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軒回答道︰“是這樣虞先生,我最近設計一款cpu芯片,這是一款16位處理器,它將作為oranges新一代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全面兼容目前oranges i計算機上面的6502中央處理器,這款處理器屬于cisc構架,但又集合了risc的特征,這種全新的處理器我有點吃不準,于是就來請你幫我看看。”
“……”虞有澄覺得這名來客有點意思,“李先生,開發計算機,為什麼一定要自己開發一款cpu芯片呢?市面上有哪款計算機是自己做芯片的呢?”
“虞先生有所不知,oranges i計算機上的中央處理器用的是美國mos公司開發的6502處理器,可6502問世這麼多年了,mos公司居然沒有推出下一代處理器的打算,只是在原有的6502的基礎上修修改改。不得已我們只好像mos公司買來授權,自己設計。”
“原來是這樣,不過,cpu設計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能設計電腦不一定能設計計算機。”虞有澄說道。
“我知道cpu和計算機不是一回事,但我已經設計出了一款新品,並且成功投入使用了。”說完,李逸軒就從上衣口袋里拿出個小塑料盒子出來,遞到虞有澄面前,“咯,這是我設計的,這款芯片用于我們最新推出的20mb容量硬盤的總控制芯片。”
虞有澄接過來,又听到李逸軒說道︰“順便說一下,你手里這款芯片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risc處理器。”
虞有澄听到這句話,手一抖,盒子差點從手里掉出去。他悻悻的看了眼站在面前對他微笑的李逸軒,感覺這個人真會放嘴炮,“risc處理器,還只是傳說中的東西,你說你都設計出來了,吹牛也不打草稿。”
見他這麼一副表情,李逸軒那會不知道對方不信,“虞先生如果不信,你測試一下不就完了,很簡單的。”
听對方這麼一說,虞有澄已經相信對方設計了一款risc處理器,雖然離開美國有些日子了,但oranges公司的新硬盤是市面上很暢銷他還是知道的。
“既然李先生自己就能夠設計,為什麼還要找我呢,相比李先生遇到的問題,能夠自己解決吧。”
李逸軒知道單憑自己這麼一說,對方肯定是不會答應的,“虞先生,我是oranges公司的董事長,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司上的事,不可能一直呆在實驗室,我需要一個人能承擔起這份工作。另外,我還要告訴虞先生的是,oranges公司並非是一家專門做芯片的公司。相反,我們自己做芯片,一開始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說,未來光是我們公司自己,對芯片的需求,就有可能不亞于小半個微型計算機市場!”
虞有澄有點心動了,心里暗想,也許加入oranges也需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已經蹉跎了幾年了,不想再這麼下去。
虞有澄當初之所以離開英特爾公司,就是听聞中國改革開放了,回到中國實現他技術報國的理想。
可惜……國內轉了一圈後,他發現國內市場太不成熟了,無論做軟件還是做電腦整機,還是做配套的硬件,都看不到市場。
沒辦法,剛改開的中國各方面都極度落後和貧窮,像計算機這樣的高級玩意根本消費不起,即便是依靠單位購買,需求也是很少,根本撐不起龐大的計算機產業鏈。
而且,國內也不可能給他提供什麼資金貸款,反而指望他去花錢投資。要說技術他自詡是有一點的,但拿錢出來就慫了,要知道他剛剛創業失敗,虧掉了血本。在美國還欠了一屁股債,怎麼可能有錢來投資?
國內轉了一圈後,虞有澄也只能像布道者一般,借助學術交流的機會,向國內介紹微型計算機帶來的技術革命。在國內多個大學和研究所演講,賣了一些電腦,再招了一批學生,集中了兩百多人跑到香港,辦了一所兩年制的培訓班。
留在香港,說明虞有澄還是抱有一絲幻想,覺得可能香港有點機會。然而,他到了香港之後,除了培訓班之外,他任何新的商機,香港的那些富豪,也沒有幾個對于投資計算機行業感興趣。
畢竟,香港的商人搞搞房地產,已經非常賺錢了,誰會投資前景不明的半導體產業。雖說香港有一家華科,但更像是投機的產物,未來很難在半導體上有什麼建樹。
在國內和香港轉了一圈,依然一無所獲,虞有澄折騰到81年無奈又回到英特爾公司。
可現在則不同了,李逸軒的到訪,讓虞有澄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跟李逸軒聊了兩個多小時,虞有澄可以肯定對方懂半導體的,特別是李逸軒還有意提出一些後世才有的芯片設計理論,更是讓虞有澄耳目一新。隨著談話的漸漸深入,他發現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僅動技術,還懂商業,怎麼去開發一款有商業前景的芯片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李先生,你對英特爾公司怎麼看?”雖然沒有明面答應,但他心里已經是一百個願意了,但是他還是想听听對方對自己服務過的老公司的看法。
李逸軒不知道對方提這家公司干啥,難道對方對英特爾還有感情?雖然猜不到虞有澄問這句話的目的,但他還是回答道︰“英特爾公司現在面臨的環境是,不轉型就只有死。”
“怎麼說?”
“英特爾公司是做動態隨機存儲器darm內存起家的,1971年英特爾公司又成功研制出了可抹除式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prom,靠著這兩項發明,英特爾在70年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你要知道rb的存儲芯片發展同樣也不弱,依靠低價格,搶佔了原本屬于英特爾公司的市場。另外,rb的半導體芯片技術比起美國雖然弱了一點,但他們的工藝更加成熟良品率高,超過了百分之七十,而英特爾公司……”李逸軒搖了搖頭,“要想跟rb公司競爭,英特爾公司必須提高良品率,把成本降到比rb企業還低,這樣才能有與rb企業一爭高下的能力。否則還是盡快轉型的好的,處理器才是它的未來。”
其實不止是英特爾,整個美國半導體芯片企業可以說都是依靠存儲芯片業務起家的,比如與英特爾公司競爭多年的amd,成立之初就給美國航空航天局提供內存芯片。
在85年以前,存儲器芯片是半導體芯片行業最大的市場,這項技術的基礎專利是華人科學家王安于48年所明的“磁芯存儲器”。
這個技術既是後來的游戲卡帶電腦內存和閃存等等技術的前身。
由于美國的種族歧視,專利局一直不批準其專利。後來,迫于學術界對王安的聲援,使得專利局不得不批準了王安的專利,前提是把這項前途無量每年幾十億美元市場價值的技術買斷給ibm公司。
ibm獲得了專利,又因為反壟斷法的因素,又開始被迫向其他公司授權。間接的讓存儲器技術,變成了門檻很低的技術,只要向ibm繳納專利費用,就可以生產存儲器。
在5o年代~6o年代,存儲器市場基本上成為了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永不枯竭的金礦。
但至7o年代隨著存儲器行業大量的專利到期,rb人開始進入存儲器市場,從中低端市場開始打價格戰,讓美國不少老牌的半導體公司紛紛破產。
失去了專利護城河,美國的人工成本又比rb貴。所以,中低端存儲器市場不斷的被攻陷,失去了中低端廣闊市場之後,高端存儲器也無法降低成本。所以,7o年代中期開始,大量美國半導體公司在rb廉價產品傾銷下,紛紛倒閉。
從這個歷史中可以發現,美國的那些所謂的高科技企業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他們除了會耍壟斷以外,就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東西了,一旦失去了專利護城河的保護,他們的競爭力簡直就是戰五渣。
80年代初期是英特爾公司最虛弱的時期,由于存儲器市場被rb人攻佔,英特爾的業績也變得相當難以,終于在85年做出了抉擇,徹底放棄存儲器市場,專攻桌面cpu市場。
這時,ibm開始進軍個人電腦市場,被英特爾公司給牢牢抓住,ibm開放了pc標準後,x86芯片成為pc市場欽點的芯片,英特爾因禍得福,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暴利。
不可否認英特爾日後能成為桌面cp這個及時雨,轉型專注做cpu,可能會因為缺少穩定的訂單而迅速死掉。
但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時做cpu的企業並不止英特爾公司一家,但為什麼ibm只選擇了英特爾,而沒有選擇其他公司呢?
原因就是其他cppu,以mos公司為例,他們還沉浸在6502處理器的輝煌中,從來沒有想過升級換代推出16位處理器,6502從75年誕生以來,一直到82年都沒有看到它的下一代產品,只是原有的基礎上修修改改。
要知道,6502的構架可比英特爾公司的x86構架有前途的多,它可以說的世界第一款具備0多任務和多功能的處理器。而英特爾的多任務處理器是哪一個發布的?1985年80386才是英特爾的首款多任務處理器。
而第一款多功能處理器又是那個時候出來的,1996年奔騰mmos早在75年就推出了同時具備多任務和多功能的處理器,但偏偏mos不思進取,白白失去了一個機會,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機會。
當時,美國能生產16位處理器的廠家只有三家,分別是英特爾、摩托羅拉和zilog三家。
摩托羅拉和zilog的處理器嚴格說起來比英特爾的x86處理器要強得多,但偏偏他們有個最重大缺點,那就是不兼容以前的8位處理器,這導致第三方在8位芯片上開發的各種應用完全變成的廢品,而用戶以前的投資也得不到保護。
ibm的是一家什麼企業?是一家不壟斷就活不下去的企業,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壟斷。因此他開發的個人電腦有很大的野心,他想把在他之前的個人電腦用戶什麼隻果、康懋達、牛郎星等等這些原來的個人計算機用戶給一網打盡,所以對cpu的兼容性就被ibm放在了第一位,而唯一符合ibm要求的就只剩下英特爾公司一家了。于是英特爾就成了唯一的幸運兒。
可能又有人會問,為什麼ibm,不是其他電腦公司?比如隻果。
隻果的apple ii計算雖然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但喬布斯真正的問題是他過于貪婪,想把什麼東西都抓在手里面,結果導致了apple iii的崩塌。
apple iii是apple ii繼承機型,可他並不成熟,性能很不穩定,就被喬布斯匆匆推出了市場,最後導致大量的消費者退貨。不光如此,apple iii由于換了cpu,並不能兼容以前的apple ii,導致以前的消費者在apple ii上的應用投資得不到保護。還有apple iii的價格也是奇貴,最低配都要3698美元,高配6000美元都不止,這導致了消費者的厭惡。
這還沒算完,喬布斯繼續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apple iii失敗之後,喬布斯又推出了麗薩電腦,這是世界上首款具備圖形操作的個人計算機,可以說是引領了一個時代。
這一次喬布斯吸取了在apple iii上的教訓,麗薩電腦性能穩定可靠,能完全兼容apple ii計算機,但他高達9800多美元的售價,葬送了隻果公司的一切。
如果說當初喬布斯沒有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會有ibm什麼事嗎?或者ibm公司延遲幾年推出pc,那時候精簡指令集芯片也上市了,ibm未必會選擇價貴質次的x86芯片?英特爾還能在後來稱雄于世?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但李逸軒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一個難得的機會,如果利用的好,他的oranges就能一飛沖天。
在李逸軒一番勸說下,一個星期後虞有澄終于答應加盟oranges公司。李逸軒欣喜無比,要知道虞有澄可是未來英特爾公司的首選設計師,把虞有澄挖來,等于是斷了英特爾的一條臂膀,未來英特爾還是否能成為cpu的霸主,就未然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