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都散去了,實驗室里只剩下李逸軒和虞有澄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讓虞有澄來主導酷睿cppu的整體構架方面,還要做些修改。
因為原來的構架屬于英特爾的x86構架,而oranges i計算機上的6502則屬于68x構架,因此必須作出相應的修改。
x86構架並不是指單一構架,而是指一個體系結構,其中我們最熟知的要屬ai-32和ai-64,如果不近修改就直接使用,就會觸犯英特爾公司的基礎專利。
除了x86構架外,這個時期還有摩托羅拉的6x構架,而6502的68x構架就是脫胎于摩托羅拉的6x構架。
跟英特爾公司不同,自z80處理器把英特爾公司的8080處理器打的大敗後,英特爾在79年推出了8086處理器和8087數字協處理器,往後幾年並圍繞著8086和8087這兩款處理器,一直在構建x86的專利技術壁壘,其目的就是不讓其競爭對手依托x86推出一款同類型的cpu。
而摩托羅拉則不同,其競爭對手mos的6502跟他的64000在技術層面上並不在一個應用檔次,6502並沒有沖擊到64000的市場,因此他就沒有圍繞6x建立一整套的專利壁壘,這就為李逸軒帶來了可乘之機。
這也是他選擇6502的原因,英特爾的x86他是一點染指的機會都沒有。
另外,李逸軒選擇6502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這個時期,cisc應用最多的是6502處理器,反而x86應用則是市場上的小眾,而摩托羅拉的84000就更是小眾中的小眾了,這跟後世市場上大量的x86應用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能推出一款兼容6502的16位cpu,那麼圍繞著6502建立的大量應用就可以全面接收過來,就像微軟公司在cp/m基礎上建立dos系統,李逸軒也希望在mos的尸體上建立自己的cpu帝國,他幾年前讓談判公司向mos公司購買6502的兼容指令集授權,就是在為今天做準備。
cp/m操作系統是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微機操作系統。cp/m可以說是dos的原型,後來cp/m的數字研究公司又按照cp/m的操作方式,在x86平台上寫了一個叫做86-dos的系統。
當微軟和ibm開始合作時,微軟苦于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給ibm的機器用,于是就干脆將86-dos完全買下來,改名叫做ms-dos。又因為ms-dos又脫胎于cp/m,因此ms-dos能夠兼容cp/m上的軟件應用,導致數據研究公司在新一代16位操控系統上慘敗給microsoft的ms-dos、從而從市場上徹底消失。
可以說,李逸軒用的方法跟當初的比爾.蓋茨差不多,都是通過購買授權在6502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陣營。
不要怪李逸軒心黑,要怪就怪mos自己就跟數字研究公司一樣,沉迷在6502的輝煌中,而不知進取。如果你能早點推出一款能完全兼容6502的16位cpu,他李逸軒還需要搞那麼多的事嗎?況且mos比數字研究公司還更加的墮落。
6502指令集的兼容授權,李逸軒可是花了足足600萬美元,這還沒算給談判公司的佣金。雖然錢是花了不少,但不像microsoft的ms-dos,留有一大堆的隱患,而他則沒有,雖然花了不少錢。
李逸軒並沒有向mos公司買下6502的構架,對他來說要全面兼容6502很容易,他只需要的是能夠兼容6502的指令集體系。
構架不需要,6502的內核也不需要,要用自己的內核。直接采用李逸軒設計的硬盤總控制cppu的核心,李逸軒還把這個核心命名為v1。
在虞有澄看來,雖然李逸軒提出了八二構想,提供了新一代cpu的基本構架體系,甚至還提供了基礎內核,但要完成酷睿的研發,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
特別是在倍頻技術和內部總線技術方面,他需要做大量的試驗。
半導體芯片,是資金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業,整個oranges公司里,只有李逸軒和虞有澄才懂得如何設計芯片,當然那些機器人工程師除外。
由于李逸軒有自己的事,不可能天天蹲在實驗室里,因此都要虞有澄親自來做,不像在英特爾和仙童公司,有大量的技術牛人可以分攤他的工作。
而他帶的那批學生,雖然是國內的頂尖精英,可由于他們的開發經驗不足,虞有澄還需要像古代的師父帶徒弟一般,每天抽出幾個小時給他們講課,這個效率就更慢了。
這還不是他最糟心的,真正糟心的是,他沒有一個很好的risc模型給他的學生們上課。
因為risc也才剛剛誕生沒多久,很多東西都屬于摸索的階段,李逸軒設計的cp,可是李逸軒的cpisc的特征,並不適合用來教學。
于是他找到了李逸軒。
听完對方的來意後,李逸軒想了想,在圖紙上畫了一個簡單的risc結構圖,“你拿這個給他們講risc吧。”
李逸軒給他的正是後世大名鼎鼎的mips公司的r2000的基本架構圖,也是是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種risc處理器。
它最早是在80年代初期由斯坦福(stanford)大學帕特遜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來。而mips公司的r系列就是在此基礎上開發的risc工業產品的微處理器。
在後世,mips公司的r2000處理器的架構圖,成為很多科技大學作為risc教學的標準架構圖。原因是r2000的結構先進而又簡單,用它作為教學模型,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發展到最後mips還成為衡量計算機速度的指標。
mips即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 的簡寫--計算機每秒鐘執行的百萬指令數。即1mips等于計算機每秒鐘能執行100萬個指令數。
“你這畫的可以作為一款全新的cpu。”虞有澄說道。
李逸軒一愣,知道自己無意之間又搶了別人的一項成果,因為mips公司的創始人帕特遜教授還在斯坦福大學授課,去年才剛剛成立risc研究小組,要到1984年他才會成立mips公司,第一款mips處理器r2000要到86年才會發布。這一下讓他成為了risc之父。
李逸軒想了一下,說道︰“這個圖紙,你可以向全世界公布,允許任何一家公司在此基礎上研發cpu,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技術成果必須與oranges公司共享。”
“你不打算自己做?你這張圖可是有巨大的市場價值啊!”
李逸軒擺了擺手,有了arm和英特爾的酷睿系列就夠了,至于mips他不打算搞了,就留給別人吧,他不可能把所有的cpu構架都吃完,給別人留口湯吧,再者說了,mips也不是沒有缺陷。
它太純了,導致應用軟件的編寫比arm和cisc來說,耗費的時間成本要多得多。
時間成本的上升,這又導致同性能的應用軟件要比別的公司更晚推出來,使得軟件的采購、應用和維護的成本的上升,這也是為什麼後來mips最終被英特爾的至強cpu打敗的原因。
另外,mips結構雖然簡單,但對指令集的設計和編寫要求很高,需要很高級程序員才完成這項工作,這導致mips的研發周期過長,也是mips在歷史上更新換代很慢的原因。
除了上面兩點外,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mips對輔助硬件的要求較高,比如主板、內存、硬盤接口、總數據線等等。
1992年,sgi收購了mips計算機公司,說起sgi公司就不得不說他們公司的sgi圖形工作站,在2008年以前,市面上的圖形工作站就是sgi公司的天下,sgi在90年代采取了跟ibm同樣的方法,就是開放工作站標準,以此希望讓sig電腦標準成為跟ibm-pc一樣,成為一項公眾的計算機標準,這樣就能像英特爾公司一樣,通過出售cpu來賺錢。
在2008年以前,sgi公司的計劃非常的成功,讓它成為除英特爾公司之外全球第二大cpu的供應商,比amd要大的多。
但偏偏到了2008年就一切歸于寂靜。原因就是sgi應用軟件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2008年是什麼時候,正處于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時間,在次貸危機爆發前,人們還能接受mips的高成本,可危機一旦爆發,人們和公司的錢包大幅縮水,sgi一下就變成了奢侈品,人們就不再願意為此埋單,紛紛改用英特爾的通用圖形工作站,sgi壽終正寢。
只有像工業光魔和數字領域這樣的國際最頂尖特效公司,還在堅持使用sgi圖形工作站。可即便如此,也只有最頂尖的特效才會用到sgi,一般要求不高的特效除于成本考慮,還是使用英特爾或者amd公司標準的通用圖形工作站。
2007年年初,美國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宣布,其下屬的皮克斯工作室,在新一年的電腦采購計劃中,將全部使用英特爾和amd標準的通用圖形工作站,mips前景變得更加的黯淡無光。
從sgi的教訓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最好的並不是最合適的,只有成本才是最終的王道。
這並不光指芯片的采購成本,設計成本、時間成本、使用成本、維護成本,任何一項都能決定一種cpu類型的成敗。李逸軒似乎理解了當初amd的創始人杰瑞•桑德斯,為什麼要在cisc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的原因。
成本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