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

第107章 曇鸞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杰西索恩01 本章︰第107章 曇鸞

    宗聖寺以主殿的一尊佛像在京城最著名,這尊佛像,高達三丈八尺,巍峨莊嚴、相好畢備,光彩奪目,獨絕世表。宗聖寺院很大,前後幾層院落,全都種滿了高大的古樹,清松綠柳,枝頭相疊,樹下連蔭,清涼無比。靠著院牆邊上還有流水明渠,聚水為池,荷蓮碧艷,游魚悠閑,城東士女假日瞻仰休閑多來此地。

    後院的方丈寺中,一位高僧正在蒲團正襟危坐,問心默念佛經。和尚容貌威嚴端莊,眉目聰慧慈悲,此非別人,正是曇鸞大師。大師今年正好五十掛零,說起他的來歷,頗有神奇。

    他出生在一個士族家庭,從小開始學習儒道佛的經書,尤其他家住在五台山附近,經常到五台山瞻仰佛教和道教的金像,耳濡目染佛道的神奇法事,與佛道僧眾習修武術氣功,尤其對佛法感興趣。這個時候,五台山因為漢明帝主持的一場約期焚經賽法中,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以別真偽,視佛教為正統開始,到現在已經佛事興盛。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諸佛之中曇鸞小時候最崇敬文殊,對他的事跡極其崇拜。

    其實文殊菩薩在佛法十界中,僅排在六凡四聖的四聖第二界,即菩薩果位,不算自覺覺他、覺行共滿之境界,因此不是最頂級的大覺金仙。這里六凡指六道輪回的凡夫迷界,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按佛教的層次,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即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妙覺菩薩就是準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左右脅侍。

    曇鸞之所以崇敬文殊菩薩,一方面因為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四大願心,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覺有情,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這和曇鸞幼小心靈的憧憬相一致,他從小心地善良,願意幫助別人解脫苦海。另一方面,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的佛像莊嚴一直普照著他,許多文殊施展異能與智慧的傳說一直感染著他,另他無限向往。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冬日冰封,春日風沙,夏日酷熱,秋日絕收。文殊菩薩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他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五峰山立刻變成清涼山並依此改名,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後又建一寺院,起名叫清涼寺。此後龍女白靈公主也來此布施甘露,使清涼山萬物萌生,百畜繁衍。龍王本來窩火,但不敢奈何文殊,便遷怒公主,盡燒萬物。為護性靈,白靈血液遂化作甘露抵火殞身,後被文殊點化如佛成為文殊弟子。文殊菩薩又用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共五**寶鎮住五峰山頂,驅魔護山,形成後來的五頂平台。

    曇鸞在這種燻陶和浸潤中,不覺一晃兒長到十四歲。一天他又上山問佛朝聖,隨弟子部眾听經。唱詩之中,忽覺文殊法相面帶微笑、圓覺相好,禪聲繞梁,贊美不絕,一下把他的思緒帶到虛空之中、神聖之中,覺得只有遁入佛門普渡眾生,才是自己一生的夙願。唱詩完畢,他隨信眾走到大院,抬頭看見天空白雲朵朵,現出文殊菩薩八臂法相,含笑向他點頭致意。曇鸞當即知道是菩薩向他召喚點化,隨即在佛光寺出家,先成為華嚴弟子。

    出家之後,他依然不執著佛教一家之言,兼采眾長,通讀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龍樹菩薩所著之《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當時四論的名僧。

    研究之中,曇鸞發現龍樹是以初地菩薩、即聖人第一階的身份往生淨土,這一下激勵了曇鸞大師對彌陀淨土思想的追求和信仰。他想在菩薩的五十二階中,自己雖然達不到妙覺、等覺、十地,但十地之下的十回向、十行、十住和十信中,至少能修行得到。那麼自己就會以低階聖人的身份往生淨土。不但如此,自己度己度人,六道眾生都可被接往西方淨土佛國。

    因而他開始對龍樹菩薩的難行、易行二道有所證悟,引申出與二道相應的是二力,即自力和他力,因龍樹菩薩在十二禮贊嘆觀音頂戴阿彌陀佛,種種妙相莊嚴,能伏外道魔𪄣,因此他以此學說為基礎,開始著手對淨土佛法注釋,籌劃《往生論注》,引用龍樹的《大智度論》作為比喻來闡釋文義。《論注》大膽提出尊崇阿彌陀佛,即“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並將儒、道、釋三學融會于淨土之中。這期間,他不僅以博學多聞而著稱,同時在武功、醫術、音樂等獨樹一幟,在五台山以至山西一帶,百姓慕名求醫,他在濟世救人之余,宣傳淨土思想,得到百姓擁戴,信眾廣博。終南論劍,他正四十出頭,功力達到五重,被譽為五台山大俠。

    同時,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乘方等大覺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已經開始為此經作注,但終南之後沒多久,積勞而成疾。為了治療氣疾,他開始出門尋訪名醫。

    一天他走到秦陵,正直午時,他趕忙修煉午課。禪定之中,突然天空之中,異聲傳來,他抬頭一看,天門洞開,天神、道仙、諸佛等六欲階位,歷然齊睹,天地之間,霞光萬道、瑞彩千條,靈氣浮動,異香撲鼻。接著一道佛光耀眼,里面閃出蓮座上的西方三聖,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表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功德,他手托金蓮花,因蓮具眾德,出污泥而不染,表示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咸收。觀音菩薩頂戴彌陀,一手執甘露瓶,一手執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表大慈悲。大勢至菩薩頂戴光明寶瓶,手持蓮花,身發無邊光熾,代表喜舍、大智。阿彌陀佛在淨土佛國,以大悲為本,以方便為門,左輔慈悲,右弼智慧,慈智雙運,普度眾生。

    只見阿彌陀佛對觀音菩薩說︰“菩薩,此和尚,從龍樹為師,證得我的法門,堪為淨土宗師,可代你我在東土弘揚淨土教義,你助他一臂之力吧。”

    觀音點頭答道︰“是,阿彌陀佛。”然後蓮座飄到曇鸞頭頂上方天空對曇鸞說︰“那和尚,趕快入定,我有法門贈你。”曇鸞不敢怠慢,盤膝危坐,雙眼緊閉。只覺得一道神光從觀音的楊柳枝中發出,頃刻之間把曇鸞籠罩其中,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聚與氣海丹田。接著听到觀音說︰“那和尚,你所正做《往生論注》,尚缺少無量教法,我已經把《觀無量壽經》傳給中土佛門弟子,現在已經帶到中原,你去東方不遠自會見到,取之助你完成《論注》。”

    須臾,神光消散。曇鸞睜眼抬頭,瑞像已經消失,不覺失望。但他突然發覺自己的疾病不治而愈,稍微運功,功力驟增二重,已經跨過七重的壁壘,這才知道自己禪定之中,得到阿彌陀佛眷顧,著觀音度化自己。連忙向空中拜了三拜,然後按觀音開示本洛陽而來。

    果然,到了洛陽,這時候菩提流支已經從少林寺回到永寧寺。即以淨土經書授之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佛為大覺金仙,非一般神仙。)之長生也”。鸞祖聞之,如獲至寶。于是留下,開始完成《往生論注》,正不知在那座寺院合適。這時同在五台山出家,被調來京師譯經的一個師兄,正留住在少林寺東邊不遠的超華寺做住持。于是請曇鸞到超化寺,以整理超化吹歌的名義做維那。曇鸞精通音律,從小就因為在五台山听佛贊美詩歌而受到感悟入佛,因而對佛教音樂一直致力于整理,正好超化寺有不少皇族的樂工樂奴因主人衰敗後流落在此寺院里,他師兄便讓他把超化吹歌整理成標準的佛音。同時他正好集中精力著述《論注》,一邊繼續推行淨土思想,一邊繼續修煉。由于淨土佛法,簡單易行,深受百姓擁戴。超化寺因曇鸞弘法,居士百姓雲聚,遂首先皈依阿彌陀佛,接著洛陽城中崇真寺等都皈依淨土,奉曇鸞為宗主。

    不久中魔黃昌機找他,他倆從小在五台山就認識,以後也經常聯系。中魔因家族世代經營烏堡,為保密對外稱陰陽宮。中魔有多重身份,其中在五台山有和尚的戶籍,法名惠嶷。此次前來京城,是為了流傳到洛陽的太公陰符秘籍,想請曇鸞給他在京城安排個寺廟棲身。于是曇鸞安排惠嶷到崇真寺做住持。淨土宗在惠嶷的加入後,淨土宗發展更為迅速,很快京城的東城幾乎都成為淨土的道場,其他各城也都有寺院篤信淨土。一時間淨土法門,後來居上,聲勢壓倒五台山華嚴宗、泰山靈岩寺法性宗,與禪宗法門在京城並駕齊驅。

    曇鸞正在方丈寺靜坐,小和尚來報︰“回住持,門外智藏大師求見。”曇鸞听了連忙起身,高喊︰“快快有請。”說罷走出屋外來到院中。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狀態》,方便以後閱讀狀態第107章 曇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狀態第107章 曇鸞並對狀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