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之後,王賁領兵北上防備趙國,蒙恬開始向陽翟進發。
這個時候,韓國正是韓桓惠王韓蟣虱在位,名字讀起來很拗口,用後世的普通話讀起來像“雞屎”,不過這時的口音不一樣,就沒有那方面的惡趣味。戰國時代,各國的口音跟後世相比,相差很大,蒙恬有幸听到了純種的漢人漢化。五胡亂華,蒙元滿清入侵之後,中國的語音語言受胡族影響,早已失去了原汁原味。那些後世的穿越客,突然來到這個時代,光是語言問題,就是一個大大的隔閡。
“韓國如今只剩下兩郡之地,韓王又膽小如鼠,這次攻滅東周國,韓國應該不會使絆子。”馬車里,卜興研究著最新的軍事地圖。自跟從蒙驁上過戰場之後,卜興明白了自己軍事知識的缺乏,這幾年來,頗為用功學習。祖師爺子夏並不反對弟子學習軍事,反而鼓勵門下弟子兼收並蓄,博采眾長。越是深入研究各家學說,卜興越是能了解到儒家學說的局限性。與法家學說相比,儒家極度缺乏組織性,這樣的學說,只會適合散亂的無組織社會,不適合凝聚社會力量。卜興一直在構思著,如何給柔性的儒家學說,添加一些剛性的元素。
“韓國正好處在楚國北上的要道上,韓王不敢與秦國為敵,也不敢輕易得罪楚國。”十四歲的甘羅早早顯露出了他的聰穎,分析道,“如果楚軍北上,韓國裝聾作啞,任由楚人通過,會給我秦國造成極大的麻煩。邯鄲之戰的時候,春申君率軍北上,韓國既不阻擋,也不通報,才讓秦軍受到前後夾擊,損兵折將不少。”
邯鄲之戰的慘敗,成了秦人心中永遠的痛,白起含冤而死,王陵被貶入冷宮,大量秦人戰死,失去土地無數。長平之戰的勝果,幾乎丟失殆盡。引發秦趙大戰的上黨,現在還好好的掌握在趙國手中。
“韓國力量弱小,可他卻擋在秦國的函谷關外,處在秦國的腹心之側,終究是秦國的一塊心病。要想攻滅六國,這韓國是一定要首先攻下的。”
秦國朝堂之上,滅韓的論調,自秦惠文王時代開始,一直很有市場。甘羅的祖父甘茂,也是積極主張滅韓的,或許,內心深處,甘羅希望完成甘茂滅韓的遺憾。李斯與嬴政見面的時候,同樣積極向嬴政兜售滅韓論。說到李斯,他身為呂不韋的門客,一直呆在丞相府,蒙恬從來沒有見過他,不曉得他什麼時候才會進入蒙恬的視野。
“只是韓國一滅,諸侯震恐,一門心思合縱的話,蒙虎也禁不住群狼,秦國只怕會招架不住。”卜興不主張滅韓,只是卻提不出更加有效的戰略。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卻沒能立下滅國之功,主要的原因便是沒有明確的戰略。秦國有攻滅六國的目標,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跟山東六國相比,秦國屬于這個時代的超級大國,可也沒有達到摧枯拉朽,橫掃一切的地步。王翦滅楚的時候,動用六十萬人馬,加上楚國的失誤,才滅掉了楚國。嬴政統一中國,絕沒有後世人嘴里輕飄飄的那麼輕松。
秦王掃六合,到底運用了何種戰略,才最終形成了大勢壓人的局面?蒙恬心里很好奇,會是誰構思了這份偉大戰略,司馬遷的史記沒有任何記載,蒙恬心里暫時也沒有任何頭緒。
“行軍了這麼久,差不多了吧,停下停下,累死我了!”後面的戰車上,令齊大呼小叫,叫苦不迭。軍中的戰車,比起宮里配備的馬車,差了不止一點半點。一路顛簸,令齊的骨頭都快散了架。
分兵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