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不完整的虛擬世界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王琦在看到這個蒸汽文明之後才想起來的。當外部環境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愣是走出一條冷門路線完成了技術發展。
這個實驗的意義主要用于證明外部環境對一個文明的具體影響,在基本世界構成不同的情況下,文明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而這個文明的起步其實王奇都準備好了,跟人類文明完全相同的起步方式,恆星系完全模擬,如果能夠順利發展到跨恆星航行的階段,再把外面的貼圖替換成模擬的銀河系。
計劃定下來,克隆人的制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歷史上人類的基因結構,在管家的數據庫中是有存儲的,因此可以直接拿來用,制造足夠多的人造人,包括年輕的年老的,什麼的都可以制造,而生命繁衍就是按照虛擬世界中的死亡與新生來決定,制造新的生命體或者銷毀已經被算作死亡的個體。
這個過程對于這些生命來說也許有些殘酷?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奇自己也是無法證明自己是否是類似的情況,誰能保證自己不是一個模擬的對象呢?只要強制性的認為自己看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宇宙應有的,那自然就不可能明白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宇宙環境,就如同現在王奇準備在這些人身上做的事情一樣。
計算中心的搭建,生命維持設備的設計,等等這些對于管家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在王奇的這個計劃確認之後幾個小時里,就完成了相應的設計工作,並且開始讓那些遠在其他河系的智能核心,開始制造模塊化零件。這個計劃的前期投入不會很大,一個不足一千公里直徑的復合計算中心建築就能夠達到王奇的要求,但是為了後續的擴展性,這個建築必須要考慮擴建成至少以光秒為單位直徑的超級建築,因此必須在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模塊化結構,便于升級以及後續的損壞結構更換。
按照這些人員搭建的世界結構來看,只要沒有‘玩家’在里面搗亂的話,正常來講,維持個幾千年的時間進度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而且里面的人物也不是由人工智能扮演的,實際生命來扮演的情況下靈活度會更高一些。
因此按照正常的演化進度,實際上進入到星際階段是非常簡單,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事情。
當然,實際上制約這個進度的還是制作這個虛擬世界的那個小組,雖然說得益于各種工具的幫助,以及思維代碼直接轉換設備的幫助,整個虛擬世界的制作工作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好幾年才出來,何況又不是只有一個工作室的人在干活,在基本結構搭起來之後剩下的工作就會被分攤到更多的人當中,加快工作速度,順帶產生更多的問題。
所以實際的工作進度上,第一期工程,也就是單個星球的制作工作,大概兩周左右就能夠完成測試工作投入使用,而後面的星系結構跟更往後的銀河系懸臂,以及整個銀河系的編纂工作,其實還沒有最開始的難度大,因為到了星系的階段,就會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學研究,這就需要在細節上滿足這個虛擬世界的要求了。當然微觀環境下的模擬其實並不復雜,開始的時候涉及到的那些東西還算簡單一些,到了後面才是復雜的時候。
不過到了後面的時候,真正制約系統的就會變成總計算量以及人口數量了。
兩周時間,又是一個可以放進日程表里的事情。對此王奇只是關注了一下,下午他們開始正式干活之後,就不再關心這點了。不過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中午的時候,他們就拿出來了一個測試版?
不管怎麼說,這個速度還是讓王奇給驚著了。
測試版的結構相對簡單,針對的是石器時代級別的文明。這種級別的文明是不會思考具體的細節問題的,直接觀測到的東西能夠按照正常情況運動就行了,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在思維編碼的情況下,一個下午拿出來一個測試版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這只是用來做測試的,不可能說最終用來進行這個計劃用。
于是一天後,隨著第二個測試版被他們拿出來的同時,智能核心緊趕慢趕的完成了第一個模塊化核心的建造工作。
人造人的神經系統已經準備好了,模仿人類古時代的狀態,將虛擬世界搭建了起來。不過畢竟只是一個測試版,實際上運轉的只是一個用來測試的小大陸,並且在設定中這個小國家還沒有完成遠洋航海技術的研究。
這個測試的世界在設備就位之後,快速的運轉了起來,然後……崩了。
恩,崩潰也是游戲的一部分,不爽不要玩。
測試版本的意義就在于發現各種問題,特別是沒有智能系統在幫他們糾錯的情況下。于是就在王奇不停翻白眼的情況下,一天剩下的時間里,這個測試系統崩掉了兩百多次,並且打了超過五千個補丁。也就是現在思維編程設備速度快了,換做是還需要敲鍵盤的時代,這完全是這個工作小組幾個月的工作量。
由于沒有熬夜去看這些家伙夜間奮發圖強地工作姿態,到了睡醒的時候,參與到整個項目中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五位數。至于說這套測試設備的重啟次數?
王奇看了眼管家提供的統計數據,王奇自己睡一覺的時間里,這幫子熬夜不睡覺還人數變多了的家伙們,讓這個測試版從第二版變到了第六版,中間打過了超過十萬個補丁和細節更新包。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人里,平均下來每個人放到當年還在用鍵盤的時候,都可以頂一整個軟件公司的工作能力了。
“不過雖然開始的很快,但是按照這個工作效率,其實還是要兩周左右的時間才能上第一期測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