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第433章 再容些時日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草堂 本章︰第433章 再容些時日

    “照這樣的打法,戰斗力至少可提高數倍,若再以全新陣法相佐,數十倍也未嘗不可”。

    僅是新式火炮與長槍的詳解圖,二位將軍已贊嘆不已。

    贊嘆過後,便是一陣的無奈︰這樣的兵器火器,大明也造不出來啊。

    這是仲逸預料之中的。

    俞大猷一陣沉默,如同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

    戚繼光不由的將目光投在眼前這個年輕人身上。

    還是那個問題︰“仲侍讀,這些東西,到底是哪來的?”。

    仲逸同樣知道︰類似的問題,還會被問及多次、很多次。

    若說是靜遠寺山後那片神秘山林,神秘的土地公,神秘的21世紀,還有看似不可思議,後來才發覺很普普通通的唐小丫……

    莫說眼前兩位戰功赫赫的將軍不相信,就是他這個‘博覽群書’‘博古通今’的翰林院侍讀,若沒有親身經歷,仲逸自己也不會相信,打死也不信。

    不過,細細想來,這只是個問題,但不是大問題。

    對眼前的兩位將軍來說,他們如此一問,也並非真為追本求源。

    將軍不是史官,更不是好奇、較真的文人墨客。

    何況,如今已是劍拔弩張,戰事隨時會開。

    ‘可信’才能‘可行’,可行才能可用,可用才是關鍵。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只要能提高戰斗力,能切實可行,就可以用。

    當然,那一句‘這東西是從何而來’,亦是確保朝廷方面準許,能切實‘可行’之意。

    仲逸在來福建的路上,就曾反復想過此事。

    “啟稟二位將軍,東西的來源實屬偶然,既非偷竊,更非私繪,如此高深奧妙所在,也非常人可憑空想象”。

    仲逸鄭重其事道︰“就看在能早日剿盡倭賊,固我大明海防、保我大明國土的份上,請二位將軍相信下官一次︰此物來源,絕不會有差錯”。

    戚繼光微微搖搖頭︰“即便如此,軍中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啊,莫說別的,僅是這些精通兵器鍛造之人,也恐怕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還有那些配件、原料、組合……”。

    仲逸心中總算松口氣︰只有同意做,才能談到如何做?由何人來做?

    他上前稟道︰“二位將軍麾下精通兵器的人不在少數,之前將士們所用的虎蹲炮、狼筅、空心炮台、鴛鴦陣、獨輪車陣,棍法及長兵器,皆是自創,是將士們浴血奮戰得來的經驗”。

    仲逸繼續道︰“新式兵器鍛造,若由這些既有作戰經驗,又有參與過兵器改造的將士來做,自然事半功倍,也非他們不可”。

    當然,再好的兵器,也要實戰,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說到身經百戰、建立戰功,還有一人。

    “二位將軍,下官還要舉薦一人,或許更有助于此事下一步的進展”。

    仲逸走上前去,一字一句道︰“要改善兵器,打造新式火炮、火槍,須要朝廷的準許,尤其皇帝的旨意……,當然,還要大量的銀子……”。

    此言一出,又是一陣沉默。

    同為領兵之人,俞大猷和戚繼光對英勇千戶所並不陌生。

    一個千戶所,千余人,但這一千余人,絕不是簡單的一個千戶所。

    當初,山東沿海一帶鬧倭患,還在衛司指揮使林嘯義麾下的林宗武,自告奮勇組成一個四十人的敢死隊,月色之夜探出倭賊虛實。

    後來在仲逸的協助下,大軍很快找到倭賊主力,朝廷大軍得以全勝。之後,林宗武被封為百戶,御賜武舉出身。

    此事,在軍中廣為流傳。

    北征韃靼軍,朝廷大軍為出一支“奇兵”致勝,林宗武以百戶之職,親率三百人的敢死隊,做了這支奇兵頭領。

    北漠冬日一戰,韃靼軍主力被擊退,而那支三百人的‘奇兵’,最後只有七人生還。

    回京之後,林宗武被封為正五品的千戶。

    同時,這個千戶所也有了新的封號︰英勇千戶所。

    後來,韃靼軍直逼京城,林宗武率部兩次突襲敵軍,皆獲大勝。

    這一仗後,林宗武被封為從四品的千戶,並率部去甘西一帶秘密練兵。

    無論兵器裝備,練兵調遣,英勇千戶所,絕非普通千戶所可及。

    從此之後,林宗武的大名,簡直如雷貫耳。

    “就是英勇千戶所林千戶,下官在浙江時,曾與他有過數面之緣,覺得此人非但勇猛,更是一個難得的可塑之才”。

    思忖半天,仲逸終于開口道︰“此事一旦由皇帝問起來,英勇千戶所出面,似乎能順利些”。

    無論要旨意,無論近水樓台先得月,英勇千戶所回到京城,必能將此事稟明聖上。

    只要千戶所的奏請得以準許,戚家軍、俞大猷麾下抗倭將士的意願,自然不會落空。

    “英勇千戶所個個都是忠勇之士,林千戶更有良將之風,今日多加磨煉,他日必成大業”。

    一直沒有言語的俞大猷,終于表態了︰“立刻傳林千戶帳中議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日後之事暫且不論,單說眼下這抗倭之事,才是眾人最為關切的。

    ……

    “海防一帶雖有部署,但畢竟沿岸線太長、地形復雜,無法集中兵力對付一處,處處重兵把守,又兵力也不夠”。

    剛剛參與議事的林宗武道︰“末將建議,先派人到海上密探,確定倭賊主力動向,集中兵力應敵,如此,既能克敵制勝,又能最大限度較少我軍將士傷亡”。

    切中要害,找出主力,無論火炮、火銃、弓箭,才可以派上用場。

    用兵之道,細細品來,這算不得計謀,可算作明智之舉。

    福建沿海一帶的兵力部署,在戚繼光到來之前,俞大猷早已命人防守,所謂攻守、攻守,守得住,更要立足于攻。

    “林千戶所言甚是,有熟悉沿岸一帶地形的軍士,此事交給他們,最合適不過”。

    沉默片刻,俞大猷轉身向仲逸問道︰“仲侍讀,說說看,你還有什麼建議?”。

    大軍師的名號,可不是白給的。

    自從來到福建後,仲逸還是初次參與軍中議事,對當地的情形幾乎全然不知,所謂的‘高論’,又從何而來?

    師父凌雲子曾反復叮囑過︰“有些經典之言,看似簡單,而往往越簡單的話,其中越有奧妙所在,比如說知己知彼……,比如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說著簡單,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啟稟二位將軍,下官初來乍到,對軍中事務不甚熟悉,福建一帶也是初次前來……”。

    仲逸上前拜道︰“能否容些時日?待下官熟悉地形之後,再做定奪?”。(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略》,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略第433章 再容些時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略第433章 再容些時日並對大明略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