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六章踏平英租界
周副主席來家,燕子是既高興,同時又羞澀,雖然已經結婚了,但這股勁兒還是消不下去。
坐下後,韓立洪把一份文稿放到了總理面前,道︰“先生,您看看這個。”
文稿的標題海會戰之檢討及未來戰局之看法》,總理拿起文稿,翻開,一行一行,仔細看了起來。
開篇,韓立洪就提出了上海會戰必要性的問題。
之所以有上海會戰,起因當然是因為蔣介石及其國民黨高層的疏忽,但韓立洪沒有在這方面著墨,只是一筆帶過,他著重講的是上海會戰本身的必要性的問題。
上一世,國民黨為了開脫歷史責任,抗戰勝利後,借陳誠之口,在其所作的《八年抗戰經過概要》中指出了上海會戰我方獲得的幾大好處。
第長江下游的工廠物資得以撤退。
第二,國際上對我之印象為之一新,也使我國在外交和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成效。
第三,打亂了日軍的作戰構想,強迫日軍將主力轉到湖沼山地間與我作戰,使敵人處于不利的地形之中,從而使我軍處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第四,使華北的我軍處于有利的形勢之中,尤其是山西的我軍有充分的準備抗擊進犯的日軍,使山西的日軍始終不能西越黃河,而這一點,是我方戰略上最大的成功。
在這部抗戰總結中,陳誠說了上海會戰的四大好處,但他一句沒提“四大好處”是怎麼取得的,他忘了上海會戰中傷亡的四十萬將士。
而且,就是這所謂的“四大好處”,即便是真實的,面對四十萬將士的傷亡也是極其不值得的,何況,這“四大好處”沒有一樣經得起推敲。
第一條,長江下游的工廠物資得以撤走。
其實,為防止戰爭爆發後兵工廠被敵轟炸、破壞或淪于敵手,國民政府已在兩年前就開始將東部沿海的兵工廠西遷或歸並他廠。
至于其他的工礦企業,一來上海本就不多,二來當時黃浦江和浦東沿海一帶布滿了日本軍艦,因此,上海的工業和物資基本撤不出來。
長江下游的甦州、無錫、常州和南京幾個城市中,無非是一些紡織工業和輕工業,僅僅為了撤出這些少量的輕工業和某些軍用物資而犧牲幾十萬人的生命,值不值得,傻子也能算得清。
第二條,國際上對我方的印象為之一新,並使我方在外交和政治方面取得了成效。
這一點,倒是說對了,淞滬之戰,使歐美各國對我國的抗日決心和部隊的戰斗力評價很高,但是,僅僅為了博得英美等國的稱贊就不惜扔掉我幾十萬官兵的生命,值不值得,只有偉大的蔣委員長以及一些小小蔣委員長們認為值得。
至于我方在政治上取得了成效,也是說對了,淞滬戰役之後,全國各黨派、各勢力、各階層民眾看到了蔣介石政府是真心要抗戰的,因此,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可是,僅僅為了這一點,就必須付出我幾十萬官兵的生命嗎?用別的方式,或用較小的代價就不能喚起全國人民和各黨派勢力團結一致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熱情和決心嗎?
第三條,打亂了日軍的作戰計劃,迫使日軍將主力轉到華中湖沼山地之中使日軍處于不利的地形之中,使我軍處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這種寡廉鮮恥的話也只有以蔣委員長為代表的精英們能說的出來。
第四條,使我軍在山西有了充分的準備來抗擊日軍,使日軍不能西越黃河一步,乃是我方戰略上最大的成功。
這一條,其寡廉鮮恥的程度不遜于第三條。
綜上所述,淞滬會戰只給我國的抗戰帶來了一個好處和成效,這就是陳誠所說的“政治上之成效”。
但是,顯而易見,要達成這種政治成效,是絕不需要四十萬奮勇將士做出此種慘烈的犧牲。
韓立洪寫這個開篇時是帶著氣寫的,他氣的不是蔣委員長,也不是陳誠,而是某些磚家叫獸。
其中之是杭州大學某歷史系教授出版了一本《蔣介石傳》,其論調完全是抄襲五六十年前小委員長陳誠的原創成果。
真是可悲又可恥。
在文稿中,韓立洪明確提出了我軍應主動撤出上海戰場,並棄守南京,同時,徹底毀掉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以及所有主要的公路,然後在武漢和徐州組織大會戰。
在上海,日軍補給方便,沒有後勤壓力,但戰線一旦拉長,拉到徐州或者武漢,那日本就將面臨極大的後勤補給壓力。
如果日軍進軍武漢,補給線只能走長江航道,而國民政府是完全有能力截斷長江航運的。
如果日軍南下徐州,戰場將無限廣闊,那我軍就可以運動戰襲擾攻擊日軍的補給線,必將給日軍以極大的牽制,分散日軍相當一部分兵力。
在這一部分,韓立洪著重提出了棄守南京的問題,他指出,如果統帥部通過了守衛南京的決定,那一旦造成嚴重後果,誰做的決定誰就必須要負起責任,而做出這種愚蠢之極的決定的,不論是個人,還是黨派,都將失去領導國家起碼的資格。
接下來,韓立洪又具體分析了上海會戰中存在的問題,他主要提出了…。
第是戰術觀念上的問題。
我軍的戰術觀念陳舊、落後和官兵們不具備現代戰爭的常識,仍然抱著以往國內戰爭的老一套戰法和日軍作戰。所以,在日軍的立體戰法之下,不知疏散和偽裝,僅憑一腔愛國熱血和勇敢而招致了許多無謂的傷亡。
第二,戰場上,我軍的後勤跟不上。
官兵往往空腹作戰,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而且更嚴重的是戰場救護不及時,醫務人員少得可憐,擔架隊也較少,許多傷兵躺在戰壕任其日軍炮火轟擊,往往輕傷變重傷,重傷者自生自滅。
在自己的國土上,尤其是上海這個全國經濟中心、最繁榮的地區,又準備經年,出現這種狀況,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第三,戰役期間,我軍始終沒有設立預備兵團。
我軍是一個部隊一個部隊逐漸加入作戰的,每個師在第一線上只能打三、五天,然後另一支部隊接替過來。
這樣一來,各個部隊是輪番挨打,各個都被打爛,造成了戰斗力的極大損失。
上一世,就是因為這樣,弄到後來無兵可調,只好從我軍兩翼的沿海沿江防御日軍登陸的部隊中逐漸抽調出來增援第一線,以致兩翼空虛,被日軍從金山衛方向包圍過來而導致全線潰退。
這一世,雖然陰錯陽差避免了這種危險,但這麼打,仍舊是極為危險的。
看完了,總理放下文稿,道︰“立洪,你們的情報工作做的比我們細多了。”
韓立洪道︰“關注點不一樣,這些並不是什麼機密的東西。”
總理點了點頭,思索片刻,然後道︰“蔣介石不大可能棄守南京。”
容顏似鐵,韓立洪道︰“除了這份文稿,我還讓人給蔣介石帶句話,如果他敢繼續這麼胡鬧瞎指揮,我會認為他沒有資格當中國的領袖,我將在一年內幫助你們多發展出二十萬的兵力。”
總理一愣,看著韓立洪,問道︰“你真有這個能力?”
韓立洪站起身來,興沖沖地道︰“先生,我請您去個地方。”
看著韓立洪,總理笑了,這一刻,韓立洪就像一個要跟他獻寶的孩子。往外走的時候,總理不由搖了搖頭,怎會有韓立洪這樣的人,這真是不可思議。
燕子陪著,三人下到地道里,坐上吉普車,開了大約十幾分鐘,他們進了一個地下研究所。
看著一部部嶄新 亮的機器,總理雖然是大才,博聞強記,但沒人是全才,總理也不認識這些機器都是干什麼用的。
指著一部機器,韓立洪介紹道︰“先生,這是我們研制的子彈機,可以日產子彈三萬三千發。”
總理大驚,稍停片刻,問道︰“立洪,你是說我們可以自己制造這種子彈機?”
點了點頭,韓立洪道︰“現在生產制造武器彈藥的設備不是大問題,大問題是我們的鋼鐵和銅的產量跟不上。”
這時,全國的鋼鐵年產量只有四萬噸,日國的一百五十倍;銅的年產量更少,僅僅為零點零七萬噸,日國的一百二十倍;石油年產量只有一點三一萬噸,日國的一百三十倍。
至于飛機、汽車、艦船、重武器等方面,日國的無限倍,因為這些中國根本就不能生產。
這也就是蔣委員長的“三日亡國論”的理論依據。
韓立洪最膩味果粉吹捧老蔣,吹捧什麼黃金十年,主要就在于這方面。
九一八是三一年的事兒,但老蔣直到三五年才開始對日備戰,做什麼五年備戰計劃,早干什麼去了。
總理興致盎然,蹲下身子和技術人員、大師傅攀談,時不時就爆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
總理的笑聲是世界上最感人的,會感染一切。
一旁,看著總理,韓立洪心頭酸楚,他又想到了總理吃飯的那副照片︰這一世,他能為總理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