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醫生

比比誰無恥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王小槍 本章︰比比誰無恥

    我上中學那時候按理說應該是一個很傻的年齡,恐怕會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我們都喜歡听範曉萱的“兒歌”,喜歡看瓊瑤阿姨的小說,喜歡去電影院一起跟著李連杰揪心起伏——起先我還不知道那樣很傻,“很傻”這個結論,是我長大以後由別人來告訴我的。-------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

    需要說明的是,那些告訴我諸如看瓊瑤、听範曉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的人,通常年齡都會比我大,或者會努力地要比我成熟。我曾經在無數場合不下百次地听到有人在對“瓊瑤們”高談闊論,而他們在談論的同時都異口同聲地表達了對港台流行文化的鄙視和厭惡,我不清楚這是否能代表他們的素質和審美要比較高,但我估計在那些言必殺的家伙們之中,從來沒有讀過瓊瑤小說的比例似乎約等于零。

    總而言之,我在透露出自己的審美趣味的同時,得到的無一不是“你丫真俗”,若是趕上有涵養的,通常便會含蓄地暗示我︰“那樣很不好”。從他們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目光中,我發現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我的綜合素質很低下,甚至已經低下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縱使那些好心人們驚訝地發現了錯誤,也失去了挽救我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在電影這個圈子中,我也發現了同樣的共同之處。經常能涉及到其中的媒體朋友告訴我一個規律,對于國內的某些導演,只要是一般人嘴巴里說出來的影片,他們決不認同,反過來說,只要是一般人抵制的東西,他們必定說好。這個意思就是說,大師和老百姓的觀點是不能一樣的——如果雙方達成一致的話,那大師還叫大師嗎?

    坦白說,盡管很不喜歡,但我還是可以能夠理解他們。天可憐見,大師(或者是準備成為大師的)是需要維護和構造自己的形象,從而才可以與一般人相區別。就象賈樟柯有一次說到,他在三聯書店等人時,忽然見到幾個貌似大師的導演,除了大家一個也不認識這一點,其余的所有特征都與大師相符合——他們管張藝謀叫“謀子”,管陳凱歌叫“小陳”,聲勢甚是唬人,說道“那些小導演(指謀子、小陳之流)之所以不能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太多太大的苦難。”

    話套從頭,盡管我很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但我听了這些話,覺得還是很不舒服。我想說的是,一個人,不管如何表彰自己,這都可以叫人接受,大不了只是容易被別人認為愛顯擺,這也沒什麼,個人的性格因素,也完全可以說的過去,但在表彰自己的同時總是忘不了擠對別人,甚至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將自己的神壇建造在那些被自己一棍子打死的人的身上,就有點無恥的意思了。

    在此,我還注意的是,那些喜歡挖苦和壓制別人的家伙們,總喜歡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較,比如,張藝謀是吃大米白面長大的,而大師們應該是吃糠咽菜成熟的;這個邏輯如果成立,那我簡直都要在夢中笑醒了,因為我比諸多大腕兒都牛逼啊——我可以和世界冠軍劉翔比電子游戲,可以與武俠巨匠金庸比賽跑,還可以跟功夫明星成龍比寫小說……哇哇,我都是第一啊。

    但好象事情並不是這樣,事實上,就算沒有那些“苦心智、勞筋骨、餓體膚”之類的經歷,似乎大家也完全能做,能做好許多事情,成功不一定與苦難劃等號,縱使那些丁點兒苦難沒受就被罵得狗血淋頭的8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好象干出的成就也不比那些老是覺得“他的素質沒我強”的家伙們差。

    印象中有一篇叫做《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的文章,里面想說明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千萬不要和70年代的人交朋友,原因是他們的毛病太多。”我出生在偉大的1979年,因為不得不和70年代掛了上關系,所以對其至今耿耿于懷,不能原諒;現在想起來,也挺無聊。但話說回來,不管再怎麼無聊,也比無恥要好,至少听起來沒有那麼難听。

    實際上,穿長袍馬褂的指責穿中山裝的,穿中山裝的指責穿西服的,穿西服的指責穿牛仔褲的,穿牛仔褲的指責染了頭發的,這都是文人相輕、一脈相承,實在正常不過。不過請喜歡指責別人的人最好反觀一下自己,耶穌說︰不要去挑你鄰居眼中的刺,而忘了自己眼楮里的梁木。

    說來說去,我似乎也慢慢套進了自己設的圈子,好象也說了許多別人的壞話,這很不好,很不厚道——但琢磨半天,就算說了,我也還沒有人家無恥。

    唉,真是慚愧。

    ?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瘋狂醫生》,方便以後閱讀瘋狂醫生比比誰無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瘋狂醫生比比誰無恥並對瘋狂醫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