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軒再次踏上美國,倒完時差之後,他先去orange的直營店看了看,生意火爆來店里購買產品的客戶絡繹不絕,無論是計算機、硬盤還是raid,還是辦公ru n ji n銷量都非常好。特別是硬盤,比計算機還要受歡迎。
李逸軒在店里站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出了100塊硬盤。這還是一個店子的數據,其余兩家直營店,還是那些分銷商的又該賣出去多少?每塊硬盤價格看起來利潤沒有計算機高,但架不住量大啊。
保持這個勢頭,一年下來不用算,硬盤的利潤肯定要遠遠超過計算機。想想後世的希捷公司,光是賣硬盤一年的xi o sh u額就高達300多億美元,可見硬盤的利潤有多豐厚。
當然,硬盤市場的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比八、九十年代的桌面cpu競爭要激烈的多。除了我們熟悉的希捷和西部數據,美國還有ibm、昆騰(ibm的一個子品牌)、億歐(emc)、maxtor、cenda(力杰)、rb的東芝、日立、富士通、韓國的lg、三星、現代大宇集團、等眾多的硬盤制作商加入進來,整個硬盤市場如同戰國時代般慘烈。
除了以上這些公司外,英特爾公司在2012年也開始進入硬盤市場,可見這個市場的競爭有多激烈。
orange別看硬盤賣的火,不過是撿了個市場的空檔,等其他公司反應過來紛紛加入這塊市場,這樣吃獨食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
硬盤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低,硬盤廠商想要賺錢,除了不停的更新換代以外,更要靠規模效應。而硬盤的更新換代比cpu還要快。想想吧,從80年第一款個人計算機硬盤誕生到1990年,短短十年之間,個人計算機硬盤的容量就從5mb,暴漲到1g,然後又用不到10年的時間,硬盤容量就突破了10g,接著又用不到5年的時間容量就突破了100g,200g……500……1t……2t……3t,增速之快,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李逸軒決定了,這次回去後,應該加快硬盤工廠的建設,為了保證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硬盤容量的升級換代,不能像另一時空那樣以每年40%容量增長,必須采用倍速增長。
最遲在1982年,硬盤的單片容量就要突破100mb,最遲89年就要突破1g,到95年容量要突破10g。只有不停的奔跑,跑在最前面,才不會被市場淘汰。it時代永遠只有冠軍才能生存。
見時間差不多了,就驅車來到了舊金山的華人街,再一家中餐廳門口停了下來,離見面時間還有十分鐘,李逸軒抽了根煙才下車進去了。
“先生你好,有預約嗎?”餐廳門口,一名華裔女f w 員微笑道。
“有預約。”李逸軒拿出約好的時間表。
f w 員翻看記錄本查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李逸軒先生是嗎,二樓b座,黃先生和賴特先生已經在里面了。”
沒想到他們先到了,“能問下他們什麼時候到的嗎?”
“只比你提前5分鐘。”
“謝謝。”說完李逸軒就直接上樓了。來到寫著b的房門前,李逸軒敲了敲門。
門開了,見是威爾•賴特。“很準時**。”
“我一項準時。”威爾•賴特則身讓開,李逸軒走了進去,一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站了起來,典型的東方面孔,有點微胖。
雙方互相打量了一下,接著同時伸出手,“在下李逸軒”、“在下溫炳喜”。
說完,兩人同時大笑,溫炳喜向對面的座位一伸,“請坐。”
李逸軒點頭客氣一下,就在坐在溫炳喜的對面。
雙方又互相打量一下,溫炳喜先開口道︰“賴特是我朋友,說起來我能加入amv,也是賴特介紹進去的。前些日子賴特找到我,說他的老板也是名華人,想跟我談合作,我就很好奇,是什麼樣的人讓賴特這麼上心,今天終于見到真人,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李逸軒擺手道︰“我哪里是什麼英雄,少年倒是是真的,躁動的很,混飯吃。到是溫先生才真正令人尊敬。在美國華人想出頭有多艱難,我是深有體會的。”
對于李逸軒吹捧,溫炳喜很是受用,“哈,哈,哈,李先生何必謙虛,這里是美國,不興謙虛那一套。我了解過你,你不錯。簡直是第二個王安。”
“王安先生大名我已是如雷貫耳,只是無緣拜見。”
溫炳喜笑道,“我也沒見過王安先生,不過……我想,你們早晚會見面的,畢竟你們都是做計算機的。”
溫炳喜的話讓李逸軒有點感觸,都是做計算機的,不知道見面後會是敵人還是盟友,畢竟商場無父子,都是做計算機,競爭是難免的,希望不會變成仇人。
見李逸軒眉宇間有些憂色,人老成精的溫炳喜哪能看不出,俗話說同行入仇敵,知道哪怕兩人見了面,肯定不會那麼和氣。
于是直接轉入正題,“賴特給我兩份劇本我都看了,老實說很精彩,能變形的機器人,這個創業簡直太秒了。還有那個《越獄》,劇情簡直就是精彩到極點,這讓我對李先生越來越有興趣了,沒想到李逸軒不但計算機做得好,做編劇也是好萊塢的頂級編劇的水平啊。”
李逸軒哪怕臉厚如城牆,也不僅一紅,他哪里會什麼編劇,還不是抄後世的。
不過,還是要硬著頭皮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如果沒有進入計算機這一行,說不定我會成為作家。以前我就向報社投過稿子,不過被人家拒絕了。”
話一出,不光是溫炳喜,就連旁邊的威爾•賴特也來了興趣,沒想到李逸軒以前還當過作家。
“你向報社投過稿?”
李逸軒點頭道,“香港《明報》,是一部科幻叫《三體》。”
“能把故事給我講講嗎?”
“稿子我帶來了。”說完,就從公文包拿出了他當年寫的文稿,遞了過去。
溫炳喜接過看了起來。
這是李逸軒事先準備好的,溫炳喜如果要跟他合作,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就是要確定的對方t g ng的劇本不是抄的,這一點在好萊塢尤其重要,一旦涉及到剽竊他人作品,那是要吃大官司的,溫炳喜不能不慎重。
其實,當初威爾•賴特找上他時,他就對李逸軒進行了調查,李逸軒給他的兩份稿件,他就去美國作家協會和好萊塢編劇協會調查過,找到了李逸軒在編劇協會的作品署名登記,同時也沒有發現與之類似的作品,確定了李逸軒沒有剽竊,才有了這次見面。
李逸軒也知道會有這麼個過程,所以這次也有備而來,《三體》早在幾年前就在美國作家協會進行登記,這次把他帶來,也是讓對方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