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堅持、再堅持,定要堅持到援兵來。
三十六計、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如今,敵軍已被一分為二,剩下的就是要‘拖延’了。
阿里脫木帶人拼命追趕馬車,不知不覺,已經跑了不少路……
荒漠中,已看不到大明南下回京的那七千兵馬,更不見林宗武從東沙城派來的援軍,阿里脫木有一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
再想想方才那個神秘的身影,所有的人再次想起當初在西沙城牆之上︰那個吹笛的年輕蒙面人……
馬車早已破損一堆,那道閃電般的身影、再次消失在胡楊林中,阿帖木爾與魏申被甩在地上,就等解開最後一人的面罩了。
“阿里脫木將軍饒命啊,小的們也是被逼無奈,才穿上這身衣服的,上次隨魏大人攻打西沙城時被大明軍俘虜,念及家中老幼……”。
摘去面紗,抽掉口中的布巾,兩名韃靼軍士立刻向阿里脫木請罪︰“我們打算將功贖罪,原本等見到兄弟們後,就開始大喊一聲報信,結果被賭住了嘴巴,出不了聲……”。
阿帖木爾的鎧甲沒錯、魏申的官袍也沒錯,可穿兩身衣服的卻是韃靼軍中兩個俘虜、小嘍�@ 選 br />
“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阿里脫木身後一名將領拔刀而出,向跪在地上的二人逼問道︰“我們潛伏在東沙城外的人親眼看到︰車上就是阿里脫木將軍、魏大人。怎麼會這樣?”。
那二人連連搖頭︰“不是這樣的,東沙城門外露面、露臉的確實是二位大人,這是林宗武有意讓大家看到的。之後不多時,趁機就換成我們二人……才有了面罩……衣衫卻一模一樣……”。
末了,其中一人補充道︰‘估計,此刻二位大人還在東沙城中吧?’。
“啊……”,阿里脫木一聲長吼,好生嚇人。
那二人再次求饒,卻見阿里脫木已轉過身去,向左右擺擺手︰“事到如今,還留你們作甚?”。
“饒命啊,再給一次機會……”。
“將軍,現在該怎麼辦?林宗武既然識破我們的計劃,想必他自不會帶兵出東沙城前來增援,而我們身後︰還有大明朝廷七千之余的兵力”。
一名隨行將領向阿里脫木稟道︰“大軍繼續南下,還是回撤?這七千人怎麼辦?是否此刻就回黃沙城?”。
阿里脫木怒斥︰“不要再說了,就知道問這問那,本將又問誰去?”。
那名將領繼續勸道︰“將軍,此刻情勢萬分危急,弄不好我們會腹背受敵,隨身又沒有多少糧草,拖下去,怕出事端……”。
本是一句好心勸說之言,但此言一出,連同阿里脫木在內,所有人再次為之一顫︰是啊,要不說,還以為是在黃沙城呢。
一下子跑出這麼遠,既沒有糧草補給,又沒有確切的援兵到來,一旦被拖住或困住,幾乎必死無疑。
這時,不少人確有些慌了︰這是一個要命的處境。
“慌什麼?後面那七千多人,大多是大明的傷兵,我們還擺脫不了嗎?林宗武既然不出東沙城,咱們回撤的路上就不會有阻礙”。
突然,阿里脫木像打了雞血一樣,一臉的興奮︰“怕什麼?黃沙城還有一萬之余的兵力,還有托托大人,托托大人上面,還有大汗,我們要誓死與大明斗到底”。
就算是鼓舞士氣,都到了這個份上了,這樣的話,好處大于壞處……
“阿里脫木,你的死期到了,還不束手就擒?”。
高空傳音,剛剛有些平息的人群又混亂起來,眾人循聲望去,卻見那道身影再次來襲。
蒙面所致,完全看不清臉。
“你到底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狂妄?”。
阿里脫木緊握長刀,發瘋般怒吼︰“我們這麼多人,難道還對付不了你一人?”。
這時,仲逸想起兵法中的一段︰“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
這個阿里脫木,確是個暴躁易怒的將領,還沒怎麼‘激’,就‘怒’的不行。
“阿里脫木,實話告訴你,當地都司已派出一萬之余的援兵,就在我們糾纏的這段時間里,他們已與那七千兵馬會合了”。
仲逸淡然一笑︰“你留下的那五千兵馬,怕是要危耶”。
如此一說,幾名韃靼將領立刻騎馬登上一旁的小土坡,之後,又有兩人回到阿里脫木面前。
那人只是微微說了一句︰“將軍,是有大明的援軍前來”。
阿里脫木只覺頭皮一陣發麻,這一刻他似乎頓悟、徹悟了。
甚至于托托為何同意他的這個計劃,他都完全明白了︰有功勞是大家的,出了事,就是他一人的。
完了……
“我不甘心,我們這里還有五千兵馬,再殺回去,你一萬援兵算什麼?最終誰勝誰負,還不得而知呢?”。
阿里脫木竟然哈哈大笑道︰“不過,我要先殺了你……”。
仲逸再次騰空而起,身姿之矯捷、行動之快,顯然不是在場任何一個人所能企及的。
“阿里脫木,你又想錯了,難道你忘了,在東沙城的西南方向,還有我軍之前的駐軍大營,那里也有五千之余的兵馬,早就備戰了”。
居于高處,靜止片刻,仲逸快速盤旋而下,一陣風起,令人眼花繚亂,一柄長劍在手,順勢而出……
“阿里脫木已死,所謂群龍無首,若不想送死的,就放下兵器,可免一死。否則,無論南北,皆是我大明將士……”。
仲逸再次盤旋而起,之後,輕輕落于馬背之上。
日光下,單人單騎,很快消息在眾人眼線中……
常言‘擒賊先擒王’,阿里脫木被殺,其他人紛紛慌了神。
之前,敵軍將士們看到一個假的阿帖木爾和魏申,如今主將又被殺,眾人瀕臨崩潰。
不大會兒的功夫,只听見一陣叫喊之聲,一支人馬正朝北而來。
沒錯,他們就是駐軍大營那五千兵馬,大明的將士。
至于南邊,當地都司派出的一萬援兵,早已與那七千兵馬會和,四千之余的傷兵退出,三千將士再上陣。
一萬三的兵力對決敵軍七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再說說士氣,有的時候,它抵得上千軍萬馬……(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