這麼重要的技術還是零,完全沒有!就拿此時非常重要的指南針來說,到了這里,指南針指的不是南北,而是上下!還有一個氣象技術。這個年代的天氣預報還很初級,北極地區屬于氣象復雜之地,沒人知道會不會有突然而來的暴風雪。
極北地區本來就是氣象復雜,春秋之季冷暖交替,使得氣象更加復雜。最後就是極度的寒冷,高空更甚,不要說人,設備能不能受得了?發動機能正常運轉嗎?
總的來說,飛機不是不能飛行,而是太危險。所以這個時候,誰的飛機也不會出動。
那空軍就沒用了嗎?還是有用的,要耐心等待,等到夏季,這里的氣候變好了,空軍也就排上用場了。還有,靠南部,緯度低一些的地方,可以飛行的期限就長,到了蒙古一帶就可以常年飛行了。
......
東北軍大部隊的到來穩定了37號營地,也就可以正常的展開後續的工作了。難民們基本的組織已經有了,接下來就是修復、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在寒冷的環境中,居住的窩棚要保暖,防寒的衣服被褥要齊全,能按時吃上飯,還要吃飽吃好,恢復體力,有病的、負傷的需要治療,死亡的需要埋葬。
經過前後幾次戰斗,營地中死亡人數已經有300多人,其中包括甦俄的看守部隊和今天甦軍的進攻部隊。營地內有現成的焚尸爐,可以火化,否則,天寒地凍的無法埋葬。死亡難民的骨灰都單獨地埋葬,查找他們的姓名,樹立墓碑。難民中真是人才濟濟,居然還有東正教的牧師,臨時給他做了一件袍子披上,為死者做祈禱,葬禮搞得還是蠻隆重的。對于死者的尊重,是對活人的安慰,讓他們感到人的尊嚴,這也是教育,也是收買人心。
按說這里是有價值的礦山,應該維持生產。礦物是西伯利亞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至少在幾年之內這片地區就是戰場,正常的生產是無法維持的。還有,難民們對于這個礦山有太多的仇恨和悲慘的經歷,讓他們繼續生產是對他們精神上的摧殘。所以此處的礦山會暫時關閉。
待冰雪融化之後,這里的難民將全部遷移出去,絕大部分人的去向就是安置在就近的城鎮之中。這里要明確的是,這些城鎮有可能重新被甦俄佔領。戰區嘛,就是這樣的。
按照計劃,這個傀儡西國將組建一支地方軍,屬于保安部隊的性質,維持地方治安。難民中的合格青年人將按照自願的原則被招募參軍。在這個營地中估計可以解決1000人的兵員。
難民中有產階層的人比較多,知識分子也多,其中有不少的人才,這些人都是動員移民的對象,他們到了東北治下的省份也是大有作為的。當然了,東北當局不會強迫他們,移民是自願的。
還有,東北軍也會明確的說清楚︰有願意回到斯大林統治下的甦俄境內的人,東北軍也會提供方便,遣返回國。這是一種大度的姿態,估計很少有人願意回去。選擇回去的,必有其苦衷,比如要尋找自己的親人,期盼著骨肉團聚。客觀地說,回去的都得不到好下場。東北軍不能強人所難,要同情、理解他們,還要給他們以幫助。
難民中也不乏甦俄的高官,比如毛遂自薦幫助指揮作戰的巴庫琴科,這些人應該說是有用的。不論什麼政權,能爬到高官的位置就必然有其長處,傀儡政權也是政權,也需要政府官員和軍官,篩選出合格者,經過教育、學習也是可以使用的。
總之,對這些難民要妥善安置,也要人盡其用,這都是一個政權收攏民心的舉動。
招收兵員自願參軍的事情出現了波折,東北軍規定是18歲到25歲的青年男子,並且要身體健康,年齡一項就把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了。就是這個條件讓不少難民失望了,他們迫切地要求參軍。這是因為他們都是甦俄政權的政治犯,日後一旦落入甦俄的手中,下場會很慘,說不定命就沒了。參加了軍隊也就避免了這種慘劇的發生。
作為普通的民眾,處于交戰的地區,那是很難避免重新回到甦俄紅軍控制之下的,任何一個城鎮都難免被甦軍重新佔領。到那時,他們這些造反的政治犯會有什麼下場?
很殘酷,但是實際情況如此。經過層層上報,東北軍的上層也體諒這些人的處境。但是軍隊畢竟要行軍打仗,體力太差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年齡放寬到15歲到32歲,不能有殘疾。個別的軍事人才可以特殊考慮,比如巴庫琴科就有35歲了,依然可以招收到軍中。這樣一來,僅僅37號營地就招收了2600多兵員。這些人組成了五個訓練營,開始了軍事訓練。
此外就是放寬移民的條件,移民到其他省份,使得擔心自己處境的人有個安全的出路。
在西伯利亞地區絕不僅僅有一個37號集中營,其他的集中營也會陸續被東北軍發現、搗毀,解放的勞改犯會很多。僅僅難民的兵員就會很充足。這些兵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整治上穩定,打仗不怕死,只要訓練的好,絕對是一支強軍。(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