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粹宮燈火通明, 但殿中卻異常安靜,圍在宮外的錦衣衛還沒有撤, 將整個宮殿包圍的水泄不通。今夜無人入眠。
幾位太醫為淑妃娘娘診脈之後, 陸續退出了寢宮, 李翝留了張太醫在偏殿說話,茶幾上沏了上好的鐵觀音, 喝了可以提神。
張士景有些心神不寧的坐下, 李翝卻是開口道︰“張太醫可知方才沏茶過來的宮女大約什麼年紀?”
張士景愣了片刻, 他現在心里藏著心事, 哪里能注意到什麼沏茶的宮女?李翝便直言道︰“這鐘粹宮共有二十六個宮女,十二個太監, 其中十六歲以下的就有三十人。”
張士景的額頭上已經溢出了冷汗, 三天……如果三天肅王沒有查出真相,那麼這三十八口人的性命就不保了。
“但本王心里想到的,卻不止這三十八口人的性命。”李翝面色沉重,抬起頭道︰“本王想起了四皇兄。”四皇兄是先帝的嫡子,也是這宮中的禁忌,無人敢提起的先太子。
張士景陡然一驚, 臉色都嚇白了, 當年先太子謀逆一案,先帝下令誅殺先太子一家並外戚柳氏一族, 成為當年京城的第一血案。其後兩年又為了肅清柳家在朝中的黨羽, 大肆行刑, 一時間朝廷人人自危, 險些釀成國禍。他便是那時候由齊家提攜,進入太醫院的,正好經歷了那一場風波。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淑妃想要奪嫡,必定早已經和朝臣聯手,盤根錯節伺機而動,而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一旦勢頭燃燒了起來,那朝廷必定又有一場浩劫。
李翝繼續道︰“張太醫應該明白,今日從這鐘粹宮走出去,外面有多少明槍暗箭等著你。”
張士景的喉頭緊了緊,一時不知要怎樣開口,他這里正遲疑,有小太監進來回話,說長喜公公進宮來了。
李翝分明要長喜陪著顧明�,這麼晚進宮,只怕是有什麼事情。他起身出去,留了張士景一個人在偏廳。
燭火搖曳,仿似將人的表情也照得扭曲了幾分。
長喜行色匆匆的從殿外進來,臉上卻掩蓋不住喜色,上前幾步對李翝行禮道︰“王爺,王妃在張家得了這樣東西。”
李翝心下好奇,接過長喜遞上來的東西細細察看,卻是忽然听見一聲尖叫從偏廳中傳來。
“快來人吶……啊……張太醫死了!”
……
顧明�回到肅王府的時候,已是子時初刻了,再過幾天就是臘月,她和李翝新婚不久,王府里的紅燈籠都還沒收,上面貼著的喜字還是鮮紅鮮紅的,看上去很是熱鬧。
丫鬟送了水到淨房,沐浴更衣之後,肚子卻餓了起來,她這一整天都沒有吃什麼東西,好在廚房熬了銀耳羹,顧明�吃了一小碗,脫了外衣躺在床上。
但她根本就睡不著。房里少了一個人,就像少了很多東西一樣,她睜開眼看著對面的軟榻,上面放著團花錦被,疊得整整齊齊的。
皇帝分明是在刁難肅王,就算肅王查了真相出來那又怎樣,這樣的刁難以後只怕還會有,王爺他這般仁厚,實在不是皇帝的對手。
還有太子……總是陰魂不散……可皇帝再怎麼說也是太子的父親,就算太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那他還是太子,是齊皇後唯一留下的孩子。
她亂七八糟的想了好久,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睡著的,等到醒過來的時候,天都已經亮了。春雨進來回話,說長喜回來了。
顧明�急忙就起來了,洗漱過後穿戴整齊,便讓丫鬟把人帶了進來。
“東西送了進去,淑妃娘娘也已經醒了,王爺說等今日早朝之後就把東西呈給皇上,讓王妃別擔心,他還說他已經向皇上請辭回涼州,不在京城過年了,吩咐奴才和葉媽媽整理東西,還讓王妃有空往娘家說一聲,可能走的比較急。”
李翝終究還是識破了皇帝的陷阱,顧明�心里松了一口氣,想著他倒也沒有笨到那個地步,他只是心思太正了,但這終究不是什麼壞處。
顧明�見長喜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忍不住問道︰“還有什麼別的事情嗎?”
長喜蹙眉,過了片刻才道︰“張太醫死了。”
雖然一早就料到會有這個結果,但顧明�還是有些可惜,只听長喜繼續道︰“是畏罪自殺的,用腰帶吊死在了鐘粹宮的偏殿。”
……
宮里出了這樣大的事情,早朝卻是依舊的,但今日的早朝卻格外安靜,大家仿佛都心照不宣,誰也沒有提起昨天淑妃生辰宴上發生的事情。
這種事情只要不鬧開,那就是皇帝的一件家務事,可一旦鬧開,扣上了奪嫡的帽子,就會變成傾覆朝野的重案。
膽小的選擇明哲保身,膽大的還在等著李翝的查辦結果,誰也不敢先挑這個頭,弄不好就是要賠上身家性命的。
皇帝坐在燙金的龍椅上,神色中似是還有一絲慵懶,見片刻沒有人開口,朝著元寶抬了抬眼皮,元寶便朗聲唱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聲線拉得很長,在大殿中回音繞梁。
以齊國公為首的幾個人都想出列,但最後還是按捺住了。皇帝只請了肅王李翝審理,便是不想讓他們這些朝臣插手,天威難測,這時候開口實在不是什麼好時機。況且那淑妃還是當時齊家送進去的,這等于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皇帝掃了一眼眾人,從龍椅上起身,緩步離去。
出了太和殿,顧翰清去了朝房,打算請個小太監通報一聲,讓李翝出來一見。他這個女婿雖是能征善戰的,在謀略上卻有些不足,皇帝將這件事情交給他辦,明擺著是要讓他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
他原本是一個遠離紛爭的藩王,就這樣被扯進了這些是非中。
顧翰清在朝房坐了片刻,卻也不見有什麼人經過,他心里正奇怪,卻見元寶公公從朝房外走了進來。
皇帝上過早朝有半個時辰用早膳的時間,這期間他不用貼身伺候。
“顧閣老是想見王爺嗎?”顧翰清和肅王攀了親,元寶很容易就猜到這一點,但他還是道︰“顧閣老還是和王爺保持距離的好。”
李翝昨夜惹得皇帝動怒,一夜都沒有睡安穩,若是讓皇帝知道顧翰清私下里偏幫王爺,只怕會遷怒到顧翰清。
顧翰清就覺得這件事情不簡單,但連元寶都這樣說,他也只好作罷,便起身告辭道︰“多謝元寶公公提點。”他這里正要離去,元寶卻是又喊住了他,蹙眉問道︰“顧閣老博覽群主,可知道翰林院編寫的《大庸宮志》的第三冊寫的是什麼?”
皇帝的書元寶不敢亂翻,弄髒之後就收了起來。
顧翰清一時也想不起來,擰了擰眉心道︰“公公若是想知道,本官去翰林院查一查便知。”
元寶聞言,卻只笑了笑道︰“不用了,咱家只是隨便問問。”
……
顧明煙第二天就被禁了足,周氏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了老太太,唯獨瞞下了手鐲那一件。這樣的事情讓老太太知道也不過是徒增心痛,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有這樣不安分的心思,實在讓人失望。
“你也不要往心里去,說句實在話,在幾個孩子的教養上,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老太太知道周氏自責,當初是因為她覺得顧明遠和顧明珠都還小,所以顧明煙生下來之後,就讓方姨娘帶著了。但也是和顧明珠一樣,到了六歲讓先生開蒙,《女訓》、《女戒》、《女孝經》一樣不少的學過。家里只要其他姑娘有的,從來沒少過她。可她如今還有這樣不安分的心思,那就是自己不肯學好了。
周氏點了點頭,臉上仍然有些疲倦,她昨夜也是一晚上沒睡好,顧翰清一夜都在長吁短嘆,到寅時初刻又要起來上朝,她不過才合眼了一兩個時辰。
“沒有什麼事情,你就回去歇會兒吧。”
老太太見周氏精神不濟,讓她回去休息,這半年周氏一直沒能閑下來,家里連著辦了兩件喜事,她又生了一個兒子,眼看著就有了些老態了。
周氏嘆了一口氣,正要起來,外頭卻又丫鬟進來回話,說顧明�回來了。
她昨日才來過,今兒又來了,必定是有什麼事情。周氏一下子又打起了精神,讓丫鬟趕緊領著顧明�到延壽堂來。她昨天過來的時候走的急,都沒來得及過來給老太太請安。
顧明�很快就來了,周氏一見她眼眶下那一塊烏青,就知道她昨兒必定也是沒睡好的,老太太便數落道︰“你瞧瞧你們母女倆,出了什麼大事,讓你們一個個熬得跟烏眼雞一樣?”
顧明�是回來辭行的,王爺既然托付長喜帶了話出來,必定是很快就要動身的,到時候她還要收拾東西,就未必有空來顧家告辭了。
“母親,我和王爺這就要回涼州去了……”
“怎麼這麼快?”周氏心下一驚,可昨兒顧翰清也同她說起了,他想讓李翝帶著顧明�早些回涼州去。淑妃已有了動作,不管成或不成,京城總有一陣子風雲變幻。況且他還不知道那手鐲的事情,若是知道了,只怕恨不得讓他們現在就走。
“早些走也好,在京城留著也沒有什麼意思,王爺遲早是要去封地了。”周氏很快就釋懷了,倒是老太太嘀咕了一句道︰“前一陣子你還說好了要在京城過年的,怎麼如今說走就走了呢?是不是涼州有什麼事情?”
“也沒什麼事情,就是王爺說了……他在京城也住了一陣子了,再住下去就不合祖制了。”只要把這個理由搬出來,老太太自然也就能理解了。
從延壽堂出來,顧明�便跟著周氏去了正房,周氏心里還是很舍不得,顧明�這一走也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能在見面,總覺得跟生離死別也沒有什麼區別。她吩咐了劉媽媽去把庫房打開,要選一些東西讓顧明�帶去涼州。
“听說涼州那地方沒什麼人煙,也不知道能不能買到一些鮮亮的布料,你如今是新婚,該多做一些新衣服的。”
周氏一邊說,一邊拉著顧明�去箱子里選布料。其實顧翰清給顧明�準備的嫁妝並不少,她已經從前世無人過問外室女,完完全全的成為了如今顧家嫡出的三小姐了,這些都是周氏給她的。
“母親別挑了,這些都留著將來給四妹妹做新衣服吧。”
顧明�眼眶有些紅,想著這一走也是前路迷茫,根本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心里也是很害怕的。但至少有李翝在身邊,他說過,他是喜歡自己的。顧明�壓了壓眼角,又抬起頭來對周氏道︰“長姐那邊,我恐怕沒有時間去辭行了,等母親見了她,還要幫我說句話。”她和顧明珠一向要好,要是連走的時候都不說一聲,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周氏哪里經得起這些,見顧明�哭了起來,只拉著她坐到一旁的椅子上,也落下淚來道︰“傻丫頭,你哭什麼,到了那邊,離你干娘也近了,說不定還能找個機會去瞧她,只要一家人都各自安好,團圓不團圓其實也無所謂,你說是不是?”
顧明�已經哭了起來,她從椅子上站起來,跪在周氏的面前道︰“母親…您和父親的恩情……��只能來生再報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