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搖滾在中國只能觸動極少數人的神經,聲嘶力竭、捶胸頓足的吶喊,只有很少的喝彩者。-------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但是如果退回到《一無所有》的年代,搖滾樂就是一種讓整個中國都幾乎全部沸騰的載體。有些浮躁,有些憤慨,有些不滿,還有一些玩世不恭,但更多的還是挑戰命運的狂放激情和對自由的渴求。
那時候,中國人的听覺神經一直被港台的三流歌手麻痹著,《一無所有》所帶來的是听覺上強烈震撼,而中國年輕人在貫穿80年代的迷惘和困惑,以及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則是這首歌曲能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的根本原因。絕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表面的滲透精神和靈魂,對“一無所有”的控訴和謳歌如此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其所達到的高度,哪怕是後來的崔健本人也無法超越。
今天的年輕人又喜歡什麼呢?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時尚的變遷吧,如果時尚可以單純地用流行來解答︰“70年代”到了現在仍然是一個時髦詞,在它的背後,所代表的時尚是喇叭褲、交誼舞,以及風行一時的台灣校園歌曲;而在80年代,這些時尚的標簽被統統地貼在了迪斯科、舒婷、托福、三毛的小說和下海身上;90年代的詞語更加廣泛,它們無不帶著鮮明的時代性和改變性︰搖滾、卡拉ok、炒股、足球和紅極一時的懷舊,當然,還有在90年代末期興起,到現在已經徹底改變生活的“上網”。
這是一個改變的時代。雖然有人會長期地戴著有色眼鏡來默然地看著這一切,甚至會把“離婚”也強加到這種時尚頭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近20年的時尚變遷史竟然是從綠軍裝當中孕育出來的。因為在那種灰色年代唯一具有色彩感的“時裝”被淘汰之前,其時尚隱喻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作為政治象征的意義。那個時候的時尚青年很喜歡別人說自己是“痞子”——就象同樣流行的王朔當年流行的形容一樣︰成天趿拉著拖鞋,穿一條白褲子,叼著過濾嘴香煙,提著三洋“卡”收錄機,臉上永遠是玩世不恭,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種感覺在時下可以用一個同樣時髦的詞來解答︰“酷”。
那是一個沒有改變,或者可以說是嘗試改變的時代。大概是因為流行的東西不多,“時尚”本身就處于一個尷尬的“市場地位”,所以常常弄出一地的泡沫也不足為怪。在時尚的泡沫繁榮中,費翔憑一把火就可以火遍中國歌壇,《少林寺》的走紅就可以讓不知道表演是何物的丁嵐上了三年的掛歷,也可以讓本來三集就能講清楚故事的墨西哥電視劇《卞卡》放到80多集還有人叫好。
時光的鏡子一直照耀到現在,王朔筆下的“n大俗”早已成了歷史,現在的時尚似乎也不僅僅是90年代滿大街的國外“稻草人”、“apple”、“觀奇”等專賣店能簡單解釋,同樣也不是身穿超短裙的女孩們鮮亮著大腿在照耀著中國塵土飛揚的大街;現在的時尚仿佛就象是劉曉慶剛走紅時在電視上換一個鏡頭就換一身衣服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不管是喜歡周杰倫、泡吧、網絡愛情、dv、手機秀,還是從事新興的職業,做策劃、開工作室、寫專欄、或者是玩一把小資,做一個soho,都是讓年輕人動心的事;當然,還有頗為時髦的開改裝jeep車去自助旅行。這所有的一切,顯然都是那句曾經流行的話語的詮釋︰世界改變了我們。
我有個北方的朋友,到了南方之後極愛吃榴蓮。她說,每次吃榴蓮時都是一種極品幸福,不由自主同情那些恐懼榴蓮的人,一聞到它的氣味便忍受不了,象吃臭豆腐一樣。她說,這已經等于拒絕了嘗試美味的可能。雖然這只是一個女人對一種不期而遇的水果的熱愛,但我們同樣可以感慨,假如我們沒有嘗試,就不知道前邊會有什麼在等待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曾經雄心萬丈地準備到一個更大的城市證明自己,但卻被空空的行囊所擋回了原地。所以,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麼。
改變並不意味著喜新厭舊——相反,改變意味著對生活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也是對自己理想一種更大的承擔。改變也是一種心情,就象寫作一樣,理解的人不說也明白,不理解的人再說多少也是白搭。
改變並不可怕,也永遠不晚。可怕的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要改變,不相信自己還可以改變。其實,從人生的角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改變就是一切。這是一個改變的時代,我們都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當然,象“行為藝術”那樣惡心的東西,不試也罷。
明天就去蹦極。
?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