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謎,天機秘

第13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紫薇2080 本章︰第13章

    (接續前一章)

    “好了,同學們!通過這幾節課的講解,大家應該了解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識。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再向大家講述,其他的有關知識。”美術老師,講述完了,彌賽亞和彌勒的這點聯系後,就想要結束了課堂教學。

    這時候,突然有個同學舉手向老師提問︰“老師,前幾節課您講到的佛祖釋迦摩尼,是不是西游記里的如來佛祖呢?您能給我們再講講西游記里的故事與佛教到底有什麼關系嗎?”

    美術老師听到這個問題先是一愣,接著推了推眼鏡,從容不迫的講到︰“簡單說,佛都是如來,如來只是一個稱謂而已。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佛教創始人,也就是教主。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如來是對諸佛的一種稱呼,因他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不是指的釋迦牟尼,也不是特指的某一位佛,而是佛教對覺悟者的一種稱呼,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不對,因為如來和佛都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平時我們經常听到的如來佛和佛祖,比如西游記里的如來佛,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人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種習慣性的稱呼。或者說是佛教初傳時中國人由于對其還不夠理解,因而產生了謬誤。”

    “釋迦牟尼三千年前出生于印度,後來成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49年,講經三百余會,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都是後來他的弟子記錄下來的。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還有一個國土叫做極樂世界,那里沒有苦,只有樂,壽命、光明、智慧無量。那里現在有佛,正在說法度化眾生,他就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向阿彌陀佛學習,在那里成就佛道。”

    “在《西游記》中,虛構了人物的性格和內容情節,但在其中也隱藏了佛教的哲理,這就是《西游記》中真實的一面。因為這真實的一面隱藏在文字之中,並沒有作具體的講解,所以許多人把《西游記》虛構的人物當成了崇拜的對象,而另一些人還以為佛教史上的人物是退化的。其實,雖然作者把佛教的歷史人物(玄奘)變成了《西游記》神話中的人物,但中仍然包含了佛教中關于人生觀和宇宙觀的思想。如果我們只在文句上去看,就會領會不到它其中的真實性。”

    “《西游記》的虛構情節反映了作者的思維,它不但希望改善社會,而且希望實現人格的完善。通過《西游記》,我們可以感受到佛教獨特而深刻的教義,從妖魔鬼怪凶惡的表現中,也可以看出我們自己身上各式各樣不完善的性格。它的內容既包含人生的價值,又隱藏著宗教的哲理,對于佛教,作者有著較深入的領會,既強調要開發出個人本有的力量,同時也希望每個人能夠發揮自己活潑的智慧。”

    “這一點可以從《西游記》的人物設定中看出來。這里我想多說幾句。相信大家都喜歡《西游記》中悟空的72般變化,唐僧的執著,八戒的隨性,沙僧的任勞任怨,白龍馬的意念;鐘情于作者的場景設置與人物刻畫,敬佩制作團隊的水平與努力,還有帶給大家對于商業上的啟發與思考。但作者吳承恩在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游記!“。可惜,看懂《西游記》的人實在太少!”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游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小孩子是根本讀不懂西游記的。個人認為,《西游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游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只是一個人!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嗎?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嗎?),所以孫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獄善惡之間自由穿梭。《楞嚴經》上說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黃帝八十一難經》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之則如繡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嗎?”

    “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反而能讓孫悟空煉成火眼金楮(悟空的眼楮明亮了,象征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悟空,象征著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離“貪、嗔、痴”,只因不了解“貪、嗔、痴”的本質。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一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于跳出三界了。”

    “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正好是靈山的距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心的一個念頭就到了!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真正的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還有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也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領悟了。”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機謎,天機秘》,方便以後閱讀天機謎,天機秘第13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機謎,天機秘第13章並對天機謎,天機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