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核心的分析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整整兩天之後,王奇得到了一無所獲的結論。經過這兩天時間的處理,管家並沒有能夠打開這個外殼,或者說連個有效的分析手段都沒有。
所以在經過了一定時間的分析之後,王奇決定把這個空間站拆了。
之前的掃描當中對空間站的結構已經收集完了,因此就算拆了一部分結構也不會影響到後續的修復。而且這個核心……實際上對這個空間站的運作並沒有什麼影響,從功能上講這只是一個輔助控制核心,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接管整個空間站,不過並沒有實際發生這種情況,至少在發現這個空間站之後這個結構就沒有往外傳輸過什麼信號,只是提供了一些輔助能源供給,相當于一個效率並不是太高的反應堆。
對空間站的結構性破壞其實非常小,這個核心結構只有幾百立方而已,鑽個洞就行了,除了少許核心管線之外都沒有影響到空間站的運作,而那些核心的管線管家都采用了跳接的方式進行了臨時處理,不會對空間站上生活的那些人造成什麼影響。
在派遣維修機器人對這個空間站做後續處理之後,王奇盯著這個核心被送進了一艘空船科研艦當中,準備進行後續的研究工作。
當然,研究的方法就很簡單了,采用的是王奇最喜歡的一種方式,暴力破拆……
暴力破拆往往能解決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常規研究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時候能夠在瞬間起到非凡的效果。雖然這種研究方式同時還能起到一個反作用,就是實驗材料會被破壞到無法繼續使用。
考慮到這個核心的性質比較奇怪,這回破拆依舊采用了從最低強度破壞開始的方式。最低強度的破壞,其實之前實驗設備的掃描功率都遠比這個高,但是流程規範就是這麼來的,王奇也懶得去改變這點。
流程規範浪費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因為這個核心比想象中要脆弱太多了。原本以為說這個核心能夠有效的防護多種情況的掃描,那起碼有一個堅固的外殼的,然而在震蕩刀的切割下就出現了凹痕,以至于管家僅用了不到三十分鐘就將這個核心的外殼結構縮減到了足以讓探測設備穿透的厚度。
當然為了內部信息盡可能的完整,最後一點厚度那是暫時沒有切開的,等內部情況研究清楚了再切。
這個核心的內部非常奇妙,並不是什麼存儲設備,而是一個微型的世界。
世界很好理解,一個小型化的世界環境而已,想象成空間壓縮之後的區域就行了,但是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這個核心內部實際上並不是解壓縮的,而是所有粒子全都等比例縮小之後塞進去的……
“這是一個數字化世界,內部的一切結構都是由數字技術直接定義的。外殼的的作用是為了維護內部的結構穩定。”管家停頓了一下然後說道“如果直接切開外殼的話,外部物質的進入會導致內部結構失衡,從而整體崩潰。”
“所以切不了?”
“可以切,只是後果比較嚴重而已。”管家回答比較簡單,無非是這玩意太容易壞了,不推薦切而已。
管家隨後列出來了切與不切的結果,考慮了多種情況之後,最終王奇還是覺得不切開這個球比較好,反正切薄了外殼,對內部的研究已經可以進行了,那麼只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就能夠有足夠的收獲。對于純粹數字化結構構成的一個世界,這可是相當有研究價值的,這是一條人類沒有走上的道路。
不過這能帶來多少的收獲這還真不是一個穩定的結果,畢竟在數字技術上的研究不是重點,只有幾個研究小組在玩,現在也不過是準備多加幾個小組而已。
“除了這個,還有別的收獲麼?比如說,為什麼會有真麼個核心存在?”核心的技術等級相當高,單憑這個結果的話,至少是人類同等級別的技術才能夠做到的,考慮到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濃縮了數萬河系的這個壯舉,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那麼是哪個文明這麼有閑情逸致的只做了這麼一個具備很高研究價值的核心呢?這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信息。
“正在嘗試切割其他方向的外殼。外殼的作用不僅僅是隔離,還具備一些別的功能,比如能源供給以及內部結構維護。這是一個以數字技術構成的高恢復性外殼。”
數字技術構成的物體可以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性,那就是在自身的‘耐久度’被消耗完全之前,物體本身的結構即使看起來再破碎,也不會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而這是概念技術很難定義出來的結果,過程太復雜了。
數字技術最終還是要用對應的數字技術去分析。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管家搬出來了目前人類最高水平的數字技術來制造一些設備。這些技術本地的人還沒有掌握到,只能說還在學習狀態,因此這只能依靠以前留存的圖紙來做處理了。
還好經過這幾百年的發展,數字技術雖然很偏科進展不大,但多少還是有點的,並且也有一些適合當前情況的分析設備圖紙,能夠臨時制造一下。
不過由于技術所限,這些設備體積倒也不小,將科研艦塞的滿滿當當,還拆了不少居住區艙室。也虧是這艘船上還沒開始住人,不然的話處理起來還要稍微麻煩點。
在這又是兩天的制造時間過去,隨著第一批數字技術方面的人員就位,研究工作也總算步入了正軌。
關于這個核心王奇暫時可沒有打算帶著走,放在這個河系挺好的,萬一這玩意又跟河系中的什麼東西產生了關聯性呢?這種縮小化的結構一旦崩潰了,瞬間轉換釋放出這麼多的質量那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回到正常環境中的。畢竟這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質量,甚至跟人類曾經使用到的總質量相比估計也還要高了。人類雖然當初佔據了很多的河系,但是絕大多數質量實際上並沒有去開發,只是登記在那里,放著探測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