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草堂 本章︰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

    對一個天子而言,最怕听的一句話,恐怕就是要“變天”了。

    可是,這‘變天’與裕王府,有什麼關系?

    而仲逸,一個小小的六品,與裕王府又有什麼關系?

    難道,僅僅因為他是翰林院的侍讀?去過裕王府嗎?

    父子關系,裕王是皇帝的兒子;朝廷執行秘密差事的衙門,有錦衣衛、東廠;從名分來看,一個為君,一個為臣,不言自明。

    裕王繼承大位,幾乎毫無疑問,這一層,裕王心中再清楚不過,而對朱厚𡝭Y此擔 揮腥吮人睦鋦靼椎牧恕br />
    這個道理很簡單︰此事,正是由他來決定的。

    突然,一個想法冒了出來,仲逸想起了小時候在義中村時,村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東西原本就打算給你的,但是,你要是硬搶的話,偏不給。

    是這麼個理兒。

    “啟稟萬歲,裕王府一切正常。無論讀書、交流心得,殿下都絲毫沒有異常之處”。

    思量半天,仲逸決定︰還是盡快繞開這個話題。

    皇位繼承大事,既關乎朝廷大計,但其中也多多少少牽扯到一些家事︰從江山社稷而言,能者、賢者,有擔當、有魄力,更有帝王般高瞻遠矚、遠見之人,更為合適。

    而從父子之間的情感而言,還是會摻加進去一個感性因素,這也是人之常情。

    對朝中做事的文武大臣來說,新君繼位,總是與自己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甚至會關乎到性命攸關。

    這幾種情形交叉在一起,就會變得極為復雜︰皇帝內心的最終決定,裕王心中的真實想法,眾人的抉擇,等等……

    故此,這檔子事兒,還是盡量少摻和的好。

    “說起來,這段時間,微臣一直再琢磨一個問題︰倭賊何時能徹底剿滅呢?”。

    仲逸見朱厚隁晼@謊雜錚 紗嘀苯鈾檔嬌官林 繳希骸白源尤Х碩 險憬  = 螅  季鴕恢痹諳胝飧鑫侍猓 窗偎疾壞悶浣狻薄br />
    略作停頓,朱厚𣳽蚙虋S究諂骸澳閼飧鍪潭粒 齙暮冒 ︰擦衷渮鞘裁囪妹牛坎蛔聊в娜恕ぐ某嫉氖露 溝爰親哦 峽官戀惱絞隆薄br />
    答非所問、蜻蜓點水,顯然被看出來。

    再這樣,可就不行了。

    “一個做臣子的,對皇家之事……,不宜多說,朝廷有規制……”。

    仲逸微微道︰“微臣雖是翰林院小小的六品侍讀,但也有自己的差事,做好份內之事,才是最好的報效朝廷”。

    能看的出來,朱厚𤤙~袢兆刺 患眩 倍逍眩 倍皇悄敲辭逍眩 諄八怠 榫綈榛   故橇艫閔癜傘br />
    “好吧,既然如此,從今以後,裕王府你就不要去了,就在翰林院吧”。

    朱厚䰻S沼謔鉤雋慫實郯闃糧呶奚系娜ㄍbr />
    就這麼一句,仲逸便少了一個差事。

    不和你商量、無需你同意,就這麼定了。

    話是這麼說,不過,仲逸卻僅是一短暫的意外。

    之後,取而代之的便是——如釋重負。

    裕王府,這篇就翻過去了。

    “好了,現在我們就說說東南抗倭之事”。

    朱厚鮝玊j咕 窳誦磯啵 坪醵哉飧齷疤獠漚懈行巳ゃbr />
    好吧,仲逸也再無那麼多的顧慮,說事就說事唄。

    “此次抗倭,微臣跟隨右都御史、監軍文大人,去了浙江、福建,領略到俞將軍、戚將軍等眾將士的風采,也見識了倭賊的戰法”。

    仲逸緩緩說道︰“倭患多年,微臣覺得,其中有兩點息息相關︰倭賊與海禁”。

    海禁?

    仲逸還是說出了這兩個字。

    或許他還有一層考慮,若此刻再不說,在朱厚畆m庖豢椋 兔揮謝崍恕br />
    臉色雖未陰沉,不過朱厚𦴣V襠 幢淶黴叢悠鵠礎br />
    莫說別的,僅是一個小小的六品,還是只身一人,提這樣一個話題,似乎確實有點那個。

    “仲侍讀,你這一天,腦子里琢磨的都是什麼?”。

    朱厚𥰡荅蝴儘h似鵠矗 飧鼉俁  奈 釗艘饌狻br />
    以不變應萬變。

    仲逸一字一句道︰“微臣只琢磨如何做好差事,其他的,沒有多想”。

    “朕今天有些累了,改天再說吧”。

    仲逸見黃錦再次走了進來,緩緩將朱厚鮝扞怏芋@蠢詞欽嫻囊﹫  耍  思覆劍 平躉共煌蛑僖蕕莞凵 br />
    還不快走?

    出了大院,仲逸首先見到的,自然是李序南了。

    “這麼久?都等你半天了”。

    李序南再次搓搓手,還不由的跺跺腳,一半是站久的緣故,腿麻。還有一半兒,是‘凍’的。

    還是先換過官服吧。

    北風呼呼吹,今日的太陽,似乎也不太給力。

    找家酒樓吧,盡量要安靜一點的。

    現在距離晚飯的時間點還有些早,店里來來回回走的,大多還是店里打雜的伙計、跑堂之類。

    桌子早已擦得干干淨淨,板凳擺的四方正正,酒碗是酒碗,茶壺是茶壺,長長的筷子,插得像廟里簽簍里的竹簽一樣。

    不過,這些與他們無關。

    “二樓包房,兩位,請了”。

    店小二吼了一聲,立刻就在前面引路。

    論起點菜,仲逸或許是翰林院最內行的,論起曾經開當鋪的,他或許又是最會讀書的。

    外行中的內行,內行中有出了一個外行。

    不大會兒的功夫,菜上齊、酒滿上,來得早,還確實有好處。

    “賢弟啊,還是你有遠見,只是我們才見面,怕是又要分開一段時間了”。

    舉杯而起,李序南似乎有些傷感︰“或許是一年,或許更久……”。

    李序南終究還是顯示出了他那過重的書生氣,此時,並非是因為害怕西北荒涼之地的苦寒,而是有些不舍眼前的——故交。

    或許你覺的不可思議,但有些人就是如此︰他之所以留在某個地方,不是因為他的行業所致,並非因別的地方找不到吃飯的活計。

    僅僅就是因為︰這里有一**情不錯的人。

    “李兄不必如此,男兒志在四方,眼下榆林府的差事才剛有起色,你一手扶植起來,還是將他堅持到底吧”。

    仲逸笑道︰“外任地方,還是五品知府,正是大展宏圖的機會,說句不怕你笑話的,我求之不得呢”。

    李序南苦笑道︰“那你去,咱兩搭伙,呵呵……”。

    仲逸將酒杯放在桌上,一副想“吟詩一首”的感覺,又怕吐的不行,單論詩詞歌賦方面的文采,確實難入李序南的法眼。

    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多開導開導李序南。

    哪怕,從生活其他方面。

    “小別勝新婚,李兄與嫂子一年也見不到幾次,應該多陪陪,過幾日再去榆林府時,還是帶上家眷吧”。

    仲逸笑道︰“當然,這些都是我在翰林院那個跟班程默說的,這小子……你還別說,說的挺準,小別有驚喜……嘻嘻”。

    呵呵,李序南終于忍俊不禁,無奈的樣子︰“人家排解壓力靠抒情,或者一醉方休,而你呢,就是靠這個?還小別勝新婚?那你干嘛不隔段時間就出去一次,回來等驚喜”。

    真是書呆子一枚。

    “大煤礦,在榆林府可是頭等大事,李兄此次去赴任,應該多留意此事”。

    閑聊幾句,仲逸總算是說到重點︰“如今嚴氏垮台,再也沒有人插手三邊鎮的事兒,你又剛剛進京面聖,哪怕是暫行知府事,也是聖上欽點,誰敢不听?誰敢不從?”。

    李序南點點頭︰“這倒也是,原先的知府康被查處後,知府衙門也牽扯到不少人,剩下的都是些安分守己的,自從發生三邊鎮大煤礦一案,就更安分了”。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李序南終于掌握了榆林府的大小事務,有多方因素的存在,他在當地確實可以說是一言九鼎。

    是該做些事了。

    “我府上有些圖紙,是專門關于煤礦、煤炭開采、使用、運輸的,你可以看一下”。

    二人再次踫了一杯,仲逸繼續道︰“這樣吧,咱們今晚就去我府上,詳細說說此事”。

    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李序南而言,能讓當地百姓富足的事兒,他幾乎都感興趣。

    老天給了他治理之下那片土地生財的路子,自然不能放過了。

    相比改良田地、畜牧副業等,運作大煤礦,來銀子的速度,自然更快。

    無論農田水利、搭橋修路、建酒坊、布行,買設備,買種子,還有牛馬羊。

    這些,都得要銀子。

    沒有大筆的銀子,即便是欽點知府,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事情,它就是這麼回事︰讀書出身,科舉入仕,清高清高可以,但要真干出點成績,還的要“俗”。

    為何?干的就是些俗事兒、俗務,豈能以天真的心態去面對。

    果真那樣的話,現實,一定會給你一個大嘴巴子,抽的你找不著北。

    李序南,無論從戶部主事,還是到如今的榆林知府,他的歷練還不夠,是時候深刻認識這個問題了。

    仲逸的思路很簡單︰“我有方法,但天下之事,還得要天下人干,否則,再厲害的角色,也會累死”。

    三國時期,諸葛亮掌握蜀國大權,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卻吃不了一個人的飯,連同休息不好,人也就漸漸跨了。

    該要放開的,還是要放開。

    這個道理,仲逸很早就懂,但放權不同于放羊,放手不同于——不管。

    相比而言,還是自己身邊的人更為可靠一點,無論德行、能力,總歸是了解過得。

    當然,要干成一件大事,僅僅依靠身邊的人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良好的制度,有能有德者誰都可以做。

    對事而不對人,那才叫厲害。

    這些都是後話,至少目前還不行。

    “就這麼說定了,其他舉措皆已步入正軌,即便到了來年,我不不用太操心”。

    李序南終于找到了感覺︰“今年,我們就做一件事,三邊鎮,大煤礦”。

    咳咳,仲逸這才反應過來︰“好你個李大人,原來,你這是閑自己沒事可做,才這般惆悵?”。

    李序南微微搖頭,一臉的感慨︰“哎,誰叫咱們天生就是挑大梁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沒辦法……”。

    看看,書生氣的李大人,又忍不住了。

    不過,這次卻靠譜了許多。

    ……

    回到仲府後,仲逸見師姐正與陶氏姐妹說著話,自己也湊了上去。

    “仲大哥,你說聖人之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作何解?

    仲逸有些驚訝,問話的竟然是陶朔?

    這小子,可是出了名的不喜歡讀書啊。

    “雯兒,你給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仲逸笑著對陶雯兒說道︰“你那麼聰明,我相信,你可以”。

    陶雯兒確實好學,比她兄長強多了。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口口相傳,幾乎家喻戶曉,大致意思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有我們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並對此進行反思”。

    仲逸微微點點頭,好是好,不過似乎總缺點什麼東西︰這,這叫背書,不叫讀書。

    仲逸不由的望望師姐,那眼神分明就是︰“這,不會是你這位先生教的吧?這可不是我們凌雲山的風格”。

    師姐兼夫人的仲姝,當然能夠領會,同樣搖搖頭︰“這……,不是我教的”。

    一旁的陶朔竟然也搖搖頭,這倒是怪了。

    “仲大哥,夫人,我覺得阿妹說的有道理,但我還是覺得這句話,似乎有不妥之處”。

    陶朔望望仲逸夫婦,再看看一旁瞪大眼楮的阿妹陶雯兒,急忙又補充了一句︰“當然,聖人之言,我是不敢冒犯的,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嗯……,繼續說,大家洗耳恭听”,仲逸干脆連茶也不喝了,饒有興致的樣子。

    “我覺得吧,三個人在一起走,有的時候,其中會有一個‘師父’,至少是‘師者’,但有的時候,卻不一定是這樣,比如說三個人年紀差不多呢?本事也差不多呢?”

    陶朔立刻指著眼前的人說道︰“就比如說,我與仲大哥、仲夫人在一起走,永遠都不會成為他們的‘師者’”。

    言畢,他一臉的嚴肅。

    如此一說,陶雯兒簡直忍不住了︰“阿兄,人家就是個比喻,千軍萬馬,就真的是一千個將士,一萬匹戰馬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真的是‘三尺’嗎?”。

    兄妹二人還還要爭論,仲逸卻連連擺手笑道︰“好了,好了,你以後不要再說‘聖人之言’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略》,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略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略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並對大明略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