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當然不會接受。人家也不是傻瓜。”李逸軒解釋道︰“rb高鐵不能賺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rb新干線誕生與六十年代,最早是為了迎接東京奧運會。高鐵上使用的電機還的傳統的直流牽引電機系統,而不是現在歐洲普遍流行的交流電機牽引系統。
高鐵使用直流電機牽引系統,最大的弊端是,耗電量巨大。對鐵路電機有一定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直流電機牽引系統只適合于時速在100公里以下的列車,高出這一數值,經濟上極不劃算的。
rb第一代高鐵是通過對直流電機加大供電,來提高電機的運行功率。僅僅是電機巨大的耗電量任何一家鐵路公司都是吃不消的。更何況電機的使用壽命也會大大縮短,rb的新干線每隔兩年就要更換電機,個別線路的列車更是不到一年就要更換。
另外,你得明白rb的高鐵,不同于歐洲高鐵,用的是集中式牽引;采用的是分布式牽引,一列列車需要多少電機,rb的新干線有多少列高鐵列車?想想吧,光是電機的更換的成本,就是一筆巨大的開
第二,rb的高鐵列車結構非常復雜,維護、保養和維修是異常的困難,這又導致列車的出勤率極低。為了維持較高的出勤率,只能增加列車的采購數量,而這又加大鐵路公司的運營成本。所以我才說rb的高鐵是有其名、無其實。”
江部長沒想到李逸軒居然對高鐵了解不少,問道︰“是不是換成了交流電機牽引系統,rb的高鐵就不再虧損了。”
李逸軒點頭道︰“可以這麼說,去年rb第二代高鐵列車投入營運,這一代列車采用了三相交流異步電機牽引系統,沒有換向器和電刷基本不用怎麼維護,使用壽命、可靠性和制作成本都比直流電機牽引強了許多。
可是,第二代的高鐵列車,rb鐵路公司還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因為他們用于電機的控制的是gto變流器,這個系統並不適合于時速高達250公里以上的列車,只適合于時速在160公里以下的列車。
rb第二代高鐵依然在虧損,只不過相比第一代虧的沒有那麼大。不要說盈利,即便是離收支平衡都還早。”
江部長已經明白李逸軒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了,問道︰“你是說,rb高鐵若想做到收支平衡,或者盈利,就必須用igbt替代gto變流器?”
“沒錯!高鐵列車有了igbt,列車的整體結構才會變得簡單,使用成本、維護、保養和維修成本,以及故障率成本才能大幅降低,成本降低的幅度非常驚人,成本下降能達到70%以上。這有這樣,rb的高鐵才能真正實現盈利。目前rb正在以傾國之力來研制igbt技術,希望在1990年,全面攻克igbt技術!”見解釋清楚了,李逸軒也松了一口氣。
瑪德,這個科普一點都不容易做。
嗓子干的冒煙,杯子里的水被他一口氣喝干。
江部長見他的杯子空了,親自為他續上,問道︰“igbt很難研制嗎?對了,美國不是已經搞出來了嗎,為什麼不像他們購買呢?”
“美國不會向rb出售igbt的,除非rb自己搞出了igbt,否則美國是不會向rb出售igbt的。”
“這又是為何?”江部長笑問道。
李逸軒知道,內地改革開放後,興起一股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風氣。他希望給國家提個醒,免得吃虧上當。
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rb雖是美國戰略盟友,但這個戰略盟友讓美國非常不放心。有珍珠港的前車之鑒,即便美國賣給了igbt,也會用盡各種方法來卡他的脖子。
不要以為美國不會卡盟友的脖子,中國有句話叫殺熟,美國殺起熟人來狠得很,像英國和以色列這樣的鐵桿盟友,美國殺起熟來,都非常的狠。
另外,ge和rca研制的igbt,也不適合于rb的高鐵。ge公司的igbt只適合在美國的航天飛機和火箭以及衛星上使用;而rca適合用于美國的艦船。”
江部長已經對igbt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了。
李逸軒接著解釋道︰“要掌握igbt的制造技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igbt是一種工作原理非常復雜的器件,幾乎集成了所有半導體器件的基本結構。
要制造出滿足要求的igbt器件,涉及到光刻、氧化、離子注入、熱擴散、澱積多晶 等一系列的微電子制造工藝。
為了降低導通電阻,工程師們不斷降低單元胞的尺度、增加並聯的元胞數量,為此,igbt的制造工藝規則從5微米下降到了0.5微米,而晶片尺寸則由4英寸提高到6英寸、8英寸。這對絕大多少國家而言,都是無可逾越的技術高峰。正因為有這些難點,igbt一直都是西方發達國家才去敢觸踫這一領域,技術和經濟落後的發展國家是玩不起的。
要知道在西方半導體又稱之為半倒體,若沒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巨大的資金實力,是玩不起來的。”
江部長明白了,igbt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想要突破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幾乎沒有在短期內形成突破的可能性。國家更拿不出來巨額的資金來做研發,更何況還是持續的研發投入。
于是就轉換話題道︰“听說李先生是做計算機的?”
“是的。”李逸軒知道正題來了。
“有沒有打算跟內地合作?一起生產計算機。”
李逸軒一笑,“江部長,不知郭先生有沒有告訴過你,我們oranges公司,只負責研發和銷售計算機,計算機的生產都外包給別人代工。”
“代工,我听說過,郭先生的正葳企業就是做代工的。目前國際上也非常流行。李先生既然自己有技術為什麼不願自己生產呢?”
“市場經濟是講究分工的,不同人,不同企業,所擅長的不同,正確的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位置,才是更好的選擇。有的企業的基因,就是搞科研,把產品和技術研出來。然後,自己不生產,而是找靠譜的合作伙伴去委托生產。因為,它自己搞生產,效率和成本未必比那些擅長于管理工廠的企業做的更好,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力。”李逸軒解釋道,“而擅長于管理工廠的企業家,自己不研發產品,但在管理上下功夫,能最快度量產,並且,控制好成本,管理好質量。給其他企業的產品代工,也能旱澇保收,賺取代工費!”
“就像我做研發,產品如果受到歡迎,賺到了利潤之後,我有多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我自己開廠擴大經營,但這就勢必影響後續產品的研發。還有一種選擇,就是不開廠,完全委托別人給我生產,支付代工費就好了。賺的利潤都用來開發新產品。只要源源不斷的研出有市場前景的產品,那麼,我賺的肯定比開工廠的更多!而且,產品是我科研的,主動權在手,我願意找誰代工就找誰。在質量同等的情況下,誰的工廠廉價,我就把訂單交給誰生產!
另外,我公司的計算機一直是交給台灣的富士康代工的,而富士康企業是郭先生的哥哥郭台銘的企業,而我手里也有部分富士康的股份,如果把單子給了內地,富士康怎麼辦?”說完,扭頭看了一下坐在一邊的郭台強。
這是你找來的合作嗎?如果是這樣,你哥還不抽死你!李逸軒狠狠瞪了他一眼。
江部長剛才那句不是隨便問的,他首先要知道李逸軒對建廠是個什麼樣的心態。
現在知道了對方不會自己建廠生產後,心里有了更多的打算。
剛要開口,忽然看到李逸軒惡狠狠的盯著郭台強。
知道他誤會了,于是江部長解釋道︰“李逸軒誤會了,我們不會搶郭先生他哥哥的生意。郭先生是愛過商人,我們維護還來不及呢。我要說得是,計算機是個大系統,涉及到很多的產業環節,難到就找不到其中合作的地方嗎?我們國內也是需要計算機的。”
李逸軒不說話了,他知道中國在以後是計算機的最大的消費國。不過現在嘛,你還指望不上國內。以內地最大的計算機供應商聯想為例,1995年,聯想公司的計算機產銷量也不過堪堪突破5萬台大關,就這都算是國內最大的計算機制造商了。
而同時期美國的計算機制造商產量是多少?美國的戴爾公司,1995年銷售掉的計算機是300萬台;還沒被hp公司收購的康柏,1995年的計算機產銷量是380多萬台,hp也賣掉了160多台的計算機。
相比起來,1995年的中國計算機市場,是養不起任何一家國際計算機巨頭。
可知道歸知道,可既然人家找上門來了,李逸軒也不能這麼直接拒絕不是,畢竟對方還是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呢。
人家為什麼找你,無法就是希望拿到一些海外訂單,賺點外匯,若是這個面子要是不給,以後還想不想在國內混了。
李逸軒一時為難了起來,不知道該外包些什麼項目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