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屋興宣盡管不是日本軍閥,但戰後仍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列為甲級戰犯,這從表面上看好像有些不合邏輯。-------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其實,他被判為甲級戰犯是罪有應得。連他自己都供認不諱,他是重大戰爭責任者。賀屋興宣在戰時所居的重要職位及其費盡心機搞戰時經濟的表現為此作了最好的注腳。他先後在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的近衛內閣與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東條內閣,兩度出任藏相,成為軍部敢于窮兵黷武、擴大對華戰爭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堅強後盾和得力干將,他“獨創”的一系列財政經濟政策不僅使日本避免了戰時戰犯檔案姓名︰賀屋興宣籍貫︰不詳生卒年份︰1887~1977任職履歷︰1935年任主計局長1937年任大藏大臣1941年再任大藏大臣經濟的倒退和崩潰,而且使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免去了進行戰爭過程中的財政之憂,增強了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信心。
出謀劃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部勢力肆虐日本政壇,其向外擴張的野心與日俱增、不斷膨脹,以致在日本掀起了異乎尋常的軍備擴張熱,貪得無厭地不斷要求擴大軍費預算。由于大藏省掌握著年度財政預算的大權,軍部再狂妄,在大藏相面前也要忍讓三分,在這種情況下,賀屋認為,利用大藏省並通過大藏大臣控制軍部的時機已經到來。
1935年,賀屋興宣任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手下的主計局長。在高橋心目中,賀屋一直是個不可多得的理財能手,因此對他格外器重和信任,每每遇到棘手的難題,都免不了要與賀屋商量,請他幫忙出謀劃策。
1935年秋,在岡田內閣為編制1936年度預算舉行內閣會議前夕,高橋召見了賀屋,就軍費預算問題征求了他的意見。兩人見面後未多作寒暄,高橋便直奔正題︰“軍部那幫家伙,盡提些輕率、愚蠢的要求,對這些要求當然不能理睬,不過,現在的軍部是以下克上,在這種情況下,對狂妄的年輕中佐、少佐們,是給他們一點兒甜頭好,還是給他們一點兒顏色看呢?從政治、財政方面考慮,你認為如何掌握適當?”
賀屋認為上司的問題不啻是對自己的一個測試,于是他便充分發揮自己足智多謀的特點,胸有成竹地說︰“對這個問題不宜采取過于緩和的態度。如果給他們一點甜頭,反而會慫恿他們想要更多的甜頭。因此,需要把真實情況講明。”同時,他不失時八、賀屋興宣︰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理財能手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大結局機地對高橋奉承道︰“要所有閣僚和軍部的人認真嚴肅地來考慮這個問題,除了高橋先生,沒人能做到。”
賀屋的一席話說得高橋心里感到十分熨帖,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在內閣會議上,高橋從和平、國力、財政的角度,闡述了其試圖調和軍需與經濟之間關系的主張,並得到了多數閣僚的支持。由于他的這一做法明顯不適合軍部的口味,使得他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排擠與壓制,並最終導致他在1936年爆發的“二?二六”事件中,被皇道派青年軍官殺害。
高橋遇害後,賀屋興宣感到很內疚,並在心里為高橋鳴不平,但他在表面上,他依舊在大藏省“任勞任怨”地工作,並逐步得到新內閣的信任。
倡導統制經濟岡田內閣由于“二?二六”事件的發生而倒台,其後的廣田內閣是在軍部的強力干預下產生的。大藏大臣由馬場瑛一擔任,他上任後立即作了重大的人事調整,換上了一批迎合軍部的人物,原來的抑制軍部派基本全被撤掉,只有賀屋興宣保住了自己的烏紗帽。賀屋能夠在派系斗爭中始終穩坐釣魚台者,足可見其絕非等閑之輩。
1936年5月,賀屋興宣出任大藏省理財局長,掌管金融政策。
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了金融室,調查發行公債的限度與編制新計劃。當時日本的財政預算,每年都要依賴發行巨額公債來維持。有一種說法,“公債不管發行多少,只要能用儲蓄吸收回來就可以。”賀屋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公債的發行限度是受其所需物資的供給限度制約的,如何確定發行的限度至關重要。”因此,他著手調查研究公債的限度問題。
賀屋興宣擔任理財局長前後共計八個月,在此期間,日本軍部的勢力日益膨脹。為使日本經濟能夠適應軍部的需求,賀屋開始倡導推行統制經濟。
1936年秋編制的預算方案,似乎稱之為軍費預算更為貼切,因為它成了以軍費為主的大幅膨脹的預算。在預算方案明顯向軍費一邊傾斜而有可能遭到閣議反對的情況下,賀屋興宣不失時機地提醒陸海軍財務負責人說︰“你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武器、彈藥及其制造設備。但是,鐵、銅、鎳等金屬和石油、皮革、木材等必需的原材料在日本少得可憐,這些東西需要大量進口。光靠大藏省納入預算,並不能保證獲得必要的資財。”賀屋又進一步地獻策,“必須把重要物資需求量的增加額計算出來,才可供編制國際收支時參考。”賀屋的這套理論,後來被稱為“物資預算”,並博得軍部的贊賞。
拋出財政經濟三原則1937年2月,林銑十郎內閣取代了廣田內閣,結城豐太郎出任藏相,賀屋被提升為次官。當時的形勢是,人們非常擔心由于軍部對財政的統制而導致通貨膨脹。
賀屋根據其長年的經驗,認為,盡管在當時的日本,官僚既沒有搞統制經濟的能力,民間也缺乏統制經濟的承受力。然而,只要軍部想繼續堅持龐大的軍費預算,就只有走統制經濟的這一條道路,以保障日本的經濟不受沖擊。為此,他首先制定了實行統制經濟計劃的三項原則︰一是與物資供需相適合;二是與國際收支相適合;三是與擴充生產相適應。這三項原則後來被稱為“賀屋財政經濟三原則”。
我們來仔細解讀一下賀屋的財政經濟三原則,就可以理解賀八、賀屋興宣︰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理財能手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大結局屋興宣之所以能夠在大藏省不斷受到提拔和重用的個中奧秘了。
賀屋提出“物資供需關系相適合”原則的理由是︰日本的物資結構包括自產物資和進口物資兩種,這二者既要維持最低限度的國民生活,又要最大限度地充實軍備,其物資需求十分龐大,其中尤其是對日本匱乏的生產原料和礦產等物資的需求更為緊張。有鑒于此,就必須在可能的範圍內明確需求限度並加以盡力限制,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采取這一措施,努力實現物資分配在最大限度上的比例適當。就最重要的分配結果而言,其目標是要使其總和不超過進口及國內生產的最大限度。這一原則較之作為通貨膨脹對策的單純抑制總需求的做法無疑是前進了一步。
關于“與國際收支相適合”原則,賀屋認為,首先應規定進口能力的限度,在限度許可的範圍內再考慮進口能力,根據各種物資需求的重要程度來確定其進口限度的分配比例方案,並據此掌握進口許可制。
至于擴充生產力的具體方法,賀屋認為,這方面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擴充什麼樣的生產力,二是擴充生產力所需要的技術、勞力和資材。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一國的經濟能力,並能夠防止其出現破綻,是經濟政策的根本目標。
然而,畢竟“財政經濟三原則”在日本還是首次嘗試,加之日本國內存在的諸多因素很有可能妨礙這一計劃的實施,因此賀屋心里並無底數。在他看來,在當時日本國內存在著兩大致命弱點,一是日本尚不具備足夠的制定綜合性具體方案的能力;二是國家各部門的本位主義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陸、海軍都希望能分得一塊更大的蛋糕,因此內部爭斗十分激烈。由于這種本位主義的作祟,僅在方案制定階段就可能面臨重重困難;退一步說,即使是勉強制定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落實。所以,“三原則”
只是制定出來了,但能否落到實處和貫徹到底,還要拭目以待。
助紂為虐1937年6月,近衛文受命組閣。在大藏大臣的人選問題上,近衛曾有意安排正金銀行的總經理兒玉謙次擔任,但遭到兒玉的拒絕。于是近衛想到了賀屋興宣。作為大藏省的官僚,賀屋興宣對大臣之位當然覬覦已久,因此,當近衛找到他時,他內心自然是十分得意,但為了顯示一種姿態,同時也是為了上任後行使權力的便利,賀屋便向近衛提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如果他出任大藏大臣,內閣必須保證實施他所提出的“財政經濟三原則”。賀屋自信地說︰“既然軍部不願將預算後退到高橋藏相時期的水平上,要維持日本的經濟,只有實行我所擬定的‘財政經濟三原則’,否則財政經濟必將崩潰。”
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有人開出如此的靈丹妙藥,近衛當然會滿口答應。
賀屋提出的第二個條件是,把全體閣僚候選人召集起來,由他親自宣講“財政經濟三原則”,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理解與合作,他便同意出馬就任大藏大臣。
盡管近衛對賀屋信任有加,並充分相信賀屋有這個能力挽日本經濟于既倒,但仍覺得賀屋提出的第二個條件未免有違組閣程序,所以面露難色。老謀深算的賀屋對此自然是早有心理準備,近衛文廣林呂便提出變通辦法,提出至少有必要先把商工大臣候選人的思想做通,因為在實行“三原則”的問題上,商工大臣較之大藏大臣更具有核心作用。
近衛覺得賀屋言之有理,于是立即與賀屋商量,是否可以選時任東北振興總裁的吉野信次為商工大臣候選人。二人一拍即合。確定人選之後,近衛決定在東京緊急召見吉野,吉野匆匆從中國東北趕來,由賀屋向他說明了此次計劃的核心內容。在吉野表示贊同後,近衛遂確定由吉野信次出任商工大臣。
重要職務人選內定之後,近衛內閣開始組閣,並在組閣後不久的一次內閣會議上,做出了實行“財政經濟三原則”的決定。
盡管對此無人提出異議,但從廣田內閣時起就高喊要搞統制,而到底為什麼要搞統制,統制之前需要做哪些計劃,人們卻毫無準備,也一無所知。
面對這種被動的局面,賀屋不遺余力地四處演講,解釋他的統制經濟︰“我是想實行一種‘自由經濟’,運用民間創造性的方法,經過多方綜合考慮,最後既要使經濟力得到發展,又可適應國民的福利。但是,對放任自流的自由經濟的許多弊病,必須加以各種制約,我的主張可以說是修正了的‘自由經濟’。但最大的問題是,要預計到用相當長的時間來制訂計劃。究竟計劃期限以多少年為適當,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而異,至少依據對數年、乃至十幾年的展望,設想出弊害少、效果大的計劃,並且盡可能在不施加政府、權力、行政干涉的情況下實現計劃。這就是有計劃有統制方法的經濟政策。”
在賀屋的大力鼓噪下,人們逐漸接受了“財政經濟三原則”。
在這種情況下,賀屋又拋出了一部《資金調整法》。該法律規定︰對資金在貨幣方面進行調整的同時,還要防止急需物資流向非急需領域,做到“好鋼用到刀刃上”。具體而言,就是要確保能夠籌措到戰爭費用。為了保障戰爭費用的及時到位,解除國家發動戰爭時在財政上的後顧之憂,賀屋興宣積極發起了廣泛動員國民儲蓄的運動。年的春天,在大阪的中之島公會堂和東京的日比谷公會堂打響了獎勵儲蓄的第一炮。盡管1938年6月,因內閣改組賀屋的大藏大臣職位被取代,但賀屋“報效主子”之心並未受到半點挫傷,他仍奔波于各地,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親自宣講他的財政經濟政策。在他的鼓噪下,日本國庫吸收了大量民間資金,對軍部擴大侵華戰爭起到了重大的支持作用。
可以說,獎勵儲蓄是賀屋的獨家發明。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所需軍費及其他費用與日俱增,日本政府預算需要的投放金額增大,擴充生產資金也與日俱增,獎勵儲蓄可以說是解了日本政府的燃眉之急。在當時的日本大藏省中,除賀屋興宣外,尚沒有人能夠計算出吸收資金的額度和起草吸收方案。因此,他便親自出馬,承擔了此項工作。他以上一年度全體國民的儲蓄額全年約30億日元為基礎,計算出了1938年需要將儲蓄金額增加到約70億∼80億日元。這是考慮到戰爭初期金融及其他機構因有畏懼心理過于緊縮,可能會造成金融停滯的困難局面計算出來的。根據這一計算,賀屋在戰爭開始後的幾個月內,就采取了緩和金融的政策,即將軍費開支暫時分散投到民間,待社會穩定後,再將資金吸收回來。第一年度吸收數目不大,約為70億∼80億日元。其後逐年增加,達數百億日元之多。從而使這項工作走上了軌道。
賀屋興宣的經濟政策為日本軍事主義擴大侵華戰爭進而發動太平洋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和財政保障,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賀屋興宣辭去大藏大臣一職後,轉任大藏省顧問,並當選貴族院議員。1939年,賀屋就任華北開發株式會社總裁。他對中國華北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垂涎三尺,認為大有開發前途。但由于八、賀屋興宣︰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理財能手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大結局已經進入全面侵華戰爭階段,通貨膨脹逐漸發展,巨額資金難以籌措,他自認為連他這位能人似乎也已回天乏力了,所以盡管近衛又兩次邀他入閣,均被他拒絕。
然而,華北豐富的資源對他太具誘惑力了,盡管辭去了大藏大臣職務,但仍馬不停蹄地奔波于華北與東京之間,為日本開發中國華北籌集資金。直到1941年10月,當他再次為籌集開發華北資金回到東京時,恰值東條英機受命組閣。17日夜,東條通過電話力邀賀屋再度出山。這一次,賀屋仍未馬上答應,原因倒不是因為對他避免日本出現經濟危機失去信心,更主要的是擔心日本一旦對美國開戰,日本經濟則有可能被拖進崩潰的深淵。此時出任大藏大臣,無疑是充滿了風險。于是,他當即要求與東條英機見面,並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兩個問題︰“你是否打算對美開戰?
政府經常以不擴大戰爭為方針,但軍部總是一意孤行,不斷擴大戰爭。如何控制軍部我行我素的做法?”老奸巨猾的東條毫不含糊地回答︰“我將竭盡全力進行日美談判,避免開戰。另外,只要我兼任陸軍大臣,就能控制住軍部。”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