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業的迅展,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日益加劇,各種糾紛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農耕社會(純粹的農耕社會中民風極其淳樸,犯罪率非常低,從劉邦約法三章便能穩定關中這件事就看得出來,而商業社會就不同了,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海洋法系往往比大6法系更健全的原因之一。)中由地方官吏代管執法的方式已經變得不切實際,所以趙抗采納當初6仁留下的意見,在各級地方增設法官一職。各地法官接到起訴後,有權對同級地方官吏進行審查,這樣他們不但要負責查案、斷案,還部分起到了監督地方官吏的作用。由于他們的出現,趙國大批職責不明確的官吏被迫下崗,財政負擔並未明顯增加。說起來這也是新建國家的好處,砸掉這麼多官員的飯碗都只要趙抗一句話,要是在南宋想這麼搞,就算皇帝也得下台。
6仁相對來說更加推崇海洋法系的模式,可是由于沒專門學過法律的他也不知道細節,所以趙抗最後還是選擇了以條文法為主、判例法為輔的策略。更成熟的法律體系還是等到多年以後,從西方已經快失傳里的古希臘、古羅馬法律中獲得啟後,才被制定出來,從而奠定了趙國的根基。
總體上來講,趙國當之無愧是當今世上最自由開放的國度,從女官的出現就可以看得出來。隨著基本教育的逐漸普及,女子無才就是德的說法很快遭到了唾棄,第一批女性人才也得以涌現出來。雖然由于篩選面還比較狹小,現在趙國也才有七個文職女官,最高的也不過是縣長,但是這趨勢就連傻子都看得出來。而由于對女人來說,在趙國只有當官或從軍才能獲得真正的婚姻自由,所以女學生的學習熱情要比男生高得多,而就業方向也更明確。所以說,如果二十年後趙國的官職大半都被女人佔據,大家一點都不會奇怪。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阻止這種情形的出現,被後世稱為“婦女之友”,但本質上還是大男子主義者的趙抗提高了縣司級官員的考核標準,尤其是強調了體力的要求,擺明了就是針對女人的。趙抗這麼做固然有大男子主義作祟的成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他認為女人不如男人理智,關鍵時刻一旦感情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而且,雖然已經有了江晨星這個成功的範例,趙抗仍然限制女性進入軍隊任職,尤其是一線部隊。而前線女兵的選人標準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先力氣不能小于男兵,這一下子就將大部分想成為女兵的姑娘掃地出門了,而第二個限制條件則更是非議滿天飛,趙抗要求女兵必須根本不把男女關系當回事,相好的男人越多越優先。以至于朝野到處有人諷刺說,他這是在招女兵呢,還是在招營妓啊?
早就廢除營妓制度的趙抗,自然不會是這個目的,他是認為女兵一旦被俘虜,遭到各種噩運的可能性比男兵大得多,如果承受不了而導致精神崩潰的話,對其所屬部隊的士氣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說到底,他還是不想讓女人參軍,“戰爭讓女人走開”早就成了他的口頭禪,可是這又與他“人人平等”的理念沖突,最後只能想出這個半調子的處理辦法。
由于趙抗的大力倡導,外加趙國的百姓不是被擄來的“順民”,就是被解放的奴隸,或者是南宋各地不服王化的刺頭,趙國境內儒家的影響力始終沒能大起來。正因為這樣,儒家的“忠孝仁愛”之類的價值觀也沒能成為趙國國民的主流思想,可是如果沒有核心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趙國必然會成為一盤散沙。現在趙抗還在,即使是“唯利是圖”的主流價值觀,趙國也一樣不會出大亂子,可是他再怎麼厲害,也總是會死的啊!無奈之下,趙抗不得不再次從當初6仁留下的記錄里尋找答案。6仁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了解的各種思想自然不少,可是趙抗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其中的大部分他是看不懂的,最後將目光集中到里面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上。不過,由于6仁那時已經時日無多,並沒有留下詳細的注釋,所以趙抗對兩者的理解也就局限于字面的意思。
按字面意思來看,這“愛國主義”的意思就是凡事以國家為重,那要是因為國家利益之爭而生戰爭的話,豈不是漢人內部要自相殘殺了?當然,如果將所有漢人的地盤完成大一統的話,這便不是問題,可是已經有了不少治國經驗的趙抗卻清楚這根本就沒有可能。在大一統直轄模式下,由于宋代的通訊與交通運輸條件就那個樣子,國土面積也就是維持在中國本部(就當時來說,也即是北宋+大理+西夏+燕雲十六州)那麼大的地盤才是劃算的,如果周邊沒有敵對國家的話,這一面積還能再加一倍,但卻還是遠遠達不到趙抗心中的期望。所以趙抗絕不會考慮大一統漢人所有的地盤,那這“愛國主義”自然就不作為主流思想了,而“民族主義”則成為選。
趙抗理解的“民族主義”,就是在各方面出現大的沖突時,以民族利益至上,同一民族建立的不同國家之間要盡量避免自相殘殺。後來趙抗又以此衍生出“民族自決權”等說法,但是由于趙國乃至日後整個漢人世界“禁止有選擇(就是說可以不聚居,就必須散居。)的情形下聚居”,“民族自決權”並未成為國內分離主義的導火索,反而成為漢文明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
在大力倡導“民族主義”的同時,趙抗也沒有完全放棄“愛國主義”,他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和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改成了“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不是指全世界,基本等同于顧炎武的‘亡天下’中的‘天下’。),全體漢人之天下也。”和“民族為貴、社稷(指國家)次之、國君為輕。”,這樣一來,戰國期間七國征戰不休而令草原匈奴等族得以喘息,最後展為中原大患的情況便不易出現了。同時,趙抗篡改了“忠”的原意,認為“忠誠”是漢人最寶貴的品質之一,但愚忠絕不可取。趙抗將忠誠分為“民族之忠”、“國家之忠”、“個人之忠”三種,重要性依次降低,如果主次顛倒,那就是“愚忠”!(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