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們的80年代

第一一五章 雞毛換糖

類別︰ 作者︰奈何天元 本章︰第一一五章 雞毛換糖

    這又是李家年前必做的功課,要把家里所有的碗筷,不管是常用的還是不常用的,都要洗干淨。

    “好!”李良應道。

    一大早王秀蘭就送妹妹王秀妍上了回鄉下的客車,她送完妹妹,順便又買了很多年貨回來。

    除夕這一天,對于大人來講,注定是忙碌的。對于小孩子來講,則是兩個字,吃與玩,另外再加上盼了又盼的新衣服。

    李良倒不盼望新衣服,前幾天媽媽王秀蘭拉著看書的他去逛百貨大樓,但他沒有多大的興趣沒有去。後來媽媽特意給他買了一身嶄新的燈芯絨外套,在家里展示的時候還博得了正在看書學習的王超和張俊杰羨慕的眼神。

    他吃完餃子,將廚房碗櫥里面的大大小小幾十個碗、碟子、盤子、湯碗搬了出來,在大水盆中調了半盆溫水,加入堿面仔細洗了一遍。

    然後又用清水漂洗了兩遍,天氣冷,天空陰沉沉的,看樣子會下雪。還好李良家里用的是壓水井,壓出來的地下水冒著霧氣,溫度比氣溫高,在水里洗東西倒不是特別冷。

    “叮叮當,叮當,叮當,叮叮當”

    李良一家人正在家里忙活著,突然院子外面傳來一陣陣清脆的鐵板敲擊聲。

    “雞毛鴨毛換糖嘍~~~”

    一個外地口音的普通話在外面響起,不一會兒,院子外面就傳來嘈雜的孩子的聲音。

    “怎麼換怎麼換?”

    “我家殺了一只雞,能換多少糖?”

    “破塑料盆能換嗎?”

    “牙膏皮能換嗎?”

    “我也要換!”

    “鵝毛換嗎?”

    孩子們的聲音嘈雜又熱鬧,李良在其中分明听到了張俊杰的聲音。

    多麼熟悉的聲音呀,自己上輩子應該也是其中的一員。小時候,只要听到雞毛換糖人的叮當聲,李良就會在家里搜刮。他們這些換糖人,不僅會要雞毛鴨毛,還會收鐵皮、牙膏皮、塑料盆等等一些雜七雜八的物件。

    那時候的孩子,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會將這些生活垃圾收集起來,等到換糖人來了,就將平時收集的這些寶貝一股腦的拿出來換糖吃。

    換糖師傅的糖是麥芽糖,一般他們會挑著一堆籮筐,籮筐上面的蓋著竹匾,竹匾上面放著一大塊麥芽糖,上面蓋著一層塑料薄膜。

    換來的東西放進籮筐里面,然後換糖的師傅就會一手拿著小鋼板,一手拿著小鐵錘,估摸著換來的物件的價值,敲下一塊同等價值的麥芽糖來。

    貪吃的孩子們往往還沒到家,就會把換來的麥芽糖吃個精光。

    有時候換糖師傅的籮筐里面還會帶上毽子、小剪刀、指甲刀、口哨、擦炮、氣球等孩子們喜歡的小玩具,這些東西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小物件。

    李良听的入神,不由得手里的活也慢了下來。

    一旁的李雙柱看著兒子的樣子,還以為他也想吃麥芽糖了,于是笑著說道︰“良子,你快把這里的雞毛收拾一下,拿出去換點糖!”

    李良聞言啞然一笑,不過也沒有拒絕,他用家里的簸箕將爸爸拔下來的雞毛裝好,提著簸箕就出了院子門。

    巷子口,一個穿著一身舊棉衣的換糖師傅,正彎下腰,握住鐵片和小鐵錘,叮、叮、叮,輕輕敲出一小堆花生般大小的小糖塊,裝進一個小塑料袋子里。

    一個小孩拿著一袋子麥芽糖,高興的離去了。

    張俊杰就在人群里,李良走了過去,張俊杰看見了,高興的喊道︰“良哥,我家今天殺了兩只雞,能換不少糖呢!”

    李良不著急,他在一旁看著換糖師傅忙碌,在忙碌的叮當聲中,圍著換糖的孩子們越來越少。

    張俊杰換到了一袋子麥芽糖,拿出一塊遞給李良吃,李良擺擺手示意不用了,自己也在換糖。張俊杰嘴角嚼著甜絲絲的麥芽糖說道︰“良哥,這糖可甜了!”

    等到孩子們散去,李良才走上前對換糖師傅說道︰“師傅,我這是兩只雞的毛!”

    “好!”

    換糖師傅接過李良手里的簸箕,將里面的雞毛倒進籮筐里,接著就要敲糖。

    李良好奇的問道︰“師傅,你是哪里人呀,大過年出來換糖辛苦咯?”

    換糖師傅一邊認真的敲著糖,一邊回應道︰“我是溫洲易武人。”

    “溫洲,離這里好遠呀?怎麼這麼大老遠的跑道我們這里來換糖?”李良故作驚訝的問道。

    其實有關易武人雞毛換糖的事情,李良上輩子有所了解。

    易武人的“雞毛換糖”及其歷史文化的發展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它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在60、70年代,雞毛換糖成為華夏的被打擊對象,說雞毛換糖是“棄農經商”、“投ji倒ba”、“ziben主/義/尾巴”,與全國禁令相抵觸,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那時,易武像其他地方一樣,成立了“打擊投ji倒ba辦公室”,把那些在街上手拎藍子叫賣的和擺地攤的趕得“  ”飛,禁止換糖人外出雞毛換糖,人要抓,錢要罰。

    但是,易武即使在文/ge這種割ziben主/義/尾巴,嚴厲打擊投ji倒ba的時期,換糖人外出雞毛換糖依然盛興,那時易武下面的一個廿三里鎮,僅該鎮外出雞毛換糖的人員多達五千余人,經營範圍不僅涉及到浙周邊的贛、閩等省,而且擴展到全國各地。

    隨著華夏市場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易武人在原先雞毛換糖小百貨銷售基礎上,進入了開拓專業市場和專門經營小商品的新階段,在七十年代中期,易武廿三里鎮就出現了幾百個經營小商品的地攤,並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國第一代小商品市場。

    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易武人雞毛換糖隊伍的真正壯大仍是舉步維艱,直到1979年3月24日,時任中共易武縣委秘書的楊守春在《浙省日報》第二版發表了《“雞毛換糖”的撥浪鼓又響了》一文,給整個易武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

    該文是全國第一篇報道義烏“雞毛換糖”意義的新聞稿,被盛譽為“易武小商品市場的第一聲吶喊”,第一份“為民請命書”。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之我們的80年代》,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之我們的80年代第一一五章 雞毛換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之我們的80年代第一一五章 雞毛換糖並對重生之我們的80年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