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溫塵停頓了一下,拿起講台旁邊的一瓶水,喝了兩口,而台下的觀眾,此時也是利用這短暫的時間,迅速地把之前的東西給記錄下來,或者就是調整了一下心情,好繼續听溫塵的演講。</p>
片刻的時間,溫塵繼續講道︰“曾經有人問過,這個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宇宙嗎?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宇宙,像什麼平行宇宙之類的。對于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有想過,鑒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還無法得出一個確切的d n,但是呢,我個人覺得是有可能的。只是這個其他的宇宙,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多維的?平行的?我倒是想象不出來,或許也是像我們這個宇宙一樣的模式?嗯,這是有可能的,甚至這個可能性還比較高呢。畢竟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在面前,其他的猜想,都是猜想而已。”</p>
“那麼,假設有這樣類型的其他宇宙,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宇宙了,這樣的話,如果有一天,我們這個宇宙收縮成奇點的時候,我們便可以到其他的宇宙去躲避災難了。”</p>
“如果宇宙不是唯一的,那麼這個世界,便是由多個宇宙而組成的了,也或許我們這些宇宙,也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呢,呵呵,這個也不好說,畢竟學識是永無止境的,需要無數代人的不斷探尋。”</p>
“假設,在我們這個宇宙的周圍,有著多個的類似宇宙,那麼他們之間會是怎麼相處的呢?我猜想,這些宇宙都有可能是運動的,在一定的距離下,它們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如果發生距離較近,甚至交錯的情況,那麼這兩個宇宙,便有可能產生一些影響,比如一個吸取了另一個宇宙中的物質,甚至兩者進行合並了,變成一個新的,大型些的宇宙。但是在合並的過程中,也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也有可能產生一些意外的情況。比如兩個宇宙,在一定的情況下交錯,然後又分開,這交錯的過程中,一些物質進行了合並,但是這新產生的物質,在兩個宇宙的影響下,竟然獨立出來了,變成了一個新的宇宙。也有可能在兩個宇宙合並的時候,產生了一個極大的沖擊力量,甚至是爆炸的力量,使得這一個新的宇宙,分散成了多個零散的小宇宙。”</p>
“說完了宇宙的大體,現在我們來聊聊宇宙的內部。在宇宙的內部,除了我們所能知道的這些星球、星雲等星體,其他的地方,真的都是空無一物的嗎?不是的,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這宇宙的內部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得出來的結論是,我們所能知道的物質,只佔了整個宇宙質量的一小部分,其他的部分,還無法被人類所了解,被統稱為暗物質,另外還有一些暗能量、反物質之類的說法。”</p>
“其實呢,我覺得也很簡單!打個很貼切的比方,我們這個宇宙空間,其實就和我們周圍的大氣層似的,看似空無一物,其實都是融在了內部。那些空中的雲朵,降落的雨滴、冰雹、雪花等等,就如同宇宙中的星雲、星球一般,可以被人所發現。可是空氣中的其他成分,如氮氣、氧氣等其他氣體,便無法被人簡單地感知得到,這個就如同宇宙中的各種宇宙射線了。一般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很安靜地存在著的,但是如果某些方面發生一些變化,那麼相應的一系列物質都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地面上的水汽又會蒸發融入到大氣當中,使得大氣濕度增大,從而在高空受冷的情況下,變成了雨雪、雲朵。在宇宙當中,也是如此的,一定的條件下,宇宙中的物質也會合並變成塵埃、星雲、星球等。”</p>
“目前的情況下,還無法徹底地了解宇宙中的暗物質,但是,至少已經找到了一個方向。在未來,我相信,這宇宙中的暗物質,將會有可能像今天的空氣一般,被不斷地研究破解出來。還有其他的那些暗能量、反物質等等,也是同樣如此。我已經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了。”</p>
“這個宇宙很大,之所以也很神秘,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將它研究透。等到哪一天,我們人類破解了這個宇宙的奧秘,那將會帶來一個全新的科技飛躍。材料、能源永遠都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階梯,只有了解更多,掌握更多,有了前進的階梯和動力,那才能走得更遠!人類也才能永遠地繁衍下去。”</p>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要是都像我這麼說的話,那宇宙中的物質不是自己就先開始收縮了?哪里還用等到那個點。這里我想說的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按照宇宙中的規律來運轉的。物質本身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自然也會自我收縮,但是這個收縮的速度還算是比較慢的,因為與引力相對的阻力,它可是隨著距離的縮短,而不斷增大的,所以物質本身收縮的這個速度,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比不上被其他物質吸引的速度。但是非要算獨自收縮的個例,那就不得不說那個宇宙中常見的黑洞了。”</p>
“黑洞,這個宇宙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具體的概念,我就不重復了。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黑洞雖然會吸收周圍的物質,但是它還會噴射出一些物質出來。就如同一個人吃了一頓飯,然後打了個嗝似的。”</p>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按我剛才的猜想來說,其實就是引力和阻力的一個作用而已。目前的那些黑洞,可以說是殘缺的、不完整的作用力模型。如果是完整的,那麼這個黑洞只會持續地吸收,而不會放出任何的東西。而為什麼見不到完整的模型,卻到處都是這些殘缺的模型呢?我覺得這和他們的質量大小有關系。”</p>
“咱們看下這些黑洞所噴射出來的物質,全是一些高能射線,完全沒有任何固態的物質出來。這說明什麼?這就說明,以目前這些黑洞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是完全無法束縛住它們這些高能射線。只有一個足夠大質量的黑洞,才可能束縛住一切,包括那些從黑洞逃逸的物質,而這個足夠大質量的黑洞,才是一個完整的模型。這個完整的模型,我暫且叫它源奇點。只有質量等于或高于源奇點的黑洞,才有可能最終成長為一個新的奇點,其他小于這個質量的黑洞,最終都將消亡或者成長成一個源奇點。”</p>
“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宇宙中的星系、行星的光環、還有黑洞的外環等,基本都是一個扁平的圓盤形狀。也就是說,它們圓盤處的引力相對其他地方,會更強大一些。這也是那些黑洞的噴射物質,都是從引力薄弱的兩頭噴射出去的一個原因。可是為什麼會是這樣呢?要知道,宇宙中的恆星、行星等星體,可都是球體的,按理說,它的引力也該是相對均勻的,可為什麼會是一個扁平形狀的呢?”</p>
“這里我就要說到一個自轉的問題了。由于自轉的緣故,使得球體周圍產生了一個離心力的作用,而離心力的作用方向,是和自轉的方向有關系的。在引力和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星體周圍的物質呈現出一個扁平的形狀。”</p>
“另外,我還要提點東西,那就是那些流浪的星體,它們被某些大型的星體捕獲的情況。一般來說,每一個星體的引力大小,都是固定的,所以它所能吸引的物質質量,也是固定的。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宇宙中的大部分星體,他們捕獲的物質一般都達到了穩定的狀態。但是也會有些例外的情況發生,那流浪的星體就是其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他們在路過這個星球的引力範圍時,往往會被這個星球的引力場給影響到。然後擁有動能較大的星體,會直接逃脫倒這個引力的束縛,而動能較小的,則會根據實際的情況,或以不同距離的運行軌道圍繞這個星體運行,或是直接就被其他星體給吞了。這些剛被捕獲的星體,因為自身還擁有一定的動能和運行軌道,在被大型星體捕獲後,他們還會沿著原先的軌跡,創造出一個新的運行軌道。”</p>
“但是這些就完了嗎?沒有!要知道,每個星體所擁有的引力,計算出來都是固定的。你捕獲一個新的星體,那麼在力量薄弱處,也有可能,你就要失去一個星體了。”</p>
“下面咱們,再來談談咱們自己所在的這個星球吧。”冷不丁地冒出了這麼一句話。</p>
“咱們這個星球的狀態,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才會產生大量的生物。可是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能想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是我想象不到的。”</p>
“通俗來講,咱們這個星球不但是一個有生命的地方,而且還像是一個充電玩具。可至于這個充電,其實說到根源,那可都指向我們這個星系的恆星了。這個恆星,位于整個星系的中央,每天都釋放出大量的光子。而這些光子,通過水球的時候,其所攜帶的能量會被大氣層給吸收掉了,即使有些沒有吸收干淨的人,最終也會被腳下的泥土給吸收完畢了。只有少數的部分會被反射到宇宙當中去。”</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