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詩耕接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以人為借,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然而,究竟在哪里能看到完完全全、實實在在、徹徹底底、清清楚楚的我?
人們至今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即便如此,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變成第二者來客觀地觀察自己,只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假如,有人對你說︰‘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也尊重你喜歡的人。你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可以與異**往,但有時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做事有決心,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向往美好的生活,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善良,有愛心,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有理想,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你會不會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呢?
人一般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會心安理得地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其實這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這樣,戴上了他,就等于承認所有人都是你自己。
再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寫過的鑒定。假如,你是一個學生,老師和同學給了你這樣的評價,“學習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同學,樂于助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你是不是認為很恰如其分呢?可是,這個評價用到誰身上不可以呢?有哪個同學不願意接受呢?
我們的眼楮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感情用事,進行習慣性過濾,接受了我們喜歡接受的,排除了我們不喜歡接受的。我們的眼楮還不由自主地完成習慣性調焦,只接受一定距離的信息,除此以外的遠的近的上的下的左的右的一概視而不見。接著,我們的眼楮又習慣地進行了調色,把看到的並接受的信息調到我們喜好的顏色。同時,我們的眼楮又習慣地進行了縮放,改變了所看到的外界事物的大小。所以,我們的眼楮所抓取到的信息已經和外界事物的本來面目相差甚遠。更可悲的是,我們又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對號入座,往往把別人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而又把本該屬于自己的帽子戴在別人頭上。
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自己騎自行車踫了人,卻問人︰‘你是怎麼走路的?’
夜晚低頭走路,一頭撞到電線桿,連忙說︰‘對不起!’
自己養的狗在向過路人挑戰,你看到的卻是別人在嚇唬你的狗。
看到有人成功了,認為那是因為他幸運。
你收入很低,覺得這太不公平了。
一直想要別人了解自己,而自己卻不了解自己。
有些東西自己擁有的很多,卻總看到很少。而有些東西自己擁有的很少,卻總看到很多。
拼命追求錯誤的東西,卻一直為追求不到而痛苦。
……
再快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刀把,自己的眼楮很難看清自己。如果對自己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沒看準是什麼樣子,什麼狀態,接下來自己對自己所采取的對策和行動是不可能正確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全友說︰“這是這樣,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要難得多。”
藺詩耕說︰“有一種現象叫‘燈下黑’。
小時候,媽媽在小油燈下給我縫棉衣,我一邊期待,一邊背誦著剛學的課文——‘媽媽縫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愛惜’。眼看就能試穿了,但媽媽要用剪子剪下棉衣上多余的線頭。我急忙幫媽媽找剪子。借著小油燈的光亮,幾乎找遍了小屋的每個地方,也沒找到。最後發現,剪子就在離棉衣很近的地方,在緊靠小油燈的地方。我明白了,小油燈下面有一片燈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是黑暗的。剪子在這個黑地方,所以我才看不見它。媽媽拍了一下我的頭,告訴我,這叫‘燈下黑’。
我們的眼楮從來是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所有采集信息時一旦被什麼東西所阻擋而又無法透視的時候,是無法迂回或跨越的。而阻擋我視線的有時可能是外界事物,有時卻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眼楮是很繁忙和勞累的,所以,偷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從近處獲取信息比起從遠處獲取信息要麻煩得多,因為從近處獲取信息需要不斷地調整獲取的方向,對象離我們距離越近,調整方向的角度越大,所以就越困難。加之我們對近處的對象沒有新鮮感,缺乏獲取信息的興趣,誤認為對它們已經完全了解了,結果形成了像點油燈和蠟燭那樣,光線照不到燈和蠟底下的那種情形——‘燈下黑’。
有很多人和事物,由于和我們的關系過于密切,我們反而對她熟視無睹。我們與她形影不離,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卻有意無意地忽視她的存在和作用。認為是只能會意,而不能言傳,只能神領而不能語達。實際上,由于沒有深刻和清楚的認識,影響了我們和她相處的質量,乃至造成終生遺憾,使我們追悔莫及。我的母親離開我九年了,她是八十歲那年走的。九年來,我對她的感激,對她的崇敬,對她的懷念有增無減。我後悔,她的優秀的品格,我為什麼以前沒有象現在這樣的深刻領悟?我為什麼沒能讓她那顆疲憊的心多得到一些安慰?我為什麼不能多盡一些孝道,也讓我這顆愧疚的心多一點平靜?”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