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明帶只豬

第一百五十四章︰知兵善戰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海角等天涯 本章︰第一百五十四章︰知兵善戰

    可在永樂二年,安南國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現在大明境內,並說有緊急事情向皇帝稟告,他也被隨即送往京城,得到了晉見永樂帝的機會,一個天大的謊言就這樣被揭破!裴伯耆告稱在建文年間,安南丞相黎氏突然發難,殺害了原來的國王及擁護國王的大臣,自後改名為胡一元,並傳位給他的兒子胡氏,利用改性的方式來設計欺騙大明皇帝,騙取封號。

    裴伯耆在永樂帝前說的是聲淚俱下,還寫了一封書信,上面說道︰“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鳴闕下,伏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凶,復立陳氏,臣死且不朽!”

    如果一切都如裴伯耆所言,那南安胡氏就犯了極其嚴重的欺君之罪。胡氏不僅欺騙了整個大明朝,也欺騙了最不容忍其他人欺騙他的永樂帝!可是,永樂帝也不能因為一個叛逃大臣的一家之言自己打自己嘴巴,禮部的官員有去安南親自核實過,冊封的詔書也發下了,這事上必須慎重。

    永樂帝就這樣先把裴伯耆這位從南安叛逃過來的忠臣先安頓下來,不動聲色地進行新的調查,永樂帝需要更多的證據。也就在永樂二年八月,另一名人證出現了,這人就是原安南陳氏國王的弟弟的陳天平。這位落難王室,也是陳氏唯一的落網之魚是先逃到寮國{老撾},因為寮國也是大明的屬國,然後由寮國護送到了大明,相應的證明安南國內的確發生了胡氏篡國之事。這下,永樂帝全明白了,他不僅被番邦的逆臣欺騙,更被下屬的禮部官員欺騙了。

    但是,永樂帝此時依舊不動聲色,因為他也沒見過陳天平,國之大事需要慎重。所以他照例在年底接受南安使臣的朝貢。可在使臣們來到宮殿內,正準備下拜,坐在寶座上的永樂帝突然發話︰“你們看看這個人,還認識他麼?”

    此時陳天平應聲站了出來,看著安南來的使臣們。

    使臣們看清來人後,大驚失色,出于習慣立刻下拜,有的還痛哭流涕。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氣憤,他站出來斥責使臣們明知現任國王是篡權賊子,卻為虎作倀,不配為人臣。他的幾句話擊中了使臣們的要害,安南使臣們惶恐不安,無以應對。

    人證物證皆在,永樂帝怎麼可能不憤怒!立馬將先前派往南安的禮部大臣下獄,罪名就是欺君罔上。接著立刻發下詔書,對現任安南國王胡氏進行嚴厲指責,並表示這件事情如果沒有一個讓大明滿意的答復,大明天子的雷霆之怒不是好玩的!

    永樂帝的斥責詔書似乎很見成效,安南現任胡氏國王的答復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在答復的書信中,這位國王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和自我批評,表示自己不過是臨時佔個位置而已,國號紀年都沒敢改,現在已經把位置空了出來,誠心誠意等待陳天平回國繼承王位。

    當然,永樂帝根本就不信這個人篡國的逆臣真會這樣做,永樂帝也是靠特殊手段奪取江山的,他當然理解叛亂成功者的想法。只是,對永樂帝來說,依靠篡位奪權的成功者,只需要永樂帝一個人就夠了。可是,擺在永樂帝面前的還有一個麻煩,很大的麻煩。

    身為馬上皇帝的永樂帝,當然是支持裴伯耆借兵復仇的辦法,這個辦法最簡單,也最實在。可偏偏,洪武皇帝在生前規定了眾多的不征國,其中就包括了安南!

    永樂帝靠靖難起家,標榜的敬天法祖,他總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一開口要打的話,下面的大臣也會反對。而且胡氏現在表面上已經認錯,如果胡氏真這麼听話的話,那事情也就簡單多了,也省去了永樂帝不小的麻煩。

    在安南這件事上,永樂帝也有征求過道衍的意見,道衍和尚的意見很簡單,先把人送過去,然後再靜觀其變。而李浩然更是通過道衍向永樂帝建議,陳平安可以送過去,但要用聯絡消息為借口把裴伯耆留下,而留下裴伯耆的意義,永樂帝與道衍當然知道。

    留下了裴伯耆這個陳氏王朝的忠臣,表面上是用來維持安南與宗主國大明朝之間的感情。可實際上,是為了戰爭做準備。如果安南的胡氏亂來的話,陳平安又不幸身死,那裴伯耆就是大明的幾十萬大軍向導,在裴伯耆的引導下,大明軍隊可直接殺入安南腹地,剿滅叛逆!

    安南後面要發生的事,李浩然都清楚,因為他偷看了歷史的進程。現在他這只蝴蝶對歷史的改變還是極其微小的,反正他還是個孩子,很多事還可以靜觀其變。至于安南的戰事,李浩然認為國家養軍隊就是用來打仗的,不打仗的軍隊就只是一堆花花瓶子,一踫就碎。而且安南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千百年來,中華強則向中華稱臣,中華弱則變成強盜掠奪土地、人口,殺戮我中華百姓。李浩然很期待自己日後有親手解決安南問題的機會。

    為了日後方便,李浩然還通過道衍多安排了一手。那就是當陳平安出現時,李浩然就讓道衍向永樂帝建議,送陳天平兩個女人照顧陳天平的生活,反正陳天平來大明的時候也是孑然一身,身邊也需要人伺候。在陳天平的身份被確認後,這兩名送去伺候陳天平的女人也就越發的重要,到陳天平離開南京時,其中一人已經懷有身孕,陳天平更私下保證,只要他能平安回國成為國王,一定迎娶大明女子為王後。

    陳天平能不能活著成為安南國王,結果李浩然已經知道了。關鍵是他所留下的血脈,將在日後有大用。只要這條血脈保留下去,總有一天安南再次成為中華皇朝的一個省。至于陳天平這個人的死活,李浩然不在意,道衍也不在意,永樂帝更不在意!

    安南的事就暫時這樣了,不管後面會發生什麼,大明朝都已經做好了準備。第二件事才是李浩然最在意的,因為他一直所向往的,一直所崇拜的鄭和船隊,大明的無敵艦隊終于是要出海遠航了!

    明永樂三年,永樂帝遣中官鄭和、王景弘率領大明艦隊出使西洋!鄭和七下西洋中的第一次首航即將開始!

    鄭和,雲南人,小名三保,本姓馬,*人,祖先為西域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元朝殘部統治的雲南,一舉攻克雲南。那年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閹割成太監,隨後五年更隨明朝大軍東征西討,最終被分配到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身邊,成為永樂帝的貼身太監。

    在現代人的眼中,太監似乎都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扭捏作態如同女子的妖孽。可實際上,在明初的很多太監中,皆是弓馬嫻熟的善戰之輩,靖難之役中多有宦官跟隨在永樂帝身邊,或為將沖鋒在前,或為貼身侍衛時刻守衛在永樂帝身邊,無一不是敢死之士。當年的馬三保正是其中之一。

    永樂二年,永樂帝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史書上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知兵善戰。”

    永樂帝在認命鄭和為正使出使西洋前,曾經詢問過袁珙之子袁忠徹。袁珙老了,袁忠徹的相術已經繼承了其父九成的本領,正是袁家的新一任繼任者。袁忠徹是這樣評價鄭和的︰“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出使西洋在朝廷絕大多數的朝臣眼里是個苦差事,茫茫大海,凶險無比。一心想老死家中,落葉歸根的大臣們可不願意接手這樣的苦差事,對于永樂帝的任命也就無一反對,這樣苦差事當然是交給能吃苦的,又跟自己沒什麼關系的人去做。

    可誰又知道,一直到六百多年後,海洋卻是中國人無法忘記的痛!驕傲自大,閉關鎖國,使得中國經歷了最黑暗的百年,直到現世都無法改變海洋弱勢的局面。無數人捧起史書,看到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想象著傳說中的鄭和寶船,大明無敵艦隊,是那麼的辛酸。

    李浩然雖然有跟道衍提過海洋的重要,東海之濱倭國的威脅,但道衍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因為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海洋,還是倭寇,都不是太重要的存在。只有李浩然的心里一直記著,也是他想要改變歷史的一大目標。

    鄭和,李浩然認識,李成應也認識。都是永樂帝當年的貼身侍衛,鄭和與李成應之間的關系很不錯,都是當年燕王身邊的貼身侍衛,都是保護著燕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都是一起在尸體上喝酒吃肉的生死兄弟。所以鄭和也認識李浩然,也知道李成應把這個兒子寶貝得不行。當初李成應因為林月如犯事的時候,就是馬三保攔著永樂帝,為李成應求情,也是他想辦法讓人去通知李立華的。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回到大明帶只豬》,方便以後閱讀回到大明帶只豬第一百五十四章︰知兵善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回到大明帶只豬第一百五十四章︰知兵善戰並對回到大明帶只豬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