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欺鬼(一)
秀才講到這不由嘆了口氣,回頭看了看自己珠玉淚痕的妻子,上前,輕輕替劉氏拭去淚珠,又是無奈一嘆,也不在他這一嘆是心痛妻子,還是替自己故事中那些個慘死冤魂悲哀,又或是為自己而嘆。
妻子也不開口索問,就如此耐心聆听秀才接下來所要說的事,秀才頓了頓,似在斟酌言詞,盞茶後,就听秀才感嘆道︰“那會,若是我祖輩在稍加謹慎一二,查明事情原由,將那暗中之物除了去,又怎會任那遺禍千年之物流入世間。”
秀才望著妻子劉氏,似是為了證明她心中所想,道︰“不錯,你已猜到,那少年正是我祖上,當日他們這一伙少年不知天高地厚,膽大妄為,所進的非是人世,而是那陰間幽冥地府,被鬼魔迷了心竅,與惡鬼為舞,賣了人心,讓一只惡鬼從陰間附著人身逃了出了。”
劉氏听得心中一顫,倆手不由微微緊握在一起,秀才又是一嘆,“那邪魔借著人身肉眼看世間凡塵,想著要重回人間,也不知使了什麼邪法魔咒,蠱惑祖上,與其定了某種條約,可助祖上實現心中所想,自那之後,我祖上憑著這一妖邪,可謂是有天降餡餅之福,那數不盡的白金黃銀也似統統生了眼,長了腿,進了自家門,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劉氏騰的站起,盯著秀才,似已想到了許多,靜待秀才繼續說下去。
“祖上不知邪魔之心,自以為是得天護佑,自身洪福齊天,命里該有這一世富貴,卻不想,這世間富貴,窮苦早已有了定數,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借著妖魔邪祟之力搬了的錢財豈是這般受用。”秀才深深一嘆,“祖上不顧天意道理,得了無盡家財,卻也沒受用幾年,先是祖母無故橫死,後有家中子嗣七人盡皆失了蹤跡,唯留下一養子幸免于難,可嘆,祖上雖坐擁無盡家財,到得晚年遇上了北方大旱,時局大亂,那李自成,張獻忠發動了農民起義,一皆家財盡數于亂世中散了個全,老祖也在這亂世中不得善終。”
劉氏听到這,已是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猜了個**之分,想起自己丈夫事件中祖上的幾個子嗣都無故消失,那不正是與自己幼子,次女一般,想到這,她又忽的想起秀才這些年沒得手藝,又不曾受朝廷俸祿,祖上也無得任何家財留于後人,可是他卻偏偏有那諾大家產,每逢家中錢物緊缺,秀才便從別處拿來不少真金白銀,如今這一聯想,正不恰恰與他祖上一般,莫說,那邪物早已尋到了秀才,而秀才又向它許了多事,如此想來,劉氏便越加覺得是這個理,心中又是悲痛,一屁股癱坐在地,那紅腫的眼眶一濕,輕起衣袖,掩面輕泣起來。
秀才有些慌神,不知如何是好,只上前倆步,就怔在原地,不知該如何開口,只是在那唉聲嘆氣,搭眉拉臉。
劉氏哭了多時,慢慢止住了悲傷,站起了身,拭去淚珠,素手一指,皺眉沉聲,“秀才,你我夫妻同心,我本不該這般問你,但怎奈心中著實傷痛,今日,你便當著這青天白日,滿天神佛之面,一五一十告訴我,倆個孩兒的性命可是讓你給害了。”
秀才連連後退幾步,只見往日端莊賢惠的妻子這時竟是面布寒霜,眼神凌厲,咄咄逼人,哪有往日間的半絲柔弱。他面上有些驚恐,滴滴冷汗自頭頂冒出,不敢回話。
劉氏見秀才這副模樣,心中其實早已有了定論,只是她還有那絲僥幸,希冀著自己丈夫向她解釋,也是對他們倆個孩子有所交代,可左等右等,秀才竟是沒吐出半個字,垂頭喪氣在一旁。
劉氏指著秀才的素手微微顫抖,終于無力垂下,身子搖了幾搖,晃了幾晃,險些跌倒在地,她以手撐著圓桌,沒在去看秀才一眼,抬手捂住了櫻桃小嘴,眼淚如珍珠白玉撲簌簌滴落,但她卻是沒發出一聲哭音。
秀才只覺得心中難受,想起倆個不見了的孩子,定是凶多吉少,回天無力,他心中也是悲痛,但實屬無奈,緩緩上前,伸手輕輕摸在劉氏肩頭,將昔年舊事,未曾金榜題名,還未上京赴考時的事都說于了劉氏。
那年,秀才年僅十六,正值年少,家中雖貧苦,但父母均不曾讓他受點滴之苦,同年人早已每天為那食住等生活之事奔勞不休,而他則安坐于私塾,倆耳不圍窗外事,念著那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心中有著一番不小的抱負。
那年他父母變賣了家中田產,與幾頭豬崽,勉勉強強湊夠了赴京趕考的盤纏,隨父母上了京,也在那一年,他名落孫山,與富貴交失而過。
父母也不曾埋怨于他,只道讓他明年在來,可這秀才當時直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生的不甘,將滿腔的憤怒,都化做對這些年苦讀的詩賦五經的怨恨,將那聖賢書,禮義廉恥五德一股腦的丟入灶中,燒了個灰飛煙滅。
這秀才之母見兒子如此灰心喪氣,自甘墮落,心中著實不忍,就在返鄉的第二個夜晚離開了,沒人知道她去了何處,丈夫尋找了三日三夜沒有找到,就在所有人認為秀才的母親恐是凶多吉少,或是被人謀了性命,已魂歸了九泉。
家人備了副薄皮棺材,取了生前所穿戴衣飾,做了個衣冠冢,就要下葬那日,一個滿頭銀發,面容青橘,佝僂著腰,衣裳破破爛爛的老太婆拄著個爛木根,步履蹣跚的進了秀才的家。
秀才的父親是個心善之人,見這老太婆諾大年紀,衣物破爛,蓬頭垢面,身上不少部位隱約可見有青腫,暗紫淤傷,在自家的鍋中ど出半碗白米冷飯,遞于這老太婆。
誰知,這老太婆一接過白米飯,皺紋交錯密布的老臉是擠出一絲微笑,一開口,就將秀才的父親驚得呆愣在地,目瞪口呆,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