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春夏時節,一場巨大的災難開始慢慢地降臨在了早已經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原大地。 vw
這年的年初,已經陷入戰略僵持階段的日戰場,新的兩場戰火再度熊熊燃燒而起。第一場便是舉世矚目的國入緬遠征軍作戰,此次國軍隊走國際戰場,是民國建立後空前的壯舉,也是甲午戰爭後國軍隊第一次出鏡參戰。極度重視這場戰事的國民政府派遣了以第五軍為主力的十余萬國軍隊精銳部隊,並于二月下旬開始陸續進入緬甸。但在舉國翹首期待,從四月開始,一連串的敗仗噩耗從境外傳來。五月底的時候,遠征軍基本全軍覆沒,十多萬精銳死傷六萬余人,殘部里的一部分艱難回國,另一部分則輾轉進入英屬印度;第二場戰役便是第三次長沙會戰。這是阿南惟幾將代替岡村寧次將接任第11軍司令官後的第二次對長沙的進攻。第一次長沙會戰由岡村將指揮,日軍基本失敗;第二次是阿南將指揮的,日軍基本勝利;初嘗勝利滋味使得阿南將信心大增,因此這次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投入了七萬余重兵,意欲一舉攻佔長沙並摧毀第九戰區的主力。第九戰區在司令長官薛將的指揮下,投入三十余萬兵力迎戰,血戰兩個月,最終挫敗了日軍的戰略意圖,保住了長沙並取得殲滅日軍萬余人的大捷。
這場第三次長沙會戰也波及到了河南。為了配合第11軍在江南的攻勢,華北日軍出動了兩個師團的兵力強渡黃河,進攻第一戰區司令部所在的鄭州,雖然沒有攻佔鄭州,但日軍成功在鄭州附近的黃河南岸地區取得了幾個橋頭堡,並重創了豫地區的蔣鼎部。蔣鼎部在戰前瘋狂擴軍,擁有正規軍二十多萬,其他雜七雜八形形色色的民間武裝也有五萬余,對外號稱擁有精兵三十萬。但真正面對日軍的進攻時,這二三十萬耗盡豫民力勞民傷財所組建起的烏合之眾幾乎是一觸即潰。此戰後,蔣鼎部損失得七七八八,最後勉強收攏起來的只有十來萬驚慌失措的殘兵敗將。被日本人這麼一攪合,使得名義好歹是第一戰區總長官的蔣鼎霎那間一蹶不振,蔣鼎的勢力成了鼎足河南的蔣湯孟三支勢力里最弱小的一個其實蔣鼎的實力在之前是三家最弱小的,現在只不過是變得更加弱小了。
孟翔所在的豫西倒沒有被牽連。年初的時候,孟翔仍然像往常那麼忙碌,把豫西的社會秩序建設得日益完善。在洛陽南陽平頂山等幾個豫西大城市里,孟翔陸續投資建設了三十多家軍用鞋廠傷殘軍人學校以及軍醫院。孟翔這麼做,是很有針對性的。對于此時的國軍人來說,一雙鞋子的重要性絕不亞于一頂鋼盔。國條件落後,絕大部分的軍人平時行軍打仗穿的都是自制的草鞋或粗劣的布鞋,這樣的鞋子不但沒有任何保暖性或防護性,而且很容易磨爛,從而導致腳受傷凍壞生病等等。抗戰以來,不知道多少國軍人是因為沒有一雙好鞋子而失去寶貴的健康或更寶貴的生命。孟翔投資建設的這些軍用鞋廠,從國統區內購買制鞋設備,招募當地女工人做工,既提供了大量的業機會,也能像部隊提供源源不斷的鞋子。當然了,由于條件簡陋,德國人那種牛皮軍靴或日本人那種翻毛軍靴是制造不出來的,因此這些軍用鞋廠按照孟翔的設計和要求,主要生產類似于後世帆布鞋的軍用鞋,這樣的鞋子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柔軟舒適透氣健康,但不足之處是御寒能力差和不防水,但有總沒有好。至于孟翔建立的那些傷殘軍人學校,則是安置傷殘官兵的。很多官兵在戰場瞎了眼楮或斷了手斷了腳,自然無法繼續吃軍糧了,但單純地發一筆撫恤金給他們也不是長久之計。孟翔建立這些傷殘軍人學校,主要是聘請一些有手藝技術的老師傅,來教導這些傷殘退役官兵學習手藝,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使得他們以後的生活更加有保障。合格的軍人自然不怕死,但怕的是傷殘後怎麼生活下去的問題。毋庸置疑,孟翔這樣做是非常正確和深得人心的。對于傷殘退役的士兵,孟翔不但發放很豐厚的撫恤金,還創辦這樣的學校,這些舉措都讓他在部隊里的得人心程度愈發高漲。再加孟翔還新建軍醫院購買醫療設備聘請和培訓服務于軍隊的醫務人員,這使得在豫西的四個集團軍里,官兵們只知道孟副座,全然忘了第一戰區真正的最高指揮官蔣鼎和第33集團軍的正司令馮將。
揮汗如雨的忙碌,孟翔也和河南的老百姓們一樣,隱隱感覺到今年的氣候有些反常。進入春種時節已經兩三個月了,但豫西豫豫東等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卻至今都滴雨未下。原本是肥沃農田的鄉村間此時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灰蒙蒙的土黃色,生機盎然的春意基本杳無蹤影,連野草都因為干旱而有氣無力地打著焉,更加別提莊稼了,不少地區干得遍地溝壑,溪河斷流,死魚死蝦跟著淤泥一起凝固成了水泥一樣的硬泥板,炙熱的驕陽讓干裂的土地澆一瓢水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