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鋒馭也不知道昨天夜里到底打成了什麼樣的局面,但是現在這邊很亂,第二天早上趙鋒馭沒有任何猶豫的帶著傷和海藍上了前沿陣地,這個時候板垣師團已經得知了後路被切斷的消息並且進行過反撲,但是並沒有打開缺口,也就是說整個板垣師團的兩萬官兵在失去了重炮補給等物資的情況下被中**隊包圍了。
“張將軍,我們現在能消滅這股日軍嗎?”現在指揮的是張自忠將軍,趙鋒馭知道作為一個優秀的指揮者是不能隨便的越級指揮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越級,而是先詢問一下現在的狀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要點撥一下這些一線的指揮官,誰都不是傻子,所以說取得勝利還是很容易的。
張自忠將軍卻很為難,因為讓他殺鬼子也不是無得放失的,他也得為自己一起征戰沙場的兄弟們考慮,畢竟這些人都是新兵。“小鋒,說實話。張叔,我肯定可以將板垣師團殲滅,但是浙傷亡實在是太大了。”
趙鋒馭就建議說︰“咱們將板垣師團放過去怎麼樣?”
“放過去?”張自忠並不理解趙鋒馭的意思。
趙鋒馭就對他解釋說︰“你看,這里就是湯恩伯的部隊了。這人深的委員長的信任,但是他的部隊抗日情緒並不高,現在我們就來逼他去抗日,這樣委員長放在第五戰區的釘子都抗日了,第五戰區的棋就能下活了。”
張自忠將冠軍想了想覺得這樣做有點不太好,但是趙鋒馭又說了,“現在我們將板垣師團放進去之後,板垣師團就徹底的無法撤出戰場了,他就只能朝著縱深挺進,這樣就會陷入我軍的重重包圍,早晚會被消滅的。”
張自忠將軍最終同意了趙鋒馭的計劃,讓開道路讓日軍朝著我方的縱深可以繼續的挺進下去,趙鋒馭就在城內集中兵力防御一些重要的位置,比如機場,沒有攜帶重w q 的日軍只能快速的通過臨沂陷入到了更大的包圍之中,趙鋒馭發電給了桂永清、湯恩伯、李宗仁、還有委員長。
當然不可能直白地說︰“我把鬼子,放進去了。”
而是說成血戰一晝夜,是在不低日軍重兵,趙鋒馭本人受傷嚴重,只得暫時讓開道路以圖大計,整軍備戰雲雲,反正意思得既要給足中央面子,還得讓自己這些人先休息一下,別打光了,要不然委員長面子上也不好看。
這樣趙鋒馭就又改寫了一部分的歷史,原來的歷史上,臨沂戰役消滅的日軍數量要比台兒莊戰役消滅的日軍多一些,但是這一次真的改變歷史了,進攻台兒莊的第十師團全滅,然後第四師團陷入到了重重包圍之中,當然這並不代表這兩萬日軍真的成了甕中之鱉,趙鋒馭自己的小本子上可是寫著連雲港三個字的。
隨著板垣師團繼續挺進之後,趙鋒馭徹底完成了對板垣師團的合圍計劃,日軍暫時在膠東地區抽調不出來兵力南下解救第四師團,所以第四師團已經成為了一支孤軍,但是板垣征四郎敢于冒險是出了名的,趙鋒馭讓開路之後他還就真的鑽進去了,然後大批的飛機開始給他空投作戰物資,這不是進了包圍圈,完全就是跳過了臨沂這個地方繼續南下的節奏。
湯恩伯在接到趙鋒馭的通電之後立即組織起了有效的防御,但是板垣征四郎之前在臨沂的冒險宣告失敗,這一會他是真的把板垣師團的腦袋都給別在了褲腰帶上,板垣師團本來就是日軍的常設師團殺氣騰騰的“萬歲沖鋒”連趙鋒馭都受不了,所以湯恩伯的一個師被日軍橫掃了,日軍補充了少量的重w q 並且取得了連日敗戰以來的新勝士氣恢復不少。
趙鋒馭不是說會隨時的策應湯恩伯部的嗎?實際上,趙鋒馭沒有這樣做,他現在需要資本和渠道能夠和自己在德國的克虜伯家族進行交易,這股交易最好要有日照的控制權,這個時候這里也是屬于沂州的,但是趙鋒馭作為一個後世的臨沂人,可是一直都知道日照港的大名的,趙鋒馭這次的目標就是在布局謀取日照港。
放板垣師團進去包圍圈之後趙鋒馭就派出了兩只部隊分別前往不同的位置,一支部隊是趙鋒馭的特戰隊由陳征帶領著去日照打探消息,另一支部隊則是炮兵觀測小組,目的是為了觀測日軍航空母艦的位置和艦上艦載機的起降次序的一些問題,趙鋒馭要這艘在連雲港地區徘徊的航空母艦有來無回。
陳征帶著特戰隊出發了,之前發現陳征的優點之後,趙鋒馭就一直在培養他,因為趙鋒馭自己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是有些事情必須要有人替他分擔一下,所以趙鋒馭就理所當然的走上了軍閥相似的道路,培養自己的親信,雖然這是在挽救中國的頹勢,但是這已經是標準的軍閥行為了。
在板垣師團陷入包圍的同時,實際上也是相當于趙鋒馭陷進了日軍的包圍中,即便是板垣師團失去了重w q ,但是這幾天下來周圍的地盤還是接連丟失,委員長非常的生氣,直接就開始在辦公室里面罵娘了,堂堂委員長,黃埔軍校的校長居然手底下沒有一個可以和趙鋒馭相較長短的大將,當然不可否認趙鋒馭這個“柏林軍事學院”高材生的光環,但是委員長就直接說了,想我華夏民國堂堂大國還比上西歐的彈丸之地嗎?
就在委員長生氣的時候趙鋒馭的大動作再次開始了,這一次趙鋒馭是雙線進行的,因為他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東進的戰略已經擺到了趙鋒馭的桌子上,這是勢在必行的一次攻擊,那自然是想要一個馬到成功的結果。所以趙鋒馭才制定了一個三線同時發動的既定戰略,這是將在特種作戰方式擴大到了軍團作戰戰場上的一種嘗試,是一種挑戰,一旦成功必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