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

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而不宣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令狐沖啊沖 本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而不宣

    可以說,劉秀的度田令一經往下放,就被各地的州郡官吏給卡住了。由于天高皇帝遠,一些地方官在執行中由于執行不力或者錯誤的執行,完全將劉秀的度田詔令變了樣。他們多行詭詐,投機取巧,以丈量土地為名,把農民聚集到田中,連房屋、村落也一並丈量,百姓擋在道路上啼哭呼喊。他們優待豪強,而侵害苛待貧弱的百姓。

    當時各郡各自派使者呈遞奏章,劉秀發現其中陳留郡官吏的簡牘上面有字,寫的是︰“穎川、弘農可以問,河南、南陽不可問”。

    劉秀納悶了,便責問陳留的官吏這是怎麼回事?

    官吏不肯承認,狡辯在長壽街上撿到的,劉秀听到很生氣。

    當時十二歲的劉陽,在帳子後面道︰“那是官吏接受郡守下的指令,將要同其他郡丈量土地的情況作比較。”劉秀听此便問︰“既然這樣,為什麼說河南、南陽不可問?”

    劉陽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

    這意思就很明確了,河南帝城都是大臣,南陽是皇帝的故鄉,都是皇親國戚,就算違規違法,也得網開一面,不能作數。

    劉秀隨即命虎賁中郎將責問陳留官吏是否如此,陳留官吏這才據實承認,確如劉陽所說。

    作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中華大地的主人,劉秀下達的度田令查田,一到地方就不靈光了。可把他氣得不行,直接派遣天子使者,下到地方對俸祿二千石官吏中徇私枉法的行為進行考察核實。同年劉秀先拿大司徒歐陽歙做了個典型,不顧其“學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儒身份,以及千余人的聯名哀求,果斷下獄,關到年底就死在獄中。

    隨著度田的深入調查,那些奉旨不遵、度田不實的官吏一一遭到處罰下獄,一次度田就殺了三公之一的大司徒和河南尹等十幾個高官。

    可以說度田的難度千難萬難,畢竟世家大族的人脈廣泛,帝國的統治跟牧民又離不開這群壟斷了知識跟晉升通道的豪族。也正因如此,世家大族侵佔土地人口的禍根,從東漢建立開始就埋下了。

    公孫修默默地听完,忽道︰“西東兩漢的政策雖說有利有弊,可長此以往,還是漢文帝的三十稅一是輕稅,即使百姓無百畝耕耘之地,收的仍是固定稅額,給百姓的盼頭是多勞多作,耕上二十畝也是那麼多的稅,一百畝也是如此,自然積極開墾。光武帝以實際畝數征稅,意味著多田者多納稅,少田者少交稅,看似公平,實則也打壓了百姓種地的積極性。畢竟種一畝,每畝都要被抽走田稅。”

    鄧艾聞言倒是一愣,細思少許,覺得燕王所言不無道理,道︰“此言倒是不虛,治國之道,策論往往有利有弊,取利大而弊小而行之。”

    公孫修不再深究這一問題,打壓豪強當然是一定要干的事,就連劉秀這樣的借豪強資助起家的皇帝,也要在取得天下後整治一番,何況是自己呢?

    大量的物資被運送回燕國,沓渚柳氏生產的船也相繼下水,最好的試船法就是開到高句麗沿岸,把物資、人口、牲畜平安無事的載回燕國。

    春去秋來,王朱也臨近分娩之際,宮中御醫、接生婆、侍女全都調到宮內,等待這神聖的一刻。

    公孫修深居簡出,常伴左右。王朱即將為人母,臉色也頗為緊張,時有憂慮發愁,幸好有丈夫在側,嬉笑打鬧,說個笑話之類的,倒也排解了不少的憂愁。

    這一日,王朱從夢中醒來,臉色驚恐,公孫修在一旁幽幽醒來,皺眉問道︰“怎麼了?是不是做噩夢了?”

    王朱額上冒出細細的汗珠,苦笑道︰“王上,臣妾做了一個夢,夢見山崩地裂,四海沸騰,日月也失去了光彩,有盤踞長空的金龍飛入臣妾腹中……臣妾一驚,就從夢中驚醒,這究竟是吉兆還是凶兆?”

    公孫修一愣,隨即有些好笑地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罷了,定是你每日都想著未出世的孩子,成了一個執念,便成了夢。”

    王朱臉色蒼白,搖頭道︰“不是的,這個夢太真實了,便好似真實存在一般,你說孩子生下來,到底會是怎生模樣?”

    公孫修又是一陣安慰,好言勸撫,直到後半夜才安心睡去。

    “噩夢當然是噩夢了,難道真的有鬼神之說麼?”

    他搖頭一笑,這麼一折騰也睡不著,走出寢宮,在殿前的台階上坐著,守夜的禁軍都有些疑惑,怎得燕王大半夜不睡著呢?

    沉寂半響,他突然驚覺,暗想︰“恐怕不是做夢,朱兒畢竟將為人母,為了未出世的孩子做打算,這般編排一個子虛烏有的奇事。畢竟哪朝皇帝的出生都是玄之又玄,什麼龍盤其母身而生、什麼渾身黃赤、什麼天降祥瑞之類的。”

    想到這里,他嘴角抽搐,心想我這個唯物主義者怎麼可能信這玩意兒呢?

    倒是又一個更大的難題浮現了起來︰立儲。

    作為一國之君,任何事都不能一意孤行跟偏激,否則就會打破安寧的局面。自古以來立儲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古訓。

    在這個制度下,即便太子的才能平庸,比不上其他諸子,或者當皇帝的更青睞小的兒子,最終也只能忍痛把皇位傳給太子。出生又不是能選擇的,要不怎說投胎是門技術活,早生一年是太子,將來是皇帝;晚生一年是皇子,以後當藩王。

    跟羅馬的制度就截然相反,羅馬帝國是立賢不立長,看似制度完美,畢竟擇優者為王,然而這些王子又有哪個會認為自己是差勁的那個呢?

    下意識都把自己當成最優秀的王子,群臣也會態度各異,有的認為大王子出眾,有的認為二王子諸王最賢,瞬間分裂成對立的各派,導致戰亂不休。

    中國的嫡長子制度,雖然也經常因為立了太子,仍有小兒子篡位,畢竟天下一人的寶座實在是太誘人了,兄弟殘殺的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篡位者有李世民、朱棣等代表人物。

    即便不是由先帝冊封為太子而登基,可李世民、朱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唐太宗鐘愛于四子李泰,明成祖則鐘愛最像他的次子朱高煦。即使自己也是次子、庶子出身,即位當上皇帝後,依舊會自覺地遵守“嫡長子制度”,這是中國自西周時期到清朝末年封建王朝劃下句號的三千年不變的政治格局。

    <a id=".biququ.info/htm44/">《諸界第一因》</a>

    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在立儲一事更加無奈,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是出了名的蠢皇帝,可能就是常說的低能兒,百姓餓得沒有米飯吃,司馬衷驚訝地問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蠢話來。劉禪降魏入了魏國,沉迷娛了句“此間得上是昏庸,司馬衷之流基本就是智商六十上下徘回的了。

    當然,司馬炎也有自己的苦衷,雖然兒子是個低能兒,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卻自幼聰明,也正是這點給了司馬炎不廢掉太子的原因。

    時值宮中起火,司馬炎登樓遠望,年僅五歲的司馬把他拽到暗處,言道︰“晚間起火,應當防備刺客等變故,不能讓火光照在陛下身上。”

    這讓司馬炎驚喜不已,心想這孩子長大後是祖父晉宣帝司馬懿一樣的人物啊!太子司馬衷雖然智力低,可身體也不是很好,多半要早逝,到時候孫子司馬為西晉的第三位皇帝,必能把司馬家發揚光大。可惜的是,最後死于賈南風之手,沒能熬到當皇帝的那一天,晉祚也由此斷絕。

    關于司馬值得一提的是,此人的生母是司馬炎後宮的才人謝久,因為擔心司馬衷這個蠢兒子不懂得床第之事,才把才人送給司馬衷,手把手教開車。由于賈南風善妒,謝久求武帝送其回宮修養,司馬在宮中長大到了四五歲,司馬衷都不知道有這個兒子的存在。

    司馬究竟是司馬衷的兒子,還是司馬炎的種,至今仍是一個充滿草原味道的故事。畢竟司馬聰慧到了足以被評價為比肩司馬懿的神童,遺傳誰的基因很難說。

    燕國雖小,可是五髒俱全,也會面臨權力交替一事,就說從叔祖父公孫恭、父親公孫淵,再到他自己,三代人也是互相篡了個遍。

    公孫修可不希望自己年邁衰老那一天,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兒子,會在某一日提劍帶兵來到王座面前,指著他的咽喉脅迫退位讓賢。

    “媽的。”

    這是公孫修第一次爆出了粗口。

    他這個時候才發現,其實穿越者的優勢脆弱至極,說白了即使登上燕王,或者今後走了大運氣奪得天下,有些趨勢也非一人能改變的,更多的是被整個時代裹挾,推著走、卷著走的。

    思維超前時代半步是天才,超前時代一千步是蠢材。

    身為燕王,他也不可能只生一個孩子,畢竟按古代的夭折率之類的,沒有十五、二十個兒子兜底是很危險的情況。

    有了一大堆子嗣,問題也很明顯。太子只有一個,余下的都是藩王,這還得保證藩王中不出現李世民、朱棣式的乖兒子,也只能自欺欺人地說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也就是這個時代沒有煙,否則他現在能抽下三包。

    這時親兵抱著毯子走來,小聲道︰“王上,夜里天氣涼,披個毯子吧。”

    公孫修點了點頭,任由親兵幫他披上毯子,抬頭瞧了他一眼,頗覺眼熟︰“你倒思慮周到,叫什麼名字?”

    親兵受寵若驚,燕王居然親自詢問自己的名字,差點舌頭都打結了,磕磕巴巴地說︰“小人——小人名叫閻詡。”

    “真是難記,這麼拗口——閻詡,行吧,孤記住了。”

    公孫修翻了個白眼,都囔一句,望著天上的明月,恰好月亮被烏雲遮住,卻遮不住月色,烏雲呈現龜裂似的發光。他不禁悠然神往,見閻詡年紀也快三十了,隨口詢問身邊的閻詡,“你家中可有妻兒?”

    閻詡忙道︰“有了,小人是樂浪人。”

    公孫修哦了一聲,又問︰“幾個兒女?”

    閻詡道︰“三男四女,長者已有十二歲,小的尚在襁褓中。”

    放在二十一世紀可能算超生游擊隊的一員,在這個時代倒極為正常,公孫修打趣道︰“倒是為我大燕增加人口這件事上出了不小的力。孤問你一事,倘若你家中七個兒女,為了爭一樣物事,玩具也罷,吃得也罷,你作為父親的,當如何分配呢?”

    閻詡一愣,他可不知燕王所類比的,實是關系燕國數十年國運的皇儲,隨口答道︰“回王上,若是玩具,自然給小的,畢竟大的要懂事些。若是食物,則等切七份,一人一份。”

    公孫修一愣,隨即明白這個問題白問了,沒有半分參考性。王位爭奪可不是溫良恭儉讓,也不是請客吃飯,要真是能大的讓小的互相讓,哪有什麼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詩、九子奪嫡之事。

    至于一人一份就更不可能了,若是真的王位分為等份,怕是瞬間天下大亂,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數十條老虎,趕上非洲大草原了。

    他心想還是自己問得不明白了,沒有加上幾個先決條件,但又不好明說,皺眉道︰“第一,這樣東西是不可能互相贈送或者謙讓的。第二,這樣東西也不可能切成等份,變得人人都有,你做父親的該如何抉擇?”

    這個問題可謂難住了古今帝王,抓耳撓腮勉力弄出個平衡之術,也難以雨露均沾,化干戈為玉帛。

    閻詡哪里知道燕王說的是立儲一事,隨口道︰“若是這樣的話,小人通常是告訴兒女們,哪個听話安分、哪個認真務農識字,哪個就能拿到這一樣東西,並且是偷偷評選的,事先誰也不許知道。如此一說,听話的固然听話,不听話的孩子也安分下來,努力用功,讓他們知道人人都是有機會的,等當真公布了,沒拿到的也心服口服。”

    這一番听在公孫修耳中,便好似于無聲處听驚雷,徹底點醒了他的心意,瞬間豁然開朗︰“是啊,我怎得沒想到呢?今後必然要生個十七八個孩子,他們由幼及成人,手下大臣必會暗中親近,下注任何一人,太子固然眾望所歸,其他有能力的藩王,也必然有幕僚手下攛掇如何造反一事,這是古今皆然。畢竟太子的幕僚只要熬到太子登基,也會水漲船高榮登朝堂,這就像司馬懿、陳群靠著曹丕升職,藩王身邊也難免小人作祟,賭上全部身家助藩王一搏大業的。”

    只要自己密而不宣誰是太子,燕國上下包括嬪妃、諸王子、大臣都不知最終花落誰家,大概率能避免兄弟互相屠戮之事。畢竟人人都有概率是太子,機會均等,按理來說會比直接的立儲好的多。

    現在立儲,就是立一個靶子,給太子黨集結的時間,也給狼子野心的幕僚去資助其他藩王,只有這樣才能斷了他們的念頭。

    公孫修瞬間豁然開朗,目光望向閻詡,對他上下打量一番,心想這小子該不會也是穿越者吧?居然有如此超前的思維。

    閻詡被燕王盯得心里直發毛,苦笑道︰“王上,怎得——怎得了?”

    他直接站了起來,盯著閻詡,試探地問了一句︰“奇變偶不變,下一句?”

    閻詡一愣︰“王上,小人不知道——”

    “大錘八十,小錘多少?”

    “這,這小人不知道……”

    “宮廷玉液酒,一杯多少錢?”

    “小人不會喝酒,不知酒價……”

    閻詡被燕王這一連三問給唬得兩腿發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公孫修頓時狐疑了,這一番試探居然還折騰不出來,看來不是穿越者,最起碼不是九零後穿越者。

    思索片刻倒也釋然,是自己疑神疑鬼了,這人說得也不過是管治家中七個小屁孩的把戲而已,用在立儲上竟有奇效之功。

    頓時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好小子,孤近日以來最煩心之事,竟讓你給解了。”

    閻詡滿臉疑惑,心想王上跟中了邪似的胡言亂語一番,就變成自己給王上解憂了?他臉頰一陣抽搐,心想君心難測,果真不假,訕訕道︰“能為王上分憂,是小人的福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方便以後閱讀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而不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而不宣並對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