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

一三一 所謂**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陸雙鶴 本章︰一三一 所謂**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一三一 所謂**

    “啊?怎麼會這樣?”

    大家都很奇怪,如果是陝西,河南這些經常鬧災的地方,人口減少倒也能理解。  海南島不缺糧食,這麼多年來又不停有移民遷入,人口只應該增加才對。

    “海南島上的黎族經常會起來造反,然後又總是被鎮壓,這個過程中間死了不少人。  不過我更相信是兼並和瞞報,才導致賬面上戶數減少這麼多。  ”

    龐雨對此顯然已經有過研究,又專門向老嚴等人咨詢過,對于這方面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明王朝是按戶頭來收稅的,象許敬,莫大鵬這些人,家里人口上百,但在戶籍簿子上也只記為一戶。  土地兼並導致很多農民喪失土地後淪為佃戶,又或者全家進入大戶人家為奴,這些人在戶籍上都不存在了。  ”

    “另外,根據老嚴的介紹,從外地遷移來的移民很少主動上報戶籍,他們往往想盡辦法隱瞞人口數,這樣可以逃稅。  深山里甚至有很多官府都不知道的黑村子,這些人在戶籍簿子上也不存在。  ”

    “靠,這幫官兒就不能統計的清楚一點!”

    解席很不滿意的發著牢騷,龐雨則哈哈一笑︰

    “清查人口和丈量田畝可是地方官們發財致富的捷徑——老嚴他們這些胥吏們最喜歡的也就是清查。  ”

    “啊?為什麼?”

    胡凱還真是個老實孩子,龐雨禁不住哈哈一笑︰

    “因為可以受賄啊——白花花的銀子一塞。  十畝水田就變一畝旱地了,家里十口壯勞力就成一個孤寡老頭兒了……反正縣太爺又不可能親自下去數人頭,所有地事情還不都是小吏們在做。  據說歷任瓊州知府上任後都要搞搞清查,而每次清查下來人口都會少一些……”

    “日,那這冊子還有個屁用啊?”

    “是沒用啊——官吏們才不在乎這上面的數據準不準呢。  所以我才寧肯相信洪武年間的數據,畢竟那時候朱元璋‘貪官剝皮’的律條尚在,調查出來的數字應該比較可信些。  ”

    龐雨一番話讓大家都顯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  林峰則皺起眉頭︰

    “可是這樣搞的話,官府要依據什麼來收稅呢?”

    龐雨攤攤手。  哈哈一笑︰

    “就是根據這些冊子來收啊,所以才要隱瞞人口和田地數。  造成地直接結果就是政府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

    龐雨還記得以前跟李教授閑聊時,老人家曾經跟他談起過明代史書中一段趣事︰洪武年時明政府一年可以收到三千多萬石地稅糧,有一年最多收到了三千兩百萬。  朱元璋一開心就規定說以後就按這個標準,每年征收稅糧不超過三千三,老百姓負擔不會太重。

    然而這個標準後來基本就沒能達到過,除了和老爹一樣彪悍的永樂。  之後的歷代皇帝,每年能達到兩千七百萬這個標準就非常高興了,到萬歷年間只剩下兩千五百多萬,而萬歷三大征則花光了政府的國庫……

    崇禎那個倒霉孩子,歷史書上一直說他收稅收多了才導致農民起義,可實際上,明政府的收入卻是一直在減少的。  而同一時期明帝國的人口卻增長了至少兩三倍,政府地開支更是增長了五倍以上。

    當初龐雨听到這段笑話時還感到難以置信。  然而到了這邊,在跟嚴文昌等體制內人員具體交流過之後,他終于明白這是咋回事了。

    “基層徹底爛掉啦……”

    敖薩揚也在嘆息,大明朝不是沒錢,但這錢卻收不到政府手中。  效率低下的吏治,加上僵化死板的經濟政策——朱元璋定下的稅率嚴禁子孫後代更改。  任何試圖增加稅收的官員,無論什麼原因,都會遭到清流們最強烈的抵制。  即使面對皇帝他們也敢于破口大罵,然後得意洋洋脫了褲子等著挨廷杖,並由此加入所謂“清官”“忠臣”之行列。

    踫到這麼一群臣子,難怪崇禎皇帝日後會在那棵著名的歪脖子樹前嚎啕大哭︰“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以這邊官員的表現來看,倒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對于遠在北京紫禁城里,那個今年才剛剛十九歲地倒霉蛋,大家很是幸災樂禍了一通。  不過龐雨接下來一句話。  卻讓所有人都笑不出來了︰

    “現在這麻煩轉移到我們頭上了——我們也要依據這些東西來收稅,而且馬上就要到收秋糧的時候啦。  ”

    大家頓時一愣。  雖說一直以來他們都很自豪的宣稱佔領了整座州府,但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物質準備上,其實都還沒怎麼考慮這些問題呢。

    “現在就準備收了麼?能不能先緩一緩,免個一年怎麼樣?”

    按照解席原來的設想,在屬于他們自己的基層隊伍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還不打算這麼早就介入到本地繁雜紛亂的民政事務中去。  反正他們現在並不需要這些賦稅,找個名目干脆免掉一年,也好爭取人心。

    但龐雨立即提出了一個最實際地問題︰

    “如果我們免除今年的賦稅,固然可以讓當地老百姓高興一下,但海南島上大大小小所有公務人員的工資福利如何解決?”

    以前在臨高的時候,他們可以不用管這個。  因為臨高縣太小了——和後世比起來,明王朝的公務員班子實在是非常的“精干”——臨高縣城里正兒八經吃政府俸祿的才十來個人。  而且那時候程葉高等人怕他們怕得要死,能保住命就謝天謝地了,當然不可能跑來找他們談工資待遇問題。

    後來老程三天兩頭派人前往府城,申辯自己並未“從賊”,其中有一半因素也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這份俸祿。  關于臨高縣算不算“陷入賊手”的官司一直在打,府城官員倒沒在這方面為難他們,反正統共不過十來號人,大明王朝又是出了名的低工資,賬面上根本沒幾個錢,于是他們地錢糧祿米還是由朝廷發放。

    然而現在,當瓊州府也“失陷”之後,這個矛盾就一下子尖銳起來。  瓊州這邊除了海南府道衙門,還有兵備府、布政分司、軍器局、府學等一系列政府機構,都是吃官家俸祿地,甚至在城里還有一個“養濟院”——由國家開辦的孤寡老人兼兒童福利院,也是政府出錢。

    除此之外,作為海南島地首府,領有包括崖、儋、萬三州,瓊山、澄邁、臨高、安定、文昌、會同、樂會、昌化、感恩、陵水共十縣……所有這些地方的官吏俸祿,理論上都是要這邊負責的。  大陸那邊是肯定不會送錢來了,所以現在的關鍵就是——作為海南島的新主人,他們認不認這筆帳?

    “我x了,這關我們屁事啊!”

    解席先是罵了一句粗口,但連他自己也很快意識到,這麻煩肯定繞不過去——他們當然可以拒絕為明王朝的政府雇員支付工資。  但相對的,這些人也就不可能為他們所用。  而且毫無疑問,對于造成他們失業的罪魁禍首,那些地頭蛇們肯定會想盡辦法給這邊找麻煩。

    想當年……準確說是若干年以後,輕松控制了伊拉克全境的美軍為了節約那點微不足道的軍費,干脆利落解散了薩達姆時期多達幾十萬的舊軍隊。  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美國人所犯下的最愚蠢錯誤之一︰丟掉了飯碗,衣食無著,又偏偏受過系統軍事訓練……那些舊軍人中間,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為了反抗軍成員,他們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也要遠遠超過節省下來的工資錢。

    以前閑聊談到這方面時,大伙兒對于老美的這種短視行為都狠狠加以嘲笑過。  現在輪到他們自己了,當然不能重蹈覆轍。  連一支才一百多人,亂七八糟的傷殘敗兵隊伍都要牢牢控制住,更不用說海南全島上下,多達數千的明王朝正規官吏兵丁。

    “這筆錢肯定是要給的,不但要給,還要比原來有所增加!”

    用不著龐雨再多費口舌,大家很快便達成以上共識——所謂政權,從來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就由這些底層官吏支撐起來的。  沒有這些基層人員的協助,光憑瓊海號上這一百三十九名現代人,加上千把投誠過來的新短毛,充其量也就控制一兩座縣城的規模。

    要想控制整個海南島,和明王朝分庭抗禮,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肯定不行。

    “果然,還是基層建設最重要……太祖爺的經驗啊。  ”

    解席擺出一副深沉模樣,隨即遭到全體與會人員的一致鄙視——這大道理誰都會說,現在的實際題就是︰錢糧從哪里來?

    先前倒是繳獲了大批白銀,但都已經運回臨高了。  瓊海號返航時基本搬空了府城的倉庫,王海陽走的時候又帶走了大部分人力資源。  在委員會的計劃中,臨高依然是建設重點。

    如果再要讓臨高那邊把物資送回來,估計也勉強可以做到。  只要把重要性說清楚了,委員會里面大部分人都還是通情達理的。  不過就解席,龐雨,林峰,敖薩揚等個人的想法,哪怕僅僅是出于自尊心,他們都不想走這一步。

    ——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堅決不走回頭路。  作為第一批離開大集體出來闖局面的漢子們,這邊人人心里都有這麼一股子傲氣。

    男人麼,生來就是要面對困難的。{飄天文學<a href="https://" target="_blank"></a>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失在一六二九》,方便以後閱讀迷失在一六二九一三一 所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失在一六二九一三一 所謂**並對迷失在一六二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