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劍,意即跳出方外,摒棄名利,劍篤于人。
其劍理重在頓悟,一朝參透,萬劍證道,講求劍招隨心而動。
古籍《青霜經》曾有對這一劍理的文字記載,這無上境界在劍道上有個術語,喚作“歸真”,修出世劍達“歸真”境界時,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劍已不存于天地間,我即劍道,劍道即我。日常一言一行,處處滲著劍意,但無一處有劍。劍者去劍,返璞歸真。真正達到“歸真”境界之時,已出塵絕世。
長白門開派祖師端木先生昔年曾摸到一點“歸真”境界的門檻,晚年得證“歸真無劍,人無歸真”,感慨人生百年尚且不夠用來修煉“歸真”,“歸真”此境只應天上有,凡人年壽難以證道。這也驗證了這劍道百年來,非無大才,但確實無人可以達到“歸真”境界。
那老道自言修四十年的出世劍,便是為了尋證太上玉虛劍道,這“玉虛”在道教便是潔淨超凡之意,玉虛宮則是元始天尊的道場,乃闡教祖庭,道門的“太上玉虛”與《青霜經》上記載的“歸真”正是同一境界。
歸未央自言已忘卻了承影先生所授的華山劍法,三十歲時沉劍天池,看似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然而這並非“歸真”境界,只得幾分形似。
手中無劍,說的並非棄劍、封劍,也非指以天地萬物作劍,而是超然于物外,不假借他物作劍,人即是劍,呼一口濁氣也可嘯成劍氣;心中無劍,說的並非忘卻所學劍法,而是不拘于劍理,一招遞出,毫無劍跡可循。我即劍道,劍道即我,劍已融入人道,達到合而為一的境界。
入世劍,意即投身江湖,仗劍求道,人篤于劍。
其劍理貴在恆久,非一日之功,應勤于招式的反復琢磨與修煉,隨著浸淫劍道的時日漸長,心得體會便能鞭闢入里,出劍的手法也越是老到。
古籍《青霜經》對這一劍理的文字記載尤其贅言,因為這入世劍是眾生劍,大多數江湖劍客選擇修煉入世劍。較之那尋不見、摸不著的出世劍,入世劍就實在多了。若說出世劍帶著些許仙氣,那入世劍就多了幾分人氣。入世劍對悟性要求較少,對根骨要求較多。《青霜經》沒有任何對入世劍之無上境界的文字描寫,因為入世劍的修煉本就永無止境,若修煉得當,勤加修習,境界可與日俱增。
方余拜入長白門下,卻毅然一劍入世,在眾生間證道,這在鬼婆婆歸未央看來是了不得的。需知長白門在出世劍的修煉上頗有些門道,三代弟子的劍法都可通神,若說世上誰人能率先突破“歸真”境界,放眼天下當屬長白弟子。而方余卻選擇了一條眾生路,棄捷徑而走大道,這一來是因為方余志在江湖,二來也有余伯溪自己的一番思慮。
余伯溪修習“亂劍”卻未向方余傳授長白出世劍的竅門,反倒是讓方余兼學百家,修習入世劍法,乃是因為余伯溪自幼便從出世劍開始學起,人到中年方才醒悟長白門三代未能突破“歸真”境界的根本原因,但那時他出世劍根基牢固,無法盡除,此生已無望“歸真”。若說方余正是一塊未曾雕琢的璞玉,那余伯溪就是那個巧手的工匠師傅。沒有入眾生世,一味自顧自地遁世修習,終會達到一個瓶頸,最多便如端木一般,摸到一點“歸真”的門檻。只有從入世劍開始學起,體會過眾生疾苦,由人篤于劍,邁入劍篤于人的境界,方才有望突破。
需知,天下劍理最初無分出世、入世,只有世人才能選擇出世、入世。
以人為本,人道如此,劍道亦是如此。
當然,並非天下劍客由入世劍轉出世劍都可一腳邁入“歸真”境界,其中應視個人天資根骨而定,正如那老道的師尊早年間便斷言他此生無望得證太上玉虛劍道,這四十年也不過是老道一廂情願罷了。這老道已是劍道大才,當世能勝過他的劍客,一只手也數的過來,但要入“歸真”境界非百萬挑一的仙才不可。
歸未央則是自斷劍道,沉劍天池後,境界止步不前,自行封印,若是與百里羲雙修證道,借百里羲之力達到無上的劍道境界,也未可知。但是依著她的心性,“歸真”非她所求,心中渴望的乃是琴瑟和鳴,百里羲在她心中永遠是劍道第一人,此生能為劍道第一人的妻子,足矣。
方余這些日子不敢松懈,反復修習《易筋經》不在話下,《雪霽心經》也未曾擱下。
這《雪霽心經》所載乃余伯溪結合長白出世劍所創的吐納法門,共四重境界︰“雪泥”、“初霽”、“乍晴”、“化雪”,達“化雪”境界時,便可如余伯溪一般,劍氣收放自如,凌厲一劍遞出,劍氣可隨時消弭,傷皮不傷筋,力道、氣勁的掌握秒到毫巔。
方余重傷初時強行修習“雪泥”心訣,無奈雙維、雙蹺經脈受損,氣息不能久留長存,一直無法登上“雪泥”境界。
而今修習《易筋經》後,經脈歸位。天下內功無分佛道、無分僧俗,都是同理,方余悟出法門後,以金剛體魄為基礎,循序漸進。
初時修煉“雪泥”心訣,因其修習《易筋經》後體魄剛強,所以備受陰柔寒氣折磨,鬼婆婆將其置入鍋中,九蒸九曬,以外力逼出體內寒氣,但終究治標而已。
後來有一日鬼婆婆無意間又罵起那老道,說那老道三天兩頭來蹭吃蹭喝,好不要臉。方余先是忍俊不禁,突然靈光一現,由那老道繼而聯想到《周易》,生出用那道家功法協調體內兩股氣息的念頭。于是便嘗試取坎填離,引導體內兩股真氣運行子午周天。陰柔之氣自會**始,走任脈二十四氣穴,入陰脈之海;剛強之氣自長強穴始,走督脈二十八氣穴,入陽脈之海。而後陰陽逐漸合流匯入羶中氣海,乾坤***再運行大周天,練氣化神,竟能陰陽相輔,剛柔並濟,一朝邁入《雪霽心經》的“乍晴”境界。
如此修煉,事半功倍,修習一年可抵常人十年苦功,體內氣息圓潤飽滿,氣機運轉如意。
江湖上尋常體魄的武夫吐六納四,在武道上可算登堂入室;吐七納三者,內力已渾厚無匹,聲如洪鐘,一掌可破土裂石;而方余此刻已能吐八納二,達到這一境界的武夫,會心一擊可憾天地,縱然全無防範,尋常人奮力重擊也未可傷他分毫,反倒會被他護體真氣所傷。
勤勉修習內功是理所當然,但劍法的錘煉也需提上日程。
劍意乃虛無縹緲的氣息,與劍通靈,劍意便可高漲。劍意如何凝聚與升華,歸未央曉之以白話,一點就透,關鍵還在于劍者把握掌中劍的氣息。本是玄理,也虧得歸未央舌燦蓮花,說得通透,在歸未央的講解下,方余還自行悟出了許多晦澀劍理。
世人皆以為學劍中劍意最難修習,殊不知于入世劍而言,外功才是難關。
方余兼學百家劍法,但所學駁雜,雖能將這江湖百家中精妙的劍招單獨拆解出來,自成一手劍法,但難免落入劍招的窠臼,與敵拆招時,處處要先思慮百家劍法中哪一招能夠拆解對方的招式,如此出劍便不能隨心所欲,不夠干脆。
鬼婆婆讓甦桐給方余喂招時,只要稍微指點甦桐一二,方余拆招時便亂了陣腳,落入下風。每到此時鬼婆婆便喃喃自語,誰也不知她所言為何。
這一日,老道來訪,鬼婆婆正在屋里生火做著飯食,懶得搭理他,老道揚長而去,忽見甦桐與方余在林中拆招,甦桐漸漸不敵,敗局已定,便喊了一聲︰“小丫頭,你且退下,容老朽與小友切磋一番。”
說話間,老道一手抄起掃帚作劍,一掠三丈,飄然而至,一劍遞出,劍鋒生出數十道青芒,似是畫了數十個圈,環環相扣,毫無破綻,一劍疊一劍,劍鋒所指匪夷所思,走到第十般變化便指向前胸的天池穴,第二十三般變化時指向下盤的環跳穴,走到三十般變化時便一掠而起,躍過方余,反劍疾刺他身後的神道、靈台穴。
只是一劍,共生出了三十六般變化,與道家三十六洞天暗合,三十六道青芒寒意森森,迫人肌膚!
就是這一劍三十六變化,便打掉了方余掌中的sh r n器!
尋常武夫被一劍打掉手中兵器早就失魂落魄,妄自菲薄,但方余卻舉手加額,作長揖禮,恭敬說道︰“道長高明。”
在門口瞅了一眼的鬼婆婆只是嘆了一聲“孺子可教”,又掄起袖子進屋做飯去了。
那老道見是長揖禮,顯然受寵若驚,捋須大笑道︰“小友莫要灰心,切勿小看這一劍。老朽平生與人拆招,若是一劍勝不了,就當真是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興許還要敗下陣來呢!我這一劍有個名頭,喚作‘三生萬物’,這一劍三十六般變化是我多年的心得,可說是集我劍術感悟之大成。小友可看清了?”
“招數變化已默記在心。”方余說道。
老道滿懷贊許地點了點頭,說道︰“日後劍術一道若有不明的地方,可去梅林盡頭找我切磋,老朽還有四十年所悟的出世劍心得,願與小友分享,希望下一次比劍時,小友已想到破解我這‘三生萬物’的招數。”
方余撿起被打落的長劍,反手提劍,作劍客敬禮,抱拳說道︰“承蒙道長賜教,晚輩愚鈍,日後怕是還有許多地方要叨擾道長,先在這里謝過了!”
“你這牛鼻子,也就這一點我老婆子瞧著順眼,大大方方的,毫不藏私!方小子,這一招‘三生萬物’是這牛鼻子老道一絕,你可一定要偷學了去,體會到其中劍招餃接與力道的奧妙。”鬼婆婆當真是神出鬼沒,若是默不出聲無一人知道她悄然出現在林子里。
“婆婆,你是來喊我們吃飯的嗎?甦丫頭餓到肚皮可撐船啦。”甦桐撇了撇嘴,拍拍那平坦得無一絲贅肉的小腹,眯著那清澈的眸子可憐巴巴地望著鬼婆婆。
鬼婆婆大笑一聲,撫摸著甦桐柔順如瀑的三千青絲,憐愛道︰“你這鬼機靈,學我老婆子說話倒是惟妙惟肖。婆婆怎麼舍得讓你餓肚子呢?走吧!婆婆今天做了你愛吃的蟹粉豆腐,保管你余味果腹,三日不絕!”
“婆婆,你又有絕句啦!”甦桐挽著鬼婆婆的臂彎,依偎在她的肩上。
“那老朽可就托甦丫頭的福嘍!”老道捋著花白胡子笑道。
“就屬你最不要臉!”鬼婆婆惡狠狠地瞪了那老道一眼,啐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