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
百科名片
明思宗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後,由于沒有子嗣,他受遺命于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後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
中文名︰朱由檢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610年
逝世日期︰1644年
主要成就︰殺魏忠賢
廟號︰思宗
謚號︰莊烈愍皇帝
陵墓︰思陵
目錄
相關歷史飲恨煤山
史籍記載
崇禎帝位
軼事典故
崇禎六次罪己詔
歷史評價
明史莊烈帝
年號
貼吧相冊相關歷史飲恨煤山
史籍記載
崇禎帝位
軼事典故
崇禎六次罪己詔
歷史評價
明史莊烈帝
年號
貼吧相冊
展開編輯本段相關歷史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明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崇禎畫像
翼,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尸于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崇禎皇帝鏟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興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對朝中朋黨的制約,致使崇禎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團的擺布。當時的明王朝外有後金連連攻『逼』,內有農民起義軍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將驕兵惰。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每逢經筵,恭听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于政務,事必躬親。同時,他平反冤獄,起復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托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因對外廷大臣不滿,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崇禎帝
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于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但終無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飲恨煤山
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斗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斗力。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皇後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後也哭著說︰“妾跟從你十八年,陛下沒有听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朱由檢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後去吧!”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檢忙又召來15歲的長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斷她的右肩,她昏倒在地。接著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並命令左右去催張皇後自盡。張皇後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欲自縊(但還未身亡李自成就闖入宮中救下在百姓中聲望極好的張皇後,派人保護,但張皇後還是于第二晚自盡。)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于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城守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家人說朱赴宴未歸。崇禎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太沉重,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以宣威門投降,大順軍將領劉宗敏的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崇禎帝得知這個消息,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鐘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于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里曾是崇禎帝檢閱內『操』之處,可如今成了他要去面見列祖列宗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崇禎帝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依其所言,與王承恩相對而縊。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死的國君。四月初,由大順政權派人將崇禎帝與周皇後草草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思陵)之中。
明思宗殉國處10張明朝告亡。之後,南方明朝勢力建立南明政權。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爾袞以李明睿為禮部侍郎,負責大行皇帝的謚號祭葬事宜,李擬上先帝謚號端皇帝,廟號懷宗,並議改葬梓宮,後因已葬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貴妃園,不必改葬,改田貴妃園為思陵。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謚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謚莊烈愍皇帝,清代史書多簡稱為明愍帝。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當為清代所加謚號的全謚。另有書作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或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改廟號欽宗等,又有作廟號烈宗,謚號正皇帝。南明安宗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謚號為烈宗敏皇帝,顧錫疇議廟號干宗或正宗。但不被采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謚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廟號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史籍記載
1610年︰崇禎出生,他的生日在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國傳統陰歷紀年法),因此也有人誤為1611年,按照陽歷來計算,其實是不地道的,當時沒有陽歷的紀年法,後來為西方引進。1614年︰崇禎的母親孝純皇後去世。1620年︰父親病逝1622年︰被封為信王1627年︰兄長天啟帝朱由校病逝,他即位為帝。1628年︰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全國『性』大災荒,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1629年︰三月,定立魏黨“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別懲處。五月,以徐光啟主持用“西法”修定歷書,至崇禎8年修成《崇禎歷書》137卷。1630年,崇禎三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
明末風雲朱由檢劇照20張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京師,並收復永平四城。後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名。1630年︰春,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對農民軍剿撫並用,部分農民軍流動至山西。十二月,加派“遼餉”153萬余兩,合原加派“遼餉”共計680萬余兩。1631年︰正月,賑濟陝西災民,定議對農民軍實行以撫為主的政策。1633年︰農民軍大批度過黃河,進入河南地區。1634年︰正月,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主持圍剿河南、陝西等處農民軍。1635年︰正月,農民軍克鳳陽,掘皇陵。明廷調集各省精兵7萬余在中原進行會剿。八月,以盧象升為總理,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十月,下罪己詔。1636年︰秋,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1638年︰張獻忠部接受明軍招降,李自成部遭明軍圍剿,損失慘重,僅余十八人。農民軍勢力一時低沉。同年,清軍犯境。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復振,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2年︰新年,揖拜閣臣,再圖振興。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陝西總督汪喬年。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七月,皇貴妃田氏病故。1644年4月25日夜(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自盡殉國。
崇禎帝位
崇禎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五人墓碑記》),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制,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他的一生在不斷的為了國家奮斗,也在不斷的與文臣集團對抗掙扎。據有的史學家分析,崇禎是我國最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崇禎執政時期,對于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曾經強盛的明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卻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崇禎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爾袞以李明睿為禮部侍郎,負責大行皇帝的謚號祭葬事宜,李擬上先帝謚號端皇帝,廟號懷宗,並議改葬梓宮,後因已葬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貴妃園,不必改葬,改田貴妃園為思陵。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謚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謚莊烈愍皇帝,清代史書多簡稱為明愍帝。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當為清代所加謚號的全謚。另有書作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或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改廟號欽宗等,又有作廟號烈宗,謚號正皇帝。南明安宗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謚號為烈宗敏皇帝,顧錫疇議廟號干宗或正宗。,但不被采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謚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廟號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軼事典故
與明朝國祚休戚相關,皇太子和他的兩個弟弟的下落,成為明清鼎革之際引人注目的焦點。在兵荒馬『亂』的改朝換代之際,缺乏順暢的信息來源,關于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听途說的小道新聞,被野史記錄下來,矛盾和歧異是在所難免的。以下是筆者從矛盾的陳述中清理出來的一些傳聞,未必一定是信史。卻說親信太監接受崇禎皇帝囑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發布懸賞令,尋找這三個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監見利忘義,為重賞所利誘,很快交出了這三個人,邀功請賞。李自成鑒于他們還未成年,沒有處死他們。太子乘機向李自成提出三條建議︰第一,不可驚動祖宗陵寢;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後;第三,不可殺害百姓。從以後的事態發展來推斷,李自成似乎接受了這些建議。李自成出征山海關兵敗後,把太子等三人,交給了吳三桂。多爾袞命令吳三桂不得進入北京,向西追擊李自成,吳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監高起潛處暫時落腳。隨著政權的迅速更迭,兵荒馬『亂』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野史傳
電視劇碧血劍朱由檢劇照20張聞多種多樣,有的說,他們後來到了外公周奎家中,還和長平公主見過一面,大家抱頭痛哭。皇親周奎害怕引來禍水,把他們逐出家門,被巡邏的士兵逮捕。有關部門以為這是假冒的,刑部主事錢鳳來奉命審問這三個假冒太子的犯人,非常頂真,叫來太監辨認,都說是真太子;又把他們送入宮中,考察他們對宮廷的熟悉情況,都對答如流。另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員為了避免麻煩,極力證明太子是假的。一時間眾說紛紜,真假莫辨。攝政王多爾袞的態度很明確,不必繼續爭論,真假都無妨。隨後處死了主張太子是真的官員,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開布告天下,說太子是假的,然後把他們秘密死。從清朝的立場考慮,這當然是最佳的處理方式,他們不願意承認前明的太子,果斷處死,是為了避免改朝換代之際引起民心動搖,以及政治上的連鎖反應,是可以理解的。被處死的太子究竟是真是假?還很難說。因為後來太子在南方出現了,引起了南明政壇的極大震動。皇太子生死之謎,愈來愈復雜。南明當局非常不歡迎這個太子,宣稱是假的。南明小朝廷既然打著繼承明朝正統的旗號,理應歡迎太子的出現,為何千方百計要證明他是假的,似乎令人費解。其實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關鍵是權力的爭奪,或者說是權力的歸屬問題。福王朱由崧已經登上皇帝寶座,把明年改為弘光元年,崇禎皇帝的嫡親太子出現,勢必威脅到朱由崧的帝位,引起權力再分配的一系列問題。他登上皇位不久,就考慮到這個棘手的問題,制造輿論,證實太子已經死亡。消息的直接炮制者就是淮揚巡按御史王燮。據黃宗羲《弘光實錄鈔》說,這是掌握南明小朝廷實權的內閣大學士馬士英密謀策劃的。由于南京的南明政權建立之初,人心都希望先帝的血脈--太子繼位,馬士英密令王燮假造太子已死的消息,斷絕人們的希望。他已經把朱由崧捧上皇帝寶座,由自己牢牢地控制了朝廷大權,當然不願意太子真的出現,打『亂』現有的政治格局,所以很快給朱由檢追加謚號為“烈皇帝”,廟號為“思宗”(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