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第225章 恆河之沙

類別︰ 作者︰波拿巴拿破侖 本章︰第225章 恆河之沙

    莫臥爾皇帝巴布爾越是找不到明軍的蹤影,他的心里就越是不安,他試探著派出了二十萬大軍進入東孟加拉。他親自率領大軍圍攻孟加拉甦丹國,孟加拉甦丹的軍隊與莫臥爾軍進行了幾場會戰,結果均遭慘敗。

    阿拉干國王明平派出援軍,才勉強制止了莫臥爾軍隊將東孟加拉完全佔領,可是莫臥爾軍隊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他們通過苦戰還是擊退了阿拉干國王的軍隊。

    莫臥爾軍隊夜晚扎營的時候,營地周圍會發生弓箭手與孟加拉甦丹和阿拉干人的對射,並不時發生小規模的沖突。

    莫臥爾人用射石機向阿拉干人射擊,那些石弩被安置在戰車上,發射石礫和土制地雷。

    在大規模作戰之中,莫臥爾軍隊經常迂回作戰。他們排著整齊的隊形,向阿拉干人的背部迂回,並同時整齊的射出箭枝,在前進和後退之時莫臥爾騎兵的隊形都是整齊的。

    在行軍時,莫臥爾軍隊常常采用“蒙兀兒行軍”的方法。早晨莫臥爾騎兵仔細觀察他們剛走過的道路,同時查看他們這一天打算走的道路;行路的人總是爬上一片隆起的高地,仔細觀察兩條道路,然後拿一些飼料喂養已經被栓了一夜的馬匹。他們這樣警惕的目的是︰如果有任何人跟蹤,在夜里追來,他們就能發現,進行自衛。當馬吃夠了草料,並且來去的兩條路都已經看清沒有人,他們便在中午動身,直到半夜,這樣就沒有人能發現這位旅行者或他的住宿處。

    莫臥爾的軍隊是大批的從各個封地征召來的。這種軍隊的持久作戰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大多數時候,莫臥爾部隊如同巴布爾所說不會超過兩、三個月。賣弄臥爾的軍隊通常是在秋季作戰,在整個春夏兩季放牧馬匹。

    等“馬肥”,和征伐地“莊稼成熟”之時才出征。莫臥爾的軍隊還有一個惡劣的傳統,就是在作戰勝利之後搶劫。這事實上是一種薪酬制度,因為這些軍隊隨軍出戰是沒有軍餉的,所能獲利的唯一方式就是劫掠。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禁止他們劫掠,就會釀成叛亂,如同巴布爾第一次征服撒馬爾罕所經歷的那樣。

    巴布爾•帕迪沙的作戰方式基本還是埃米爾•帖木兒時代風格的。除了少數大規模的會戰之外,大多數小的沖突以弓箭對射為主。

    也就是說,只要不踫上像明軍那樣難纏的對手,他就弓箭手排成一排,向對方發射弓箭。如果箭射完之後,第二排弓箭兵就會頂上去以此循環。這些射手,都是有著馬匹的,但在這類的場合基本都是下馬射擊。當敵軍嘗試發動小規模的沖鋒時,這些射手就會上馬,采用所謂的帕提亞戰術,射擊前來追擊的敵人。

    同時,正在預備的弓箭手也會很好的埋伏在附近的樹叢之中,射擊試圖追擊的人。在很多場合下,甚至都會有專門的步弓手埋伏在己方弓手戰列線佯裝撤退的路線上,埋伏追擊的敵人。

    莫臥爾絕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中亞系的復合弓。這些弓的威力驚人,經常穿透了腿上的盔甲,射穿了腿骨,或者射殺了穿兩層鎖甲的敵人。

    莫臥爾軍隊的弓箭有著斷筋折骨的巨大殺傷力,而不僅僅是穿一個孔而已。當這類箭頭擊中一個無護甲的敵人時,大多數時候都可以將所經過附近的骨頭全部粉碎,造成殘廢性質的創傷——如同埃米爾•帖木兒所受的。

    莫臥爾的軍隊在小規模戰斗中,經常向敵軍沖擊。

    與其他地方相同,莫臥爾的戰士在不沖鋒的場合通常也是不批甲的。他們作戰時間才穿上裝甲,準備好馬匹,對敵方發起沖鋒。他們使用彎刀、矛、稜錘之類的武器。人馬具裝的騎兵是存在的,但人數非常有限。

    莫臥爾在恆河之戰中,海達爾•馬黑麻•米爾咱率領的數千人中,僅僅有50人是人馬俱裝的騎士。同時,這些近戰武器的威力也是可疑的,巴布爾•帕迪沙就多次被彎刀砍中,但其頭部和肩部的護甲卻使其僅僅受了皮肉輕傷。

    巴布爾時代,莫臥爾武士的核心是各部落征集來的武士與各城市的封臣和貴族。一旦需要的時候,各地的封建領主還能征集農民或下層部民的步兵作戰。

    這類步兵的規模毫無疑問要比核心的部落武士大的多,例如記載中烏馬兒•沙黑•米爾咱(巴布爾•帕迪沙之父)與撒馬爾罕的統治者甦丹•阿合馬發生沖突時,所征集的10000多人中,就有將近7000多人是這類的步兵。這些步兵也是毫無紀律、不堪一擊的。

    何無敵的部隊從尼泊爾出發,他率領二十萬騎兵,迅速穿過北印度,包圍了德里城。

    這時,莫臥爾的軍隊還在巴布爾的帶領下,對東孟加拉和阿拉干人進行著圍攻。

    德里身為印度第三大城市的德里,是莫臥爾王朝的首都所在。

    德里是印度北部重要城市,它位于德里中央直屬區亞穆納河西岸,西傍德里山脈。面積241平方公里。德里共有五十萬人口,市內平坦低窪,排水不暢。1月平均氣溫140c,5~6月340c,最高溫可達41c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風雨佔全年降水量66%。

    德里是印度河流域去恆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戰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為印度重鎮。德里街道狹窄,舊建築、牛車、單車充斥在橫街

    作為古印度歷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恆河平原古老貿易路線的主要城市,德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眾多的古跡、遺跡和遺址。德里在印度斯坦語即“起點、開端“之意,故“德里“同樣被認為與印度特征事物的開端,如印度河-恆河平原。

    據考古發現,德里及其鄰近地區在約200萬年以前有人類出現。有人認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述的潘達瓦家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羅普拉沙(indraprastha)位于德里,公元前 1世紀孔雀王朝的拉賈•迪盧重建此城,並命以己名,遂轉成今名。自孔雀王朝(前4世紀

    開始定居人口增加,現已發掘7個古城遺址。圖瑪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于736年建立了拉爾科特城(l kot);1180年,阿杰米爾(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佔領拉爾科特城,將其更名為其拉拉伊皮妥拉(qi rai 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里特維拉賈三世(prithviraj iii)敗于阿富汗穆罕默德•喀烏里mohammad ghauri。1

    公元1206年德里甦丹和1526年莫臥兒帝國先後于此建都,並建紅堡。

    巴布爾•帕迪沙時代的稅收制度是十分混亂的,大多數時候采取“貢稅制”和包稅人的做法。巴布爾•帕迪沙在攻下印度之後,評估了各個封地所應繳納的年貢數量(以貴金屬計算)就將各個封地交給了自己的臣屬。

    而在自己的領地,也僅僅派遣一些征稅官去征取。同時,各地的統治者也會對前往聖地朝聖的路人收取過路稅(類似門票)。經常有稅收隊伍在其領主的領地四處巡邏,以抽取過路商隊所攜的商品作為關稅,其情況與強盜攔路搶劫相似。各地的領地對于向領主繳納稅賦常常是不情願的,阿富汗的山民和草原上的游牧民尤其如此。在這種時候,各地的領主就會帶上自己的武士去懲戒不服從的部落,奪取自己“應得”的貢稅。巴布爾在阿富汗統治期間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向四周的山地部族“征稅”。

    封建貢稅是十分沉重而不合理的。《拉失德史》中曾生動的描述,一個蒙兀兒人去向一個喀什格爾地區小官員收稅的狀況——這個可憐的人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駝馬房產交出後還湊不齊所需貢賦的一半,因而請求收稅官允許他和自己的妻女保留自己的衣服離去。

    封建主之間的混戰也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強征稅賦。一個統治者剛剛征服一片區域,會傾向于立即向四周的封地征收一批“賦稅”,經常是預支性征收的。很多時候,甚至幾十年後的“賦稅”都被征收完了。如果一個地區的統治者經常更換,那麼這個地方的居民就不得不面臨不同統治者“預征稅賦”的命運。

    在描述稅收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征集到一萬五千頭牛和十萬頭羊”之類的敘述,游牧民平均一人也應該有數十頭牲畜的數量。

    因此,當何無敵的二十萬大軍將德里城圍得水泄不通時,德里城的反而不著急。他們偷偷派出代表請求投降,並希望明軍不要再對他們收那樣的重稅,因為如此橫征暴斂,讓印度居民幾乎無法承受。

    何無敵向繼續頑抗的巴布爾軍隊發起了猛攻,二十萬騎兵圍在一旁,五百頭戰象托運的四百門野戰炮和一百門重炮對準德里門和德里城的城牆進行了猛轟。

    炮火之下,德里城牆迅速倒塌。同時,二萬德里城守軍嚇得魂飛魄散。由于久聞何無敵戰無不勝,德里城的指揮官下令向明軍投降。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方便以後閱讀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225章 恆河之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225章 恆河之沙並對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