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店出來,樸初璽立馬帶著鄭秀妍坐上了車,開始向下一個目的地駛去。
“初璽為什麼要跑的這麼快?”鄭秀妍問。
“什麼?”樸初璽回答道。
鄭秀妍嘆了口氣,說道︰“我說,初璽你為什麼要從服裝店里走的這麼急?”
樸初璽苦笑。
本來鄭秀妍已經揭過這件事,可是在結賬的時候,樸初璽的粉絲又出來刷了一波存在感,于是乎,鄭秀妍吃醋了。
“那只是一個粉絲而已。”樸初璽解釋。
“可她身材那麼好,該有的都有…………”鄭秀妍開始喋喋不休。這樣的狀態,正是節目組需要的看點。為丈夫吃醋的小妻子。如果前邊幾期還有些擔心,但現在節目組完全不用擔心樸初璽和鄭秀妍的互動。
“她在怎麼好,也不是我的秀妍。”樸初璽目視前方,從鄭秀妍的角度,能看到他的側臉以及側臉上的如同溫暖陽光的微笑。一下子,這微笑便照進鄭秀妍的心里。
“初璽,我真的好喜歡你。”這近乎赤裸裸的表白的語句,鄭秀妍沒有一絲羞澀就說出口來。一種期待已久的感情已經控制不住的破土而出,開始見證世界。
樸初璽正在開車,沒有做回應。只是保持微笑的臉上,好看的嘴唇微微收了收。
汽車從擁擠的首爾明洞出來,便進入到另一處平靜的地方。
光華門。
這個地方,和南山塔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築。
在這里,歷史遺留的韻味和現代文化融和,下一刻經過時間的洗禮,也融入到了歷史之中。這就是時間都魅力,也是時間的真諦。
能到這里的人,都會體驗到無形時光的魅力,也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樸初璽把汽車停在停車場,帶著鄭秀妍下了車。在這里,兩人基本不需要掩飾什麼。
這地方鄭秀妍來過的次數不少,無論是那一次,都沒有現在覺得辛福。
“初璽,那是李舜丞將軍的雕像。”鄭秀妍指著遠處一個雕像跟樸初璽說道。
“我們過去吧!”樸初璽道。
“秀妍,你知道李將軍的事跡嗎?”樸初璽問道。
鄭秀妍皺了皺眉,說道︰“不知道,不過,馬上我就會知道了。”
樸初璽說道︰“為什麼?”
鄭秀妍抱住樸初璽的胳膊,說道︰“因為你會告訴我呀,初璽!”
樸初璽說道︰“我也不知道。”
鄭秀妍哼的一聲!歪過頭去。
“你就知道這樣戲弄我!”
鄭秀妍才不會相信樸初璽不知道。
樸初璽不僅知道,還十分敬仰他。不僅樸初璽敬仰他,韓國人民都敬仰他。可以說,他是不屈的韓國人的意志的體現。正如光華門對于首爾的意義一般,李舜臣對于韓國的意義就是這樣。
樸初璽和鄭秀妍慢慢的走著,開始慢慢的向鄭秀妍科普這位韓國人的驕傲的事跡。
李舜臣,字汝諧,公元1545年生于漢城乾川洞。家族德水李氏是一代的名門望族,但李舜臣出生時,家道中落。李舜臣的父親李貞,由于出身于士禍(李朝士大夫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殃及的家庭,終身無法取得功名,家道中落加之生活清貧困苦,幼年的李舜臣遷居到忠清道的牙山。
少年時的李舜臣喜好舞刀弄槍,常常帶著彈弓在鄉里游蕩、做出射擊行人的惡作劇,鄰舍有“長老皆憚之,不敢遇其門“。他經常與玩伴們模仿行軍布陣,而且還指揮得井井有條,在打鬧中將“敵人“擊敗。
1576年武科及第後,曾任全羅道井邑縣監等職。
1583年,豐臣秀吉用武力蕩平各路軍閥,統一了日本,成為日本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妄圖建立一個包括朝鮮半島、中國、日本在內的封建大帝國。朝鮮成為日本征服的第一個目標。
1589年,豐臣秀吉派遣使者到朝鮮,要求朝鮮李氏王朝合攻明朝,遭到嚴詞拒絕。豐臣秀吉借機侵略朝鮮。
1591年,經宰相柳成龍舉薦,47歲的李舜臣被破格擢升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為抵御外侮,操練水軍,建造鐵甲“龜船”。
從1591年起,日本就積極著手進行侵朝戰爭的各項準備。李舜臣在國家危難之時,承命于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這一海軍要職。李舜臣到職後,即竭盡全力加強海軍建設,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
他著重抓了整頓軍隊和改制武器兩件事。在整頓軍隊方面,他吸收了朝鮮海軍的優良傳統及外國的先進經驗,對所屬海軍的戰斗編隊、戰略戰術、進行了改革;並加強了對部隊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指戰員都成為忠于祖國、英勇善戰的勇士。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攻陷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
在陸地屢戰屢敗的情況下,李舜臣部卻于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閑山島等海戰中連戰皆捷,奪取制海權,粉碎日軍水陸並進計劃。9月任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戰中又擊沉日軍海軍將領九鬼嘉隆率領的敵船百余艘,而後日軍海軍不敢再戰。
1597年,日本施反間計使其受誣告而被革職下獄後,調集重兵再犯朝鮮。朝鮮水軍在庸將元鈞指揮下幾遭全滅。9月,他重被起用後,重整艦隊,10月鏖戰于鳴梁海峽,以12艘艦船擊退330余艘敵艦,粉碎日軍西進企圖。
樸初璽只是簡短的說了一些關于李舜臣的事跡,然後兩人認真的祭拜了這位將軍。開始了在光華門的游覽之旅。
兩人觀看了衛兵執勤換防,還一起拍了許多親密的照片。樸初璽和鄭秀妍兩人在這里,得到了極大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