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末日

第四百九十三章 劉備傳(七)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晶晶小魔仙 本章︰第四百九十三章 劉備傳(七)

    ——公元180年——

    皇甫嵩是一個老派的統帥。

    這個“老派”指的是,他最常使用的戰法是前漢,先秦,甚至能追溯到大周的那種,兵對兵,將對將的堂堂正正之陣,至于新生代將領喜歡當做奇兵使用的“無雙勇士”,則被他直接折算進了所屬部隊的戰力。

    孫子兵法有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但在皇甫嵩看來,那是指在雙方戰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不得不出奇制勝,若是能直接“以正勝”,又何須“奇”?

    在他之前的領軍生涯中,無論是擊退入侵的邊患還是鎮壓反賊叛亂,皆在預估對方可能糾集的最大戰力後,率領在此戰力基礎上翻倍的部隊,堂堂正正地碾壓過去,目前為止,無往而不利。

    與之相對,三大名將中的朱�y更喜“以奇勝”,他的觀點是“若能以最少的兵力達成最大的結果,何樂而不為?”,最後一人是因為本身是文官而不能親自上陣的盧植,他認為雙方都很有道理,會在兩人爭論甚至爭吵起來之後和稀泥。

    此次討伐西涼叛賊,不止要平叛,還得向天下人展現出朝廷對此絕不姑息的決心,于是,堂堂正正,或者說打起來之後動靜很大的皇甫嵩便是首選。

    劉備和公孫瓚被盧植以“讓小輩見見世面”為借口塞進皇甫嵩正在組建的河東軍時,這位征西將軍連眼都沒眨一下,原因無他,實在是這麼做的人太多了而已。

    據劉備收集到的情報來看,由于叛軍已經進逼扶風郡,守軍數次告急,故而距離洛陽最近,最快集結的“河內騎士”已經由“蕩寇將軍”周慎帶領先一步出發,他將與當地守軍協同布防,等待後續距離較遠的河東、河南騎士征召完畢後趕去匯合。

    在經過河內騎士暫時阻擋住叛軍攻勢,令洛陽官員產生一種“不過如此”的印象之後,許多世家開始將自家子弟和私兵武裝起來響應征召,以期在這場“一定會勝利”的戰斗中分些功勞。

    這實在是因為此時十常侍太過囂張跋扈,想做官就得向他們低頭,一干世家便打算劍走偏鋒,讓子弟們先以軍功把職位升上去再說,至于武職轉文職什麼的,向皇帝交錢就是了。

    這些世家交付部隊的時候總會暗示,那些家丁和私兵什麼可以隨便安排危險任務,但誰家那小誰還請多看著點——其結果就是,自陳想前往前線殺敵的劉備和公孫瓚被皇甫嵩稍稍地高看了那麼一點。

    然而,此時卻有另外一個問題出現,那些世家大族“上交”部隊時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數量和規模組成了“部”和“曲”,直接就可以拿來用,但劉備和公孫瓚手下沒人,如果把這兩個明顯有才能的年輕人當兵頭用……他皇甫嵩得傻到什麼程度?

    抽調其他部隊給他們並非不行,但那會導致“三河騎士”一系列早已成熟的安排方式發生連鎖混亂,最終,征西將軍的決定是,讓他們兩人自行去河東範圍內的征兵點拉起一支隊伍——這種自發應征者,素質良莠不齊,平時大都作為預備隊或者輜重運輸隊使用,從中分出一支幾千人的特殊隊伍也不是什麼大事。

    而皇甫嵩這神來之筆,直接撞破了十常侍在底層向軍隊摻沙子的行為,他們或許並非想要皇甫嵩失敗,只是想讓他贏得不那麼容易而已,但行為本身就是在拿成千上萬士兵的生命當兒戲。

    正面戰場上,個人裝備忽然損壞往往意味著使用者的死亡和一個陣線上的缺口,而一個不該出現的缺口往往意味著整條戰線崩盤,即使主將能成功填補缺口並重新穩定戰線,但因此而死的將士又要算在誰頭上?

    能看出這一點的人自然會火冒三丈地去找罪魁禍首討個公道,而關羽,便是劉備在縣衙附近“守株待兔”期間攔下的第七個人,同時,也是最厲害的那個。

    ————

    “在下劉備,劉玄德。”

    “‘劉’嗎?”關羽听到回答後眯起眼“你當是諸多‘三河騎士’中的一員,莫非因為被此人害死的並非自己部下,便決定放過他?”

    綠袍青年回身撤步,稍稍向劉備抬起了手中長刀,顯然,若劉備回答得不妥,他便要無視一對二的不利情形強行動手,無論如何也要把那縣令斬殺。

    “害死?”劉備攤開手做疑惑不解狀“何時?何地?何人?”

    “便是——”關雲長脫口說出兩字,而後便擰著眉自行停下。

    劉備向自己背後示意道“此人為圖小利,做出或將害死千百漢軍將死的舉動,然而,此事既已被我等發現,那麼害死之事便斷無可能發生,若要追責,其至多是‘瀆職’或‘貪墨’之罪,並未至死。”

    “可笑!”關羽反駁道“若有賊人欲持刀殺你,半途被我攔下,你會以‘自己並未被殺死’為由將他放走不成?”

    “說得好!”劉備拍手道“伯圭兄聞得此事後,過了兩日才想起類似說辭。”

    “喂……”公孫瓚在旁苦笑。

    “此事涉及一詞,名曰‘未遂’,”劉備續道“當依‘意圖’而非‘事實’進行處置,‘殺人未遂’與殺人同罪。”

    關羽一時愣住,顯然,無論是“事實”還是“意圖”,這縣令全都沒有達成“想要害死邊軍士卒”這個前提,所以他無罪?……總覺何處有問題。

    “此無知縣令的處置,當是暫時羈押,並使其在此事善後時出力,而後對其明確說明關于‘在重大事物上瀆職等于主觀嚴重犯罪’之規則,最後降職使用,”劉備詳細解釋道“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當確信所有官員皆懂得此規則之後,仍有敢于瀆職者,便可按照有意大量害死邊軍而直接處置。”

    “呵……”不知不覺間,關羽已收起了他的長刀,向劉備道“看閣下無官無職,竟然在思考連皇帝都懶得去想的事情?”

    “正因皇帝懶得想,在下才不得不想。”劉備一本正經地答道,似乎完全沒發覺這話究竟有多麼不妥。

    公孫瓚抱著大槍望天,做完全沒听懂狀。

    這番道理,或者說“律法”,卻是劉備在處理洛陽瘟疫時自行總結出來的,借那木雕能察覺感激之意所賜,他很輕易感覺到了某些底層官員在被他糾正了“客觀上會造成傳染擴大的行為”後,衷心的感謝之意,但同時也有官員心中毫無波動,甚至還在嘲笑劉備愚蠢——毫無疑問,這批人便是明知其瀆職行為會害死諸多百姓,卻為了錢財仍然決定要做的家伙,有機會的話,必須嚴厲處置。

    然而,它的實施之日可以說遙遙無期,問題便在于普通的法官對是否“主觀惡意”完全無法判定,只能憑借劉備此時隨身攜帶的小木雕進行模糊判斷,如果有人的“無雙”覺醒出類似的功能就好了。

    最後,劉備總結道“不止官員,還有見識不足的普通百姓,他們很可能因為扭曲的觀念或者刻意的誤導而無意中被卷入錯誤的行動中,此時,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令其明白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而非直接進行處罰,若堅決不改,再進行懲處不遲。”

    此時的關羽已經完全放棄了去斬殺那縣令的想法,但仍然倔強道“何謂‘正確’?何謂‘錯誤’?你有何憑據認為自己口中的‘對與錯’便是真正的‘對與錯’?”

    對這個問題,劉備似乎早已想過,此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損人利己者為錯,損己利人者為對】。”

    “……”關羽沉默了下去。

    劉玄德通過木雕那忽然涌出的暖意得知,他已經被說服。

    由于這個說法實在太過簡略,如果遇到一個熟讀經史典籍之人,大約會和他爭論起“損人利己”與“損己利人”的詳細定義,以及“人”和“己”的立場問題。

    劉備無法解釋那些東西早已被某個“菩薩”確定,若被逼的太急,只能說出“我來承認,我來定義,我來闡釋世界上的對與錯”——這就有點狂妄過頭了。

    “我祖父時常叮囑我,要多讀《春秋》、《周易》。”關羽重新開口,語調有些微的變化“在他看來,或許這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什麼新意,所有人都在重復古人早已做過的事情,希望我能以古鑒今,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道路。”

    劉備做胸有成竹狀,微笑不語。

    “然而閣下所言,我完全無法從史冊中找到任何相似之語,只能認為,閣下以全新的理念試圖闖出一條新路,我既無法確認這條路是否能夠走通,又對它的發展深感好奇,”關羽拱手道“兩位將軍來此應是準備招兵西去,那麼,關某不才,斗膽請求同行,以見證此路的盡頭將會如何。”

    “呵呵,我得雲長相助,便如虎添翼,”劉備還以一禮“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便是攔下所有試圖刺殺此縣吏之人,並在其最終準備卷款逃走時將其拿下,交于皇甫將軍發落——至于那批破爛裝備與駑馬,真正接戰之前可以讓士卒用于熟悉馬戰的練習。”

    這瞬間,劉備忽然產生了一種古怪的似曾相識之感,似乎自己已經同這位關羽關雲長共事多年一般,另外,身旁的公孫瓚似乎應該更壯,更黑些?

    莫非是“菩薩”又做了什麼?劉備只是略略一想,便將這種感覺拋之腦後。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集末日》,方便以後閱讀收集末日第四百九十三章 劉備傳(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集末日第四百九十三章 劉備傳(七)並對收集末日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