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1856

第五十三章 曾國藩的心思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羽落凡心 本章︰第五十三章 曾國藩的心思

    曾國藩接到曾國荃和曾紀澤的書信,知道金陵已破,大喜,馬上回信,說他即日就啟程奔赴南京坐鎮東南。但同時,他也考慮起以後的事。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平了長毛,大功告成,曾國藩卻也憂心忡忡,時刻擔心兔死狗烹,不測之禍臨頭。

    那晚睡覺之前,曾國藩拿起《宋書•範泰傳》。當讀到範泰對司徒王弘說“天下務廣而權要難居,卿兄弟盛滿,當深存降挹”這句話時,就覺得這正是在對他和曾國荃敲的警鐘。他提起筆來,在這句話的旁邊加了一長串小圓圈,然後又在天頭上批下一句︰“處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幾人深善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則晚節漸可以收場耳。”

    曾國藩覺得有必要跟曾國荃悄悄警鐘,于是修家書一封,叫來王荊七,命他將此書送給九帥︰“而今以後,當與弟謀長保家族不衰之方。現遣荊七送來《範泰傳》一篇,願弟熟讀深思之。古來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載一郭汾陽外,恆有多少風波,多少災難,談何容易!願與吾弟兢兢業業,各懷臨深履薄之懼,以冀免干大戾。”

    寫完這封家書,也已經深了,曾國藩還是睡不著覺,在想“長保曾氏家族不衰之方”,這一次,朝廷會怎麼賞賜曾家呢?曾氏家族,一門三杰︰曾國藩、曾國荃、曾紀澤,都戰功赫赫。咸豐皇帝有過“攻克金陵的首功之人封王”的金口綸音,這句話曾令他著迷了好長一段時期,現在他功成名就,克金陵的首功之人,非他莫屬,自咸豐三年在湖南首倡團練,創立舟師,與塔齊布、羅澤南等屢建殊功,保全湖南郡縣,克復武漢等城,肅清江西全境。東征以來,由宿松克潛山、太湖,進駐祁門,迭復徽州郡縣,遂拔安慶省城以為根本,分檄水陸將士,規復下游州郡。茲幸大功告成,逆首誅鋤,實由自己籌策無遺,謀勇兼備,知人善任,調度得宜。自己將有可能封王。不過,曾國藩也清楚,自從三藩之亂平定後,漢人已經不封王,咸豐皇帝說那句話時,很可能想到的只是琦善、和春、都興阿等滿人,並沒有把漢人算在內。真的是漢人最先攻克金陵,還會封王嗎?更何況現在咸豐皇帝駕崩,太後和恭親王秉政,還會信守承諾嗎?

    雖說曾國藩一再叮囑自己要以老莊之道養心,把名利看得淡些,但到底不能做到淡忘的地步。還有沅甫手下這一批驕悍的營官,論功勞都相差無幾,若是恩賞差別過大,彼此不服氣,難保不生意外。還有彭玉麟、楊岳斌,封鎖江面,佔據九�洲要害,為攻克金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並沒有直接進城,他們的賞賜又是如何呢?還有曾紀澤、李鴻章,在浙江打仗的左宗棠,在江西打仗的沈葆楨,目前正在南下追殺逃兵的鮑超等等,他們或拖住了長毛各路兵力,或一道參與攻城,都為攻克金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清廷又如何獎賞他們呢?這一系列問題,把曾國藩攪得心煩起來,一旦出了什麼差錯,都是他的責任。

    “清廷要是不封王,我該怎麼辦?還有別的可能麼?”曾國藩略為定了定神,燃起一枝安魂香,盤腿坐在床上,將一切細細地深深地思考,他想起一個人——趙匡胤。如今,他的處境跟陳橋兵變時差不多,領兵在外,皇上年幼,他功高震主啊。

    也有很多將領勸他自立,真的自立,又怎麼樣呢?自立為帝這種話,曾國藩已經是四次听到了。第一次出自王運之口,他為之心跳血涌。第二次是彭胡左等人的勸說試探,他置之不理。第三次是王運為肅順當說客,他視之為狂妄。第四次是王韜的無知妄言,他不客氣地加以訓斥。這一次,時機成熟了嗎?曾國藩嘴角邊露出一絲微笑。

    朝廷對于長毛起事,吏治無能,民生凋敝,洋人欺凌,都是軟弱無能、束手無策,唯獨對漢人的防範,尤其是對握有重兵的漢人的防範,卻是老謀深。眼下雖然湘軍兵力在甦、浙、贛、皖南等處佔著絕對優勢,但官文、馮子材、都興阿等環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虎視眈眈。所有這一切,似乎早就為著防備湘軍而部署的,只等湘軍一有反叛端倪,便會四面包圍。還有左宗棠、沈葆楨,位列督撫,戰功赫赫,對曾國藩的不滿情緒早已暴露,而朝廷竭力籠絡,有意擴大內部裂縫,從而達到分化的目的。即使僥幸黃袍在身上穿穩了,他還要想著心高氣傲、倔強狠惡的九弟,斧聲燭影,千古之謎,老九不就是趙光義嗎?

    帝王之術,曾國藩不是不懂,他不太願意把自己推到那樣的處境。失敗了,固然理所當然地要遺臭萬年,豬狗不如;就算成功了,過去自己所說的那些忠誠敬上之類的話,不都是欺天瞞地的謊言假話?那些告誡子弟的諄諄家教,不都會成為後世訓子的反面教材嗎?一生抱負,千秋名節,都絕對不容許他曾國藩有絲毫不臣之念!還有,金陵已攻下,舉國都盼望早息戰火,鑄劍為鋤,若自己再樹起反旗,豈不又把千千萬萬的人重新拖入血火之中?dudu1;

    筆直上升的煙柱忽地斷掉,第二枝香也已燃完,要細心思考的問題太多了,曾國藩下得床來,又點上一枝。既然不起事,就必須更加事事小心謹慎,務必取得朝廷的充分信任。曾國藩想,最使朝廷放心不下的,便是手下這十多萬水陸湘軍。數百個軍營皆系將官私募,三千里長江無一船不掛曾字旗,這在本朝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怎不令太後、皇上心神

    不安?臥榻之側,豈容旁人安睡?哪朝哪代的君王不是如此!況且進城後湘軍的表現,也足使曾國藩失望了。不如裁去五萬,既令朝廷放心,也甩掉一個沉重的包袱。

    北京,紫禁城。恭親王面帶喜色,疾步來到勤政殿,啟奏兩宮皇太後,報喜︰”天京攻克!”

    慈禧與慈安均是臉色一喜,慈安長松了口氣,撥弄著佛珠,口中吟道︰“多謝佛祖保佑,保我大清江山永固。”

    慈禧也道︰“天京攻克,長毛也就跟著滅了,這總算是了卻了咱們的一樁心腹大患,先帝在天有靈也必可寬慰了。曾國藩那一家,可算為咱大清立下了大功一件呀。”

    恭親王點頭道︰“聖母皇太後說得是,曾氏一門三杰,力挽狂瀾,為大清立下奇功,咱們也是該商量該何封賞他們了。”

    慈禧向慈安道︰“姐姐,你覺著該怎麼賞他們呢?”

    慈安怔了一怔,道︰“哀家記得先帝曾有聖言,攻克金陵者封王,先帝之言為重,就按他的意思辦吧。”dudu2;

    慈禧微微一笑,道︰“那六爺覺得該怎麼著,封曾國藩個王嗎?”

    恭親王顯得有點不情願,道︰“先帝是說過這樣的話,不過當時長毛聲勢正盛,先帝又龍體有恙,當時說這話可能是有點急。我大清自入關以來,漢人封王者,不過吳三桂等數人,可他們卻……”

    慈安有點不解︰“六爺說得有點嚴重了吧,你不是一直都說曾國藩是個大忠臣嗎?怎麼將他和吳三桂相提並論?”

    慈禧一哼,道︰“就算他是個忠臣,若是給他封個王,那些八旗貴戚們能服嗎?”

    恭親王道︰“那聖母皇太後的意思是?”

    慈禧又擺弄起了茶杯,笑道︰“哀家和姐姐都是婦道人家,拿得了什麼主意呢,這事兒啊。還得六爺看著辦吧。”

    恭親王沉思片刻,道︰“先帝之言,眾人皆知,若不封王,我們還要想一想該如何說。”

    “哀家這有幾個折子,六爺可以看一看。”慈禧讓安德海拿了三個折子給恭親王,這是三個御史的參折,全是對著他曾氏兄弟和湘軍而來的。一是御史朱鎮奏陳金陵善後事,謂兵勇宜遣散,田宅宜清還,難民宜撫恤,商賈宜招徠,而曾國荃辦善後,卻先事擾民,毫無綱紀,遂使金陵城的善後越辦越亂。奏請罷掉曾國荃的巡撫職務,另在朝中揀擇干員前去辦理。一份是御史廖世民奏曾國潢在湘鄉仗其兄弟之勢,要挾縣令,干預公事,私設公堂,挾嫌報復,甚至以人頭祭祖宗,致使縣令每隔三五天便躲在屋里痛哭流淚,謂曾四爺又要借其手殺人了。奏請朝廷命湖南巡撫嚴懲劣紳曾國潢,以肅鄉紀。一是御史蔡壽祺奏湘軍種種不法情事,羅列曾國藩、曾國荃、李元度、劉蓉、鮑超等人縱容部屬胡作非為,謂這些年來湘軍攻城掠地,朝廷所得者少,所損者大。此次攻克金陵,純因長毛氣數已盡,非戰之功。湘軍本流氓之眾,乘時而起,不少人已佔軍政高位,實非國家之福,誠為不測之患。此輩只宜授以卑職,不能寄以重任。dudu3;

    恭親王一下子明白了慈禧太後的意思,暗自佩服她的手段,他還沒有說話,慈禧又發話了,道︰“這曾國藩封不封王暫且不說,他的兒子曾紀澤也不讓人省心啊,哀家雖久居這深宮之中,可也听到了外邊不少事。曾紀澤在江甦上任以來,辦廠子,建軍事學堂,買軍艦,買槍炮,銀子花得是一點都不心疼。可最近他竟然拿上海的土地做抵押跟洋人借款,大批大批向洋人買彈藥,足夠他淮軍用上兩三年的了。”

    恭親王說︰“據他說是為了剿滅長毛,江甦境內長毛已平,可是浙江境內還有長毛。”

    慈禧道︰“浙江不是有左宗棠的楚軍嗎?他的淮軍去湊什麼熱鬧,再說了,余下的長毛用不了三五個月就可剿滅,曾紀澤囤積這麼多彈藥他是何用意,他這是要準備對付誰啊?”

    自從曾紀澤北上勤王之後,慈禧就在密切曾紀澤的舉動。恭親王對于聖母皇太後的突發牢騷並非全然不知,事實上,他作為當朝議政王,這此事情,他本就應該更為。只是一直以來,他都對曾國藩十分的信任,特別是辛酉政變之時,與肅順關系密切地曾國藩堅定站在了他們這邊,未曾借機邀功請賞,反倒是更加專注于剿滅長毛,這讓剛剛登上政壇巔峰的恭親王甚至欣慰。

    慈禧又繼續說︰“朝廷撥了一百多萬兩銀子讓曾紀澤建船廠,誰知這錢他只投一半進去。還有啊,他還在江甦把田地全部賤賣給農民,他到底存了一個什麼念頭。”

    恭親王對曾紀澤的這些做法倒很欣賞,他也想要辦洋務,對曾紀澤還算支持,否定曾紀澤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努力,于是他道︰“東南戰亂各省,以江甦恢復重建成果最為可喜。上海武器制造局師夷長技以制夷,也辦得不錯。天京雖克,但長毛的殘部尚多,北方還有捻賊,曾紀澤他儲備彈藥,應該是為了接下的掃清發匪殘部而備。至于賣土地,他也在奏折中說,只是為了盡管地恢復生產,那些地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賤賣給無地的農民,臣倒覺得這是個好辦法。”

    慈禧的思想還比較保守,對恭親王的話顯然是不滿,道︰“罷了。哀家也只是隨口嘮叨兩句,給六爺你個醒兒而已。我也明白眼下咱們要用他曾家父子,當然得忍著點。”

    恭親王道︰“聖母皇太後放心,臣已令僧王的蒙古鐵騎開赴安徽江甦邊界,鎮江的馮子材部也在增兵。左宗棠那邊,早就跟曾國藩分道揚鑣,離心離德,至于各省湘系督撫,朝廷給他們的封賞不可謂不厚,這些人早就沒了湘軍之初的那份團結,這幾年的奏折中,多有相互參奏的,就算曾國藩有所異心,他也是成不了事。”

    兩宮太後這才放心,議完了對曾國藩等人的封賞,恭親王拜退,慈安和慈禧各自回了東西兩宮。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龍騰1856》,方便以後閱讀龍騰1856第五十三章 曾國藩的心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龍騰1856第五十三章 曾國藩的心思並對龍騰1856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