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

第三百三十三章 午宴(南斯拉夫雜燴)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鋒銳 本章︰第三百三十三章 午宴(南斯拉夫雜燴)

    派遣到南斯拉夫軍隊里的德軍顧問發現,這支裝甲部隊的情況比他們想象的還要糟糕。陸軍下屬的四個獨立裝甲營,現實中其實只編組了兩個,能夠使用的坦克也只有一百一十輛,其余的單位只存在于陸軍司令部的編制表上。

    南斯拉夫陸軍預定向斯柯達訂購五十輛S1-D型輕型坦克,編成一個輕型坦克營(就是前文里失蹤的那五十輛坦克。),這些坦克被陸軍編入了裝備列表,但因為斯柯達隨即就被德國所吞並,這筆交易注定是不可能完成了。

    而法國坦克的交易合同雖然已經敲定,但法國人在供貨上卻出現了問題,這些坦克實在過于破舊,必須要經過一定程度的翻新,否則這筆交易就真的太難看了。

    結果當德國入侵法國之後,法國坦克的翻新工作還未全部完成,其中一部分保存在工廠倉庫里的古董坦克,還成了德軍的戰利品,最終南斯拉夫人拿到手里的,也就只有五十四輛R35和四十八輛雷諾FT-17。

    德國顧問們驚訝的發現,這堆古董竟然全都是m26/27型,這是一款以“步兵輔助坦克”為用途改進出來的坦克,在FT17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強化,還采用了新設計的懸掛系統和變速箱。這款坦克的車體正面裝甲增加到了三十毫米,車體側面裝甲厚度也有十六毫米,炮塔裝甲二十二毫米,于是空車總重量也相應的提升至八噸,公路行駛速度也降低為三十五公里每小時。

    作為一款法國風格的“步兵坦克”,這種行駛速度是完全能夠接受的,裝甲厚度與搭載的火力,也足以應付二三十年代的低強度戰爭,這款坦克沒有得到法軍的青睞,卻意外的獲得了不少海外訂單。

    第一個購買這款外銷坦克的國家,答案可能會出乎大家的意料,竟然是遠隔歐洲萬里之遙的日本帝國。

    日本陸軍此前已經向法國購買過十五輛雷諾FT17基本型坦克,其中部分坦克交予日本陸軍騎兵學校作為裝甲兵教學與研究使用,同時還將其作為技術開發的樣板,意圖在此基礎上研制出日本自己的坦克裝甲車輛。

    歷史上日本坦克裝備的起點其實非常高,可以說借鑒了英法兩國最先進的裝甲技術,在發展初期完全是和世界潮流同步的,至于後面為什麼會搞成歷史上那副鬼樣子,這個問題既有內情也有外因,真的很難用一言半語解釋得清,在後文里談到時再專門詳細講述吧。

    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一個亞洲國家也購買了這款坦克,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地方派系,那就是當時雄霸東三省的奉系軍閥。

    張雨亭很早就建立起了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的坦克部隊,坦克這種武器也隨著後來爆發的直奉戰爭,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內戰戰場上。

    東北軍最初只購買了十四輛法制雷諾FT-17基本型,但到了一九三零年時,雷諾坦克的數量已經提升到了三十六輛,其中十五輛就是這款M26/27型。

    國內有些資料說這些是美國仿制的雷諾坦克,實際上NC27是法國政府給予外銷坦克的定型編號,有記載這批坦克是一九三零年運送到東北的,皇姑屯事件已經在兩年前爆發,東北軍經過一陣動蕩和內亂之後,上層的權力交接已經基本完成,奉系正處于這個軍閥派系力量最鼎盛的時期。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張漢卿與蔣中正達成交易,他無法抵御入關與掌控直隸的誘惑,于是在當天高調發布“巧電”,隨即東北軍正式介入正打的如火如荼的“中原大戰”。

    奉系在關鍵時刻的背後一刀,徹底摧毀了原本就脆弱的反蔣同盟,張漢卿拿到了他父親曾經夢寐以求的華北地區的控制權,而笑到最後的應該是國民政府的蔣中正司令。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成了奉系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奉系就此登上了這個地方武裝派系誕生以來的巔峰,接收了西北軍擁有的兵員和底盤之後,奉軍瞬間擴張成為中國長江以北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或許也是應了盛極而衰這句話,東北軍的衰亡與最終覆滅,也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張漢卿當年就算是嗑嗨了都不會想到,就在第二年、同樣也是九月十八日,奉系將會迎來命運中最大的轉折點。就在那一天,一群“昭和參謀”把陸軍馬鹿下克上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在沒有得到日本天皇、內閣甚至軍部認可的情況下,陰謀策劃並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當時如果不是張漢卿在政治上過于幼稚,軍事指揮上又過于無能的話,這場由一小撮日本軍官發動的軍事冒險,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話題有些扯遠了,現在再回到南斯拉夫陸軍的整編問題上。

    德國顧問遞交給統帥部的報告非常詳細,光各類圖表就有厚厚的一疊,為了節省元首寶貴的時間,所徐峻看到的是經過整理之後的精簡版。

    南斯拉夫在德國東線戰略里所扮演的角色,老實講很難說出準確的定位,這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境內多峻嶺山地,不適合大部隊特別是裝甲部隊的展開與機動,但卻非常適合小股部隊進行游擊作戰,只要不斷絕外界的物資支援,這里的山區很容易就能變成埋葬入侵者的泥潭,甚至變成阿富汗那樣的血肉磨盤,讓任何入侵者都聞之色變。

    但是想要達成這個目的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須維持一條順暢的補給線,提供源源不斷的後援,同時防御方必須掌握一定的地面優勢,同時還需要奪取戰區的制空權。

    南斯拉夫地面部隊的戰斗力實在讓人有些擔心,不能說塞爾維亞人不夠勇敢,他們真要莽起來曾經連希特勒都表示贊嘆,問題是他們手里的裝備和指揮階層實在太爛了。

    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導致了軍隊力量的失衡,塞族軍官一度佔了軍官數量的九成九,開戰前總共一百六十五名將級軍官,其中只有四名是克羅地亞人。

    克羅地亞族在王國軍隊里只能擔任底層士兵和基層軍官,這顯然是埋下了日後戰敗的禍根。歷史上德軍入侵之後,大批克羅地亞士兵臨陣倒戈,不願意為了塞爾維亞軍官作戰,原本組織度就不夠的防線一觸即潰,加上軍隊高級指揮層戰術理念陳舊呆板,在德軍和其盟友的迅猛攻勢下,王國武裝力量中的精銳迅速損失殆盡,最終被迫向德軍屈膝投降,此時距離開戰只有短短的十二天。

    想要避免這種問題再次發生,就必須要從軍隊的成員結構上進行改革,改變塞族在王國軍隊里的主導地位,同時扶植克羅地亞族裔在軍隊里的力量,但是這種做法在塞族高層已經同意全面與德國合作的今天,顯然是行不通的。

    屆時就算有南斯拉夫王室出面頂包,恐怕也無法壓制住這種做法在塞族民族主義者內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徐峻很可能會再目睹一次貝爾格萊德政變。

    徐峻不想在這種節骨眼的時候冒險,德國在戰略上需要一個內部穩定的巴爾干,至少在未來四年內不會發生激烈的社會動蕩。

    維持南斯拉夫各族之間永久的和睦,根本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讓他們安穩上一兩年時間,這倒還在德國目前的能力範圍之內。

    如果東線戰爭爆發,南斯拉夫作為歐洲軍事同盟的一員,不可能將自己置身于事外。

    因為一旦匈牙利遭到甦軍的入侵,緊鄰的南斯拉夫將變成一條天然的戰略防線,阻擋甦軍向巴爾干半島南部滲透的兵鋒,而甦聯紅軍參謀部也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一旦南斯拉夫遭到甦軍入侵,那麼徐峻就安心等著看好戲上演吧。

    歷史上南斯拉夫之所以殺成一團亂麻,那是因為德軍摧毀了全國各族都認可的王國政府,趕走了名義上的國王共主(雖然民眾不滿但還是認可其王權的),直接撕開了幾個民族之間的簾布,同時故意挑起民族仇恨的緣故。

    歷史上南斯拉夫的內戰比抵御侵略者的外戰更加血腥百倍,由德國扶植的克羅地亞傀儡政府對境內的塞爾維亞族展開了殘酷的殺戮,與此同時塞爾維亞的武裝組織也對境內的克羅地亞平民展開了血腥報復。

    兩族下屬的準軍事組織和游擊隊。家庭衛隊、地方警衛隊乃至武裝平民,一旦遭遇就如同死敵一般,不打到其中一方潰散是絕對不會停手的,而且兩邊都有不留俘虜活口的習慣,被俘者通常會在遭受殘酷虐待之後,被勝利者用斧頭處決。

    這種習慣造成了某些區域一旦戰斗爆發,雙方往往會戰斗到最後一息,情願自殺也不願舉手投降。

    歷史上當東線戰爭爆發之後,內戰的隊伍里又多出了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于此同時斯洛文尼亞人的武裝家庭衛隊也粉墨登場,隨即幾乎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都卷入了這場無可救藥的大混戰,因為理念上根本的矛盾,各方毫無妥協的余地,所以也沒有什麼合縱連橫的可能性,硬是把南斯拉夫境內打成了一鍋雜燴粥。

    在這場以游擊戰為主的內戰中,各方力量都表現出了超常的冷酷,面對敵方全都毫不留情,最終仇恨甚至延伸到了曾經幫助過對手的平民身上。

    在這場種族內戰中死亡的戰斗人員以及連帶被害的平民,其具體數量已經無法統計,因為數據在戰後遭到了各方刻意的掩蓋和修改,初步估計至少在三十萬人以上,而同期在巴爾干地區死亡包括失蹤的德軍官兵,總數加起來都不到四萬人。

    徐峻不可能再次打開這個巴爾干魔盒,當然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族裔也確實需要安撫,但是絕對不能因此去動搖南斯拉夫的社會結構,或許對那些族裔有些不公平,不過現在顯然不是進行社會結構改革的好時機。

    保羅親王還算明白事理,在他假借德國的虎威連哄帶嚇之下,成功說服了內閣和議會里大部分的塞族元老,讓他們同意提高克羅地亞族裔在南斯拉夫政府和軍隊內部的地位和份額,但前提是克羅地亞人也必須停止在南斯拉夫境內所有的分裂活動。

    作為對保羅親王的支持,徐峻允諾德國不會對克羅地亞人的政治訴求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支持,不過同時他也表示會將南斯拉夫克羅地亞族裔至于第三帝國的保護之下,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因他們之前行為,進行可能的報復行動。

    這一系列協議等于給雙方都吃了一顆定心丸,塞族不用再擔心德國會顛覆王國政權,克族則獲得了一個足夠強悍的靠山,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時代。

    至于斯洛文尼亞人,最難搞的兩個都不吭聲了,他們要有什麼感到不滿的,完全可以站到前台大聲說出來啊。

    南斯拉夫步兵的單兵素質普遍不錯,不管是塞爾維亞人還是克羅地亞人,莽起來完全不輸給斯拉夫蠻子,只要加以嚴格合理的訓練,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精良的裝備,這些人或許會是歐洲最好的山地輕步兵。

    南斯拉夫基礎建設在歐洲屬于相當落後的,雖然也有一些優秀的工程,比如著名的“塔拉河谷大橋”(電影《橋》的原型),但其境內大部分的道路都已經陳舊落伍。

    山區公路大都還是夯土碎石路面,雖不至于一到雨季就化為泥潭,但是卻也限制了重型裝備的行動。

    同時南斯拉夫境內橋梁的承載能力也是一個問題,和歐洲大部分舊式橋梁一樣,這些大橋通常最高只能承載三十噸左右的重量,甚至很多僅能供二十噸級的車輛通行,這對于原本輕武裝的南斯拉夫軍隊是足夠用了,但是此時卻限制住了他們的裝備水平。

    在德國暫時無力投入當地基建的情況下,德國此時連本國橋梁的加固工作還未徹底完成,只能把這些問題交給南斯拉夫當地的工程隊了,完成這些工程將需要耗費一大筆資金和物資,如果南斯拉夫王國政府無法搞到足夠的貸款,可能連如期開工都辦不到。

    統帥部給南斯拉夫皇家陸軍第一裝甲旅準備的是法國霍奇基斯公司生產的H35坦克,首批三百二十輛已經送到貝爾格萊德,正在德軍顧問的幫助下組建起一個標準坦克團。

    統帥部下一步的計劃是等到官兵熟悉使用這些新裝備後,就把這支部隊調往南斯拉夫邊境各省進行適應性訓練,並盡快制定出符合當地作戰環境的戰地條令和裝備使用手冊出來。

    這些裝甲單位的長途機動,不可能依靠公路行軍與車輛運輸,最合適的方式是利用南斯拉夫還算合格的鐵路系統,雖然南斯拉夫鐵路無法與歐洲幾個發達國家相比,但在巴爾干地區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南斯拉夫的鐵路系統,最早從奧匈帝國時代就開始發展,至一戰後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二十年代就建成了薩格勒布至貝爾格萊德的鐵路,著名的東方快車就是沿著這條鐵路橫穿過南斯拉夫,隨後進入保加利亞境內的。

    徐峻不指望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看到這些整訓的成果,他只希望在東線戰爭爆發時,南斯拉夫能夠完成戰爭準備,並如約加入歐洲聯盟的戰斗序列。

    PS︰謝謝大家的體諒,今天大章奉上,求票。(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方便以後閱讀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第三百三十三章 午宴(南斯拉夫雜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第三百三十三章 午宴(南斯拉夫雜燴)並對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