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投降,不過空間壓制設備依舊沒有關閉,反而在其他設備不需要供能之後,專門調整了壓制設備使其效果更好了,以至于後續的接管隊伍都沒辦法直接進入這片區域,只能先到達封鎖區的周圍,然後慢慢航行過來。還好,高速航行並不只是有利用空間理論進行的,其他方式相比之下麻煩一些,卻不會被徹底封住。不過速度上肯定有所不如,要不然的話也不會被淘汰作為備用航行方式。
雖然有著中間不能拐彎,很容易被探測到,沒有脫離常規空間等問題,但是在幾個小時之後,後續的船只還是逐漸接近了對方的那些戰艦,準備登艦進行接管處理。
這批後續的船只是剛剛造出來的,連帶上面的生化人和戰斗機器人也是如此,雖然出生還不到一天,但是這些生化人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個戰斗單位的全部要素,而且因為其並沒有獨立思維,所以不用擔心制造一大批生化人導致的社會問題。相對于使用電子腦的生化人來說,這批生化人的失控幾率高一些,開始的時候一號智囊團是不贊同王奇使用這批生化人的,但是後來改主意了,因為他們算是意識到了眼前的這個種族對碳基種族和 基種族不同的態度問題。
在幾乎被忽視掉的一些常規飛船上面是有一些 基生命以及改造生命的,改造的還好,但是 基為主的生命在這個社會當中的地位是很低的,這種形態並不利于交流。
于是最後一群生化人登艦,沒遇到反抗就將控制系統完全接管,然後智能系統這邊才解除了空間封鎖。
被集中起來的戰艦停靠在了一個比較空曠的位置,暫時還搞不清楚應該怎麼處理,不過從這些船上收集到的數據還是相當豐富的,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很多參考設備。一大堆探測器在隨後的時間里被安裝到了這些船的各個地方,瘋狂干著收集數據的工作。
扭過頭,王奇指著星圖上正在河系外圍待命的那艘探測艦船問道“這艘船是幾號?”
“二號,當前河系是二號艦的第三個探測目標。”
“這麼慢?”王奇有點奇怪的問道“我們不都找了不少河系了,這艘怎麼才到第三個,還是剛剛開始的?”
這個疑問也有點道理,因為這艘船的確是在比較早的時候就被制造出來了,是第一批成型的探測艦船,但是速度相對于探索母艦來說慢太多了,就這還是探索母艦中間踫到了一些意外的情況下。要知道探測艦船這段時間里並沒有出現什麼意外的,都是很平常沒有多少價值,只是做登記然後釋放足夠多的探測器就可以轉移的那種。
“事實上並不是開始的,在這艘船的記錄當中,已經是其實已經是第五個河系了。但是由于探測設備受到了干擾,因此並不是實際的情況,中間的幾個星系可能只是在空曠環境中模擬出來的。現在已經激活了一些高級掃描設備,確定這種干擾對高級掃描設備沒有什麼影響,不過每隔一段時間激活一次這類設備會對探索速度造成一定影響,所以之前並沒有激活。”
這個解釋勉強說得過去吧,所以王奇也沒有深究什麼,只是能夠遮蔽探測艦船的相關探測系統並且還能模擬放出去的探測器的相關信號,這個種族分析的還真夠全面的,這都已經被監視了多久了?
不知道剛才打的這一仗算不算他們計劃中的?
談判是全部交由智囊團負責的,是二號團隊,正好讓他們檢驗一下效果。至于說成功還是失敗,王奇倒是沒什麼想法,技術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獲,按照智能系統的分析,光憑智能系統自己去搞的話,收集的數據就需要幾年時間才能保證分析出來了,這還只是分析並且復制相同的技術設備,還不是解析出相關技術,解析技術所需要的時間更久。
至于說一號智囊團,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等著他們,那就是對這個文明的根本態度問題。具體應該怎麼對待這個文明,從之前的情況來看,對方排斥的是比較徹底的,雖然後來投降了,也只是迫于武力,要想把他們拉過來干活的話,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可是一個高級文明,不是那種星球表面晃悠的,也不是之前踫到的那個文明聯合體,相對統一的種族構成讓其團結性表現的會比較高,相對的也會比較排外。
不過智囊團通過已經收集到的情報數據,倒是大值推斷出來了下一次反擊的時間。其實並不是一個準確時間,因為很多因素都不清楚,所以借鑒價值不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肯定會有一次反擊行動,並且會嘗試用壓倒性的戰斗力消滅掉王奇的戰斗部隊。
考慮到所謂的壓倒性戰斗力這種事情,很有可能是超大範圍殺傷性武器,對這個範圍內的其他‘群眾’,智囊團建議先挑選對自身有用的部分先抓一部分藏起來,以免被後續的反擊給一起消滅了。
從之前自殺性襲擊的情況,加上控制區內紛紛組織游行罷工的情況來看,這個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是……這個游行和罷工到底是給誰看的呢?星球附近的生活區或者空間站生活區之類的而地方,一個戰斗單位都沒有到達過附近的。
“難道這個種族的自豪感很高,沒什麼內斗情況,因此踫到外敵入侵就會努力反擊?”王奇撓撓頭,有點不解。這個不解也持續了下去,一直到好幾天後,那些游行的人發現實際情況並沒有改變,王奇這邊好像對平民沒什麼興趣之後,才逐漸停下來,該干什麼干什麼了。
事實證明這個文明的普通民眾是容易被調動情緒的,也會因為時間而平復,特別是跟自己沒什麼關系的時候……
所以在智囊團的結論得出來之前,這事情就完成了,直接進入了後續的階段,如何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獲得最多的技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