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戰野

第十八章、死刺史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赤軍 本章︰第十八章、死刺史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天亮以後,張祿就向法鏡辭行,打算徒步登山,但是卻被法鏡給攔住了,說︰“卿毋上山,下山可也。”

    張祿問他是什麼意思,法鏡說︰“吾夜間籌思,魔之襲卿,得無不欲卿登峻極耶?若前,恐禍不旋踵。”張祿皺起眉頭,撓撓下巴,說和尚你這種猜想也有一定道理……然而師命不可違啊,我必須得上峻極峰去尋訪張巨君哪。

    法鏡搖頭道︰“卿雲仙師,當不在峰上。”張祿說哎,昨兒你可不是這麼說的啊。法鏡笑道︰“吾雲或在,未確證也。然佔算之,卿欲有所得,當往陽城一行。”

    張祿問什麼,和尚也會佔卜?心說我怎麼從來就沒見過有和尚擺攤兒算卦的,而全是老道呢?法鏡解釋說︰“非如道家龜卜、蓍算也,佛有天眼通,乃以清靜心觀照一切緣法,知過去未來一切因果。吾自無此神通,然略窺一二門徑,就因推果,乃以告卿。”

    說白了,佛家也是有預言術的,只是不跟道士似的要玩兒燒龜甲、擺蓍草一類花樣,真正的佛可照見過去未來一切事件,法鏡和尚當然還達不到這種程度,但大致推算一下張祿該往哪兒去才能找到想找的人,這點兒本事倒也不缺。

    張祿將信將疑,還想仔細詢問法鏡佔算的手法,以及所得的結果,也嘗試著從對方語言和表情中,判斷這話有幾成可信——偏偏跑寺里來借宿一宿,就撞上了寺里和尚被什麼外魔所侵,打算襲殺自己,哪兒就那麼巧啊?這老和尚是真不清楚其中緣由呢,還是故意裝傻?可是他跟自己初次相識,也沒什麼道理設圈套來害自己吧。

    這又不是佛道兩家爭奪宗教主導權,全面撕逼的時代,不會因為自己是個道士就想取自己性命吧?

    法鏡的表情很誠懇︰“緣法是在,因緣而行,事半而可功倍也。昨夕吾既救卿,今又何必撓卿?但往陽城去,若無所見再歸嵩山,何傷?”我要真想害你,昨晚就不會念經救你了,你何妨顧念著這一點點恩惠,下山往陽城去走一趟呢?倘若一無所獲,那時候再爬嵩山好了——難道你趕時間嗎?

    瞧著老和尚誠摯的表情,听著他溫和的話語,張祿倒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起來——終究人家救了你命啊,你還懷疑人家?我又不什麼重要人物,他也犯不上往自己身上設什麼復雜的圈套吧,而倘若圈套簡單,自己又豈有想不通、看不透的道理?于是謝過法鏡,從法王寺大門出去,啟程下山。

    嵩山到陽城,不過短短二十多里路,普通人要走一兩個時辰,張祿健步如飛,才一刻鐘的功夫,遠遠就望見陽城的城牆啦。他正在心里琢磨,老和尚要自己往陽城來,可是哪有修道者住在城里的道理呢?難道是所謂的“大隱隱于市”?然而既然是隱,城邑當中那麼多人,自己又該從何處找起才是?猛的心有所感,抬起頭來,就見前面道旁石頭上坐著一個老頭子。

    這老頭兒須發斑白,年歲跟法鏡和尚差不太多,但面色更為紅潤,並且隱現一股不怒自威的官宦氣象——用後世的話說︰天生領導範兒。只是他身上穿的卻只是平民裝束,垂著頭,手把一根拇指粗細、兩尺來長的樹枝,似乎是很隨意地在土地上繪畫著圖案。

    張祿眼楮尖,隨便一掃而過,當即瞧明白了,老頭兒在地上畫的是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不禁心中一動。就在這個時候,老頭兒也抬起頭來瞧見了他,當即站起身來,微微而笑,伸手招呼︰“來,來。”

    張祿急走幾步,近前施禮︰“長者召喚,何所教耶?”老頭兒捻捻胡須,笑著說道︰“吾在此候子久矣,不知子登嵩高去來。”張祿問你誰啊,為什麼要在這兒等我?你知道我是誰嗎?老頭兒頷首,隨即指著自己的鼻子︰“吾,嵩高山張師弟子也,特于此候子。”

    張祿又驚又喜,心說法鏡老和尚算卦算得倒挺準嘛。趕緊再施一禮,自我介紹︰“余密縣張祿也。”老頭兒也當即報上姓名︰“陽城 儉。”還特意提起樹枝來在土地上寫下那兩個字。

    張祿聞听此名,又見他寫下“ 儉”二字,不禁心中一動,就問︰“胡為不書‘谷’?”老頭兒听了,不禁捻須大笑︰“為避禍耳。”說著話注目張祿︰“卿知我耶?”

    倘若換了一個人,還真未必清楚這 儉究竟何許人也,但張祿不一樣,他是當過郎官的,郎官是官員預備隊,而且很多成員背後都有大官僚做靠山,相關官場上的八卦傳得最多了,近十幾年間的主要官員人事變動、來歷去路,就沒有他們不聊的。所以張祿听說過,曾經有一位益州刺史,就叫儉,字元節。

    “”和“ ”其實是一個字,都來源于周代的晉國大夫氏,理論上怎麼寫都成,但一般情況下官方文書多寫“”,民間俗用“ ”。因為這個姓氏非常罕見,所以張祿印象才深,他問對方︰“胡為不書‘谷’?”意思就是你干嘛不寫“”而要寫“ ”啊?對方回答說是為了避禍,又問︰“卿知我耶?”張祿這才可以斷定,面前這個 儉,正是故益州刺史儉元節。

    那麼堂堂益州刺史,干嘛跑這兒來給張巨君做弟子,改修仙道了呢? 儉隨即道出緣由——就理論上而言,他這會兒應該是個死人啦。

    儉本該是偃師人,靈帝晚年出任益州刺史,據說在任上橫征暴斂,引發了馬相、趙祗等人呼應黃巾起義,也自稱黃巾黨,旬月間聚眾萬余人,攻破治所雒城,將其一刀兩斷。但是 儉說了︰“殺我者,非馬相、趙祗也,實劉君郎也。”

    劉君郎就是劉焉。 儉說自己管理益州的時候,確實干得不大好,但真沒有加重賦稅、殘害百姓,更沒有中飽私囊,一是前任刺史劉雋搞得天怒人怨,到他這兒積重難返,二是朝廷催糧催得緊,他也沒有法子,因此才被黃巾黨一煽動,最終釀成了民變。在此之前,太常劉焉就听信了董扶所言,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故此垂涎他的職位,于是一則上奏靈帝,請求改州刺史為州牧,二則到處傳播他如何如何不堪的謠言。靈帝覽奏,便任命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派他入川去整飭吏治,逮捕儉。

    可是劉焉才到荊州,還沒能入川呢,就傳來了馬相、趙祗造反的消息。他既沒有即刻赴任,指揮征剿,也沒有上奏朝廷,請求派兵平亂,反倒縮在荊州,暗中派人資助亂軍,讓他們攻破了雒城。等到儉“死”了以後,馬相等人也被益州從事賈龍所殺,他劉君郎才得意洋洋地進川去摘桃子。

    當然其實儉並沒有死——關于這點倒早有傳言,所以張祿才會懷疑此 儉就是彼儉——“吾昔曾遇張師,雲吾有仙骨,是日乃于亂軍中救吾出,並告以劉君郎陷害事……”儉就此大徹大悟,對人世間尤其是官場再無留戀,于是拋下老婆孩子,一個人搬到嵩山附近的陽城來,大隱于世,改稱 儉,開始跟隨張巨君修道。

    介紹完自己的身世後, 儉就說了︰“張師雖在峻極,但雲破障在即,不日飛升,不欲人擾,故使吾在此候卿也。”

    張祿心說怎麼這麼巧啊,那邊裴玄仁才說登仙有望,這邊兒張巨君也說要飛升——你們是在比誰先走嗎?可是又不禁疑惑,就問 儉,說你怎麼能夠猜到我會到陽城來的?

     儉說我是靠的卜算,知道西方來人要求見張師,而且必經陽城,所以才預先到這兒來等著你——“卿似欲問張師一言,可問吾,但知,必相告無隱。”

    張祿心說又一個會算命的,而且貌似比法鏡老和尚算得還準哪。便即道出來意,說關于那則“長人執弓”的讖謠,令師是不是從于吉那兒听到過,並且還被張貂給偷听去了?

     儉點點頭,面露哀傷之色︰“張師曾雲,昔有弟子張貂,聞此讖而下山,欲以應也。明知不應,又告誡之,不得外泄此事,雲但泄必致身死。卿今雲此,則張貂必死矣!”

    張祿心說我可沒殺張貂,不過自家族人會不會殺他……那我倒不清楚了,也不打算知道。就听 儉繼續說︰“此事,張師亦深悔矣……”

    想當初于吉上了嵩山,得意洋洋地向張巨君炫耀自己從“天淵”得到了天示讖謠,張巨君當即質問,說你是想引發天下大亂嗎?不過其實那會兒,張巨君並沒怎麼把這事兒往心里去——本來修道之人就不大關心凡俗之事啊——左右造成的影響也不過一名弟子想要下山應讖,張貂本來就幾無仙骨,再修也不會有什麼成果的,他想走就走吧。

    可是短短數年後,張角等人便即鬧起了黃巾起義,各方盜賊、軍閥亦趁勢而起,把個大漢天下攪得是烽煙處處,軍民死亡枕藉。張巨君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內心深恨于吉——都是你丫惹出來的事兒!

    這回張巨君感覺飛升有望,打算閉關修煉,就預先關照 儉,說不久後將會有人從西方來,向我打問此事,我察覺關于這則讖謠,可能還有余波未散,我既然听到過,就不可能徹底地閉塞雙目,假裝事不關己。到時候你替我接待來人,把相關情事坦誠相告吧,倘若對方還有什麼需求,盡你所能也幫上一幫。

    張祿听到這兒,略一沉吟,說我還真是有事兒要請 先生幫忙。他奉了裴玄仁之命來找張巨君打問事情,結果沒能見到師父,光見著弟子了,也無從判斷 儉所言究竟有幾分真實性。于是就請求 儉,說您要是不怕旅途勞頓,能不能跟我回趟景室山,親口去對我師父裴玄仁再說一遍呢?

     儉笑道︰“吾從張師修道,雖不能縮地而行,腳力亦健,何懼遠行耶?”你別瞧我五十多歲了,自從修道以來,那是背也不酸了,腰也不疼了,吃嘛嘛香,難道還怕走路嗎?

    張祿一听行啊,估計這家伙比自己也就多修了三五年而已,水平差不太多——同樣不會縮地之術——正好搭伴兒上路,倒免了我旅途的寂寞。他心里是這麼想的,其實在中鼎上也常年不見人影——除掉三天兩頭閉關的裴玄仁——逐漸的,早就不知道寂寞為何物啦。

    于是相攜登程。 儉這老頭兒挺健談,給張祿講講人生經歷、仕宦經驗,兩人也就修道事做了一番切磋,張祿確實獲益匪淺——要知道學習這事兒吧,不僅僅靠著自己努力和老師的傳授,同學間互相砥礪、交換心得,那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張祿沒跟對方提自己穿越的事兒,就怕 儉接受不了,終究老頭兒的人生經驗和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完全比不上已然成仙的張堅和活了好幾百歲的裴玄仁。

    等到返回中鼎,向裴玄仁稟報,裴玄仁沉吟少頃,對 儉說︰“聞卿所言,令師亦慮讖言之事,與吾同也。今吾與令師皆無暇再涉凡塵,卿可願與張伯爵共探其事根源否?”他說這則讖謠並不僅僅造成了人世間的動蕩,也使得外道、妖邪橫行,恐怕會影響到修仙正法的傳承,所以就連原本視萬物為芻狗,並不干涉凡間事務的仙人也逐漸關注起來。他希望 儉能夠和張祿一起去調查此事。

    張祿有點兒茫然︰“自何為始?”這事兒究竟要怎麼調查呢?

     儉卻說︰“若能訪得南華仙,或可知其根由也。”

    裴玄仁說沒錯,于吉自稱是從“天淵”得到的啟示,也就是說讖言本從天上來,然而仙人——他始終沒提張堅的名字——卻並不知曉此事。所以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于吉即便對老朋友張巨君也撒了謊;二,通過什麼“天淵”傳遞讖言的,並非天上仙,而是別的什麼邪魔外道。不管究竟是哪種來由,只要找到于吉,就有查清真相的可能。

    張祿心說于吉也是得道的地仙,就我們倆小角色過去,他肯說真話嗎?不直接一巴掌把我們拍死就算好的。只是這想法太過畏縮,他跟裴玄仁很熟,相互間都清楚對方是什麼貨色,倘若師徒單獨相對,說不定就直接提出來了,但終究有個 儉在旁邊兒,太過暴露自己膽怯的言辭他還真說不出口。

    于是就問︰“南華仙何在?由何訪之?”我們上哪兒去才能找到于吉啊?

    裴玄仁雙眉微皺︰“此吾亦不知也。”

    張祿突然間腦海中靈光一閃,于是先問 儉︰“胡不佔之?”你不是會卜算嗎,能不能算算于吉的所在? 儉搖頭道︰“難,難……”

    裴玄仁突然問張祿︰“汝以為,來日可知否?”你覺得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嗎?

    張祿也不禁皺眉,心說你這是啥意思?在前一世,其實我並不相信未來是注定的,可以預先測算,以便驅吉避凶,可眼前這不是一個有魔法的世界嗎?倘若沒有什麼預言術、大預言術,那還算魔法世界嗎?那還有神仙鬼怪存在的基礎嗎?你可別告訴我說這個世界還有什麼詭奇的新設定……

    附︰《三國志•蜀書•正傳》︰“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也。祖父儉,靈帝末為益州刺史,為盜賊所殺。”曹丕《典論•論方術》︰“潁川 儉能闢谷,餌伏苓。”(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龍戰野》,方便以後閱讀龍戰野第十八章、死刺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龍戰野第十八章、死刺史並對龍戰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