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發走趙高,齊孟情緒低落,這頓人肉大餐讓他對先秦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
《史記》中不乏吃人記載,如三家分晉中,晉國四卿之首的智瑤,便被趙襄子分食,還被砍去首級,制成飲酒的首爵。
至于災荒之年,百姓相食的例子,那就更不勝枚舉。
秦王嬴政是否吃人,《史記》並沒有任何記載,不過這也難怪,司馬遷畢竟沒有機會深入咸陽宮,走進秦王庖廚,仔細參觀。
實際上,吃人在古代歷史上並不罕見,甚至在王朝末期是普遍存在的事情,歷朝歷代,只要發生大規模饑荒,都會出現人相食的現象。
當然,這一現象也不完全存在于古代,實際上,在某些未進化完全的人種上,也會出現這種返祖現象,比如島國人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在孤立無援的海島上,彈盡糧絕,陷入絕境的日軍會食用俘虜。
實際上,由于秦國地處西垂,與戎人雜居,遠離中原,受周禮影響較輕,人祭,人殉,在秦國存在的時間很久。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就曾是人祭的堅定維護者。
穆公去世時,殉葬而死的臣子有一百七十七人之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忠臣,奄息、仲行、針虎三人。
當時秦國國人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祭奠這三位大臣,其詩曰︰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現代考古學已經證明,人殉與吃人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穆公之後,大規模人殉雖不見史冊,然而吃人這個傳統,不知是否為歷代秦王傳承下來。
嬴政自幼在邯鄲為質,饑寒交迫,備受欺凌,過早目睹了人世間陰暗。十三歲時,好不容易返回咸陽,童年陰影還未散去,便又經歷親人背叛,各種權力爭斗。
嬴政身邊之人,如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