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板垣征四郎出任陸軍大臣,梅津美治郎也沒有心備。-------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對于這個低他三期的後輩,他當然不屑去擔當助手,于便極力舉薦曾經的老部下東條英機去出任陸軍省次官,他自遠離陸軍省,來到中國華北戰場,接替香月清司繼任第1軍官。他要親自揮刀上陣了。
從1938年5月30日到1939年9月7日,在15個月零1周的里,在官場上失意的梅津美治郎似乎終于找到了發泄的機會,指揮著瘋狂的第1軍,在山西戰場上實施了空前殘酷的“治正作戰”。在梅津美治郎的“掃蕩”、“討伐”的口號下,中民遭受到十分慘重的犧牲,陷入了日軍的“三光”浩劫之中在向日軍大本營的電報中曾不無炫耀地宣稱他的部隊“為使局勢明朗化起到了飛躍的促進作用”。
1939年9月7日,梅津美治郎突然接到東京的命令,要他東北接替植田謙吉擔任關東軍司令官。對于這一意外的任命,日軍在諾門坎事件津美治郎真是大喜過望。以他當時中將的身份,竟然能夠出任聲名顯赫的關東軍司令官一職,確屬天皇的破例“恩寵”。他不禁感激涕零,表示要粉骨碎身以謝皇恩。
在梅津美治郎的此次擢升中,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1939年5月爆發的“諾門坎事件”。在此次日甦軍事沖突中,甦軍機械化步兵以凌厲的攻勢,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對關東軍予以沉重的打擊。作為關東軍的主要參戰部隊,日軍小松原軍團戰死7725名、負傷8659名、失蹤1021名,幾乎是全軍覆沒。此外,關東軍還損失了361架飛機、195門火炮和佔關東軍全部坦克約一半的40輛坦克。
對于關東軍所遭受的這一滅頂之擊,日軍中央部極為震驚。
無奈之下,只得緊急呈請外務省進行外交斡旋。9月1日,日甦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此時,對于植田謙吉來講,引咎辭職是其惟一的選擇。
擺在梅津治郎面前的任務是︰收拾諾門坎事件後的殘局,重建關東軍,以提供強大的兵力支援,同時還有盡力扶植偽滿政府開發資源,為日益擴大的侵略戰爭提供必要的物資保障。
梅津到任後,立即開始著手進行戰備建設,征用了大批勞工在我東北各地興建了許多永築工事,加強對甦聯的戰備整備。同時,為滿足戰略物資的運輸需求,還與“滿鐵”合作,修建了長春至平壤間的戰備鐵路。
在關東軍的部隊整建上,梅津在著力于擴大軍隊規模的同時,加緊對部隊的戰備演訓,先後于1941年和1942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所謂“關特演”,以防備可能來自甦軍的威脅。在兵力規模上,截止到1943年,關東軍的實力已達近百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梅津美治郎為中央軍部先後輸送了多達數十萬人的兵力,以山下奉文為首的關東軍主力全部奔赴太平洋戰場和中國內地戰場,為支撐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效盡了犬馬之勞。
在梅津美治郎擔任關東軍司令官的近五年的時間里,他不僅在軍事方面,同時還在經濟方面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從我東北地區搜刮了大量的鋼鐵、糧食等戰略物資,同時還在熱河地區大量種植鴉片,以換取戰爭所需經費與物資。
此外,1940年12月2日,梅津美治郎還親手秘密簽署了創建731部隊的命令,使這支凶惡、殘暴的細菌戰部隊在中國犯下了令人發指的、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
末代參謀總長在梅津美治郎偏安于中國東北,苦心經營關東軍的時候,當年他推薦出任陸軍省次官的東條英機已于1941年10月走上了仕途的頂峰︰一身兼任內閣總理大臣、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三職。緊接著。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向美英宣戰,整個日本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超負荷運轉的戰爭機器。盡管梅津美治郎仍舊在恪盡職守,但他預感到,他夢寐中的“帝國輝煌”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1944年,面對日軍在各線戰場的全面潰退,風雨飄搖的東條內閣在國內強烈的反對聲中終于走到了盡頭,獨裁者東條英機已經是四面楚歌。在下台前,東條英機想到了對他曾有過“知遇之恩”的梅津美治郎。于是,作為其下台的條件之一,他提出要梅津出任參謀總長。7月的某一天,位于長春的關東軍司令官辦公室的專線電話突然鈴聲大作。梅津美治郎接到了東京的命令,要他立即回國,接任參謀總長一職。此刻的梅津美治郎,心情真是復雜極了。盡管對于參謀總長的位置,他曾經是那麼的朝思暮想,但事到如今,這遲來的任命對他到底是福是禍,他的心中自然十分清楚。答應接任此職,可能就將面臨著收拾最後的敗局,做一個“含羞忍辱”的末代參謀總長。“不行,我不能去當如此不光彩的替罪羊!”于是拿定了主意的梅津美治郎便在電話中很平靜地拒絕了這一任命。
聞知這一消息後的東條英機便親自打電話給老上級,“情真意切”地懇求他為了“大日本帝國的榮譽”,能夠拋開個人的利益得失,承擔起這一事關“帝國”未來命運的責任……于是乎,梅津美治郎便作為日本法西斯軍部的最後一任參謀總長,進入了由小磯國昭為首相的內閣,一同入閣的還有副首相米內光政、外務大臣重光葵、陸軍大臣杉山元等。
成為參謀總長後,梅津美治郎便開始全力踐行他對東條英機的諾言,他要挽救“大日本帝國”于水火了。上任伊始,他首先擬訂了一份陸海軍今後的作戰指導大綱,並于8月19日在御前會議上獲準通過。
在作戰指導大綱中,梅津美治郎強調將以“帝國”本土為核心,確保作為資源要域的南方圈以及聯絡兩者的要域,徹底完成有組織的戰爭,並迫使敵人最終屈服。
時至此時,梅津美治郎仍夢想著最後一搏。
1944年10月12日,日本海軍航空隊與美軍在台灣海域展開激戰。由于日本海軍盲目夸大戰果,致使日軍大本營過高地估計了形勢。10月17日,美軍開始在萊特灣登陸,梅津美治郎以為“美軍艦隊主力已被擊破”,遂孤注一擲地簽發了“捷1號作戰”的命令,妄圖以國家的命運為賭注,希望通過此役予美軍以重創,從而搶佔與美議和之先機。然而,由于判斷錯誤,日軍在美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遭到慘敗。梅津美治郎的亡命一搏終告失敗。
接下來的形勢對日軍越來越不利。到了1945年4月1日,美軍開始在沖繩發起大規模登陸戰役。4月5日,甦聯宣布廢除日甦中立條約,開始向遠東增兵。日軍參謀本部里亂作一團。曾經在東北苦心經營近五年的梅津美治郎對日本在滿洲的利益自然是難以割舍,因此,他決定從中國其他戰場調兵遣將,企圖死保滿洲。
4月中旬,梅津美治郎在向天皇上奏其收縮大陸兵力的想法後,立即向中國派遣軍發布了集結令,準備在短期內糾集四個師團的兵力支援滿洲。
與此同時,關東軍也已研擬完成了關于全面持久作戰的要領及作戰方案,並上報大本營。
5月3日,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梅津美治郎仍死不回頭,還夢想著與美、中、甦進行持久戰。
然而,連梅津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此時戰局的發展,對日本而言已經是無力回天了。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敦促日本盡快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9日,甦聯對日宣戰,逾百萬的甦聯紅軍兵分三路進入偽滿,予仍舊負隅頑抗的日軍以致命一擊。11日,美軍再次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日本內閣終于不得不面對現實了。8月9日,鈴木首相在晉謁過天皇後,召開了戰爭指導會議和內閣會議,決定接受戰敗的事實。但即便是到了此時,梅津美治郎仍伙同軍部的死硬分子,向天皇力陳“死中求生”,保衛國體。但,這也只能是垂死的哀鳴了。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日本投降!禍患亞洲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軍國主義終于壽終正寢!
逃過絞刑的甲級戰犯在梅津美治郎參加完投降簽字儀式後不久,麥克阿瑟便簽署日本投降簽字代表(前排右一為梅津美治郎)逮捕令。在頭幾批逮捕的甲級戰犯中,梅津美治郎並不在其列。或許麥克阿瑟念其參加了投降簽字,因而對其產生了某種好感,試圖對他網開一面吧。但由于梅津美治郎實在是罪大惡極,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審理戰犯前,在各國檢察官的強烈要求下,1946年4月28日,麥克阿瑟不得不對梅津美治郎等人發出了逮捕令。
在審判過程中,梅津美治郎被指控為武力侵略中國、屠殺中國軍民、共同制訂並實行侵略計劃等戰爭犯罪。梅津以“忠實的軍人”為自詡,稱軍人“忠實于自己的信念”無罪。但這位“忠實的軍人”所犯下的罪行卻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抹殺掉的。
在歷經不到兩年的調查、審訊後,1948年2月,梅津美治郎因患癌癥,住進了位于東京隅田川的美軍第361醫院。
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25名甲級戰犯進行了宣判。梅津美治郎因病未能到庭,由他的美國辯護律師列賓代為接受了判決。
對于“無期徒刑”的這一判決,對梅津而言應該是夠寬大的了,以他所犯的罪行,完全有理由判其絞首刑。
1949年1月7日夜,梅津美治郎終告不治身亡,時年67歲。
第二天清晨,美國軍醫在梅津美治郎的枕下意外地發現了一張紙片,上書︰“幽窗無歷日”。這是一生中從不記日記的梅津美治郎留下的唯一文字。
在“幽窗無歷日”中,梅津美治郎是否對他所犯下的罪行進行過懺悔呢?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